|
李立新:用外援提升國際競爭力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10:17 京華時報
用外援提升國際競爭力 本報記者 段志敏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在李立新的“好漢”歲月中,卻得到了四個美國人的幫助。這四個美國人,讓利時進入沃爾瑪、家樂福和麥德龍等大型超市,影響著歐美人的日常生活。 少小創業 李立新起家和中國很多富豪特征相似:少小創業。 1986年,李立新19歲,高中畢業后到鄞縣賣面橋文化用品廠任供銷員。1990年,李立新做到銷售經理,年薪1萬元。按浙江省統計局數字,浙江省199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32元,2001年為10465元。 但李立新任職的那家企業,年銷售額達到400萬元,按行業利潤毛利就有200萬元。1萬元∶200萬元,普通人看到收入的懸殊,而李立新看到創業空間。“那時候想法很單純,如果自己做企業,也許一年只能做100萬元,但自己也能有二三十萬元利潤。”李立新回憶創業初衷。 1992年,李立新懷揣6年積蓄下海,做的還是文化用品。6年市場經驗很快得到豐厚回報,他在第二年賺到了人生第一個100萬元。 義字當先 中國傳統觀念中,商人往往名聲不佳:見利忘義成為這個群體的歷史銘印,而李立新與第一個美國人柯爾的交往,卻改寫了歷史銘印。 故事追溯到14年前,那時李立新還沒有想過日后會成為亞洲老大。他只身參加1994年廣交會只因看好外貿市場。廣交會上,專門開拓中南美市場的柯爾注意到李立新的塑料相框,他在攤位前佇足良久。 李立新當即用他的“高中級寧波英語”,與柯爾洽談。他最終用誠意和中國制造天下無敵的價格優勢,贏得柯爾6貨柜塑料相框大單,價值150萬元。3個月沒日沒夜地生產后,貨物按期發往美國,美元也如期到賬。李立新心情大好:與國際接軌其樂無窮。 但柯爾一單生意后,卻再沒給李立新下文。幾個月后李立新撥通越洋電話才知道,倒霉的柯爾遭遇墨西哥金融風暴,塑料制品價格大幅下跌20%,柯爾無法在墨西哥市場按原價銷售。 商人李立新當即做出一個“江湖義氣”的決定:再免費發給柯爾一貨柜相框,以彌補他的損失。一貨柜相框價值25萬元,相當于利時3個月利潤。李立新的義舉頓時讓柯爾熱淚盈眶,決定一輩子好好交這個朋友。 之后,李立新經常收到柯爾寄來最新的家庭和辦公用塑料產品樣品。李立新照貓畫虎生產銷給柯爾。之后8年合作,柯爾給利時帶來高達8000萬元訂單。 “柯爾是第一個改寫利時的美國人。從此利時從單一生產工藝相框向生產日用塑料制品轉變,銷售也從內銷轉向外銷。”多年以后李立新回憶:“柯爾使利時迅速壯大,到1994年底,利時的工人從20人增加到100人,擁有37臺注塑機,這一年還取得自營進出口權。” 八顧茅廬 第二個美國人Rick steinberg是猶太人,他幫助李立新進入美國這個全球最大、最夢幻的市場。而此前,李立新曾“八顧茅廬”。 1996年起,柯爾的美元已不能滿足利時發展,李立新開始直接遙望美國市場。靠美元壯大的李立新決定登陸北美大陸考察。憑借寧波人的靈敏嗅覺,他很快找到美國日用塑料制品江湖的老大———一家名為ALCO的進口商。 ALCO的老板Rick steinberg剛開始斷然拒絕李立新:要么不接電話,要么電話接通一口回絕見面。李立新干脆飛到ALCO的所在地,上門圍追堵截。但猶太人的太極打得也很好,李立新登門7次竟無緣一面。 李立新沒有放棄,終于在第八天見到了Rick steinberg。當時,Rick steinberg拿出一大堆樣品,問李立新能不能做。李立新一邊回答OK,一邊用計算器打出報價。為撬開美國市場大門,李立新不惜以成本價作為銷售價,并因此得到Rick steinberg首筆50萬美元訂單。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李立新賠錢與ALCO公司完成首次合作,使得利時的產品進入沃爾瑪等美國主流超市。在日后的交易中,李立新逐步提高價格,最終獲得合理利潤率。與ALCO的合作也不斷加大,來自ALCO的訂單一度占到利時30%-50%的份額。 “他不僅幫助利時進入美國市場,其一貫堅持的高檔路線,也迫使利時產品質量和管理全面提升。”在李立新看來,Rick steinberg是第二個改寫利時的美國人。 高薪挖角 第三個美國人馬文,讓李立新付出高昂代價! 依賴ALCO,利時年銷售額迅速達到數千萬美元級。但風險也水漲船高:最高峰時,ALCO訂單占利時50%的產量。 機遇素來青睞有備之人。很快李立新獲悉: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香港一家上市公司、同時也是亞洲最大塑料制品企業軍心動蕩,美國籍總裁馬文做得不開心。馬文掌控該公司美國每年1.5億美元銷售,手里握有多條大連鎖店渠道,這正是李立新急缺的。 2000年元旦,李立新致電馬文,開門見山說明來意。但馬文聲稱合約在身,必須要等合約正式到期才能答復。 恰值當時美國芝加哥舉辦塑膠日用品展覽,馬文和李立新都要參加展會。李立新二約馬文,兩人在芝加哥一家酒店秘密會晤。李立新答應了馬文所有條件,這些昂貴代價,相當于當時利時三分之一年利潤,但李立新仍然大手開出支票。 “馬文是巨大的無形資產,業內都知其人;他坐鎮公司,利時名氣大升,而且產品品質值得信任。”李立新說。2000年4月,馬文走馬上任利時總裁。美國職業經理人很快向中國老板證明了自己的價值:迅速組建利時海外銷售網絡。2002年,利時銷售突破8億元,2004年突破15億元。 2002年底,馬文主動要求續約,將任職期限從3年延長至8年。 至此,利時成為國內行業江湖老大,完成從銷售國際化到管理國際化的華麗轉身。 師夷長技 第四個美國人叫喬尼,他使利時的研發技術于行業無敵。 2002年,李立新在深圳沃爾瑪巧遇馬文的舊同事。一直苦于沒有研發團隊的李立新打聽到,一支供職于香港某公司的喬尼團隊可能正是自己需要的人才。經馬文確認,李立新決定將整個喬尼團隊都招聘來。為此,他數次專程前往香港,以攻心策略打動這些技術骨干,終于花了3個月攻下這座技術“堡壘”。2002年底,在塑料制品行業有25年深厚經驗的美國人喬尼帶領他的香港團隊共10人投奔利時。 李立新為喬尼準備了一筆4000萬元專款,投資研發不銹鋼廚房用具,并由他接管技術研發。喬尼團隊來到寧波后,其敬業精神很快改造了公司風氣。“老外做事實在認真,手頭事沒做完一定不下班;上司不下班,職員哪好意思走?”利時的新產品很快層出不窮,產品質量完全和國際接軌。 不久,利時和世界500強企業德國漢高合作,喬尼團隊只花了兩月,就開發出新產品,一個產品就讓利時接下1000萬美元訂單。 調整定位 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今年升值幅度已逾3%,這對靠廉價成本打天下的中國制造,無疑不利。 但李立新卻將壓力變動力,自覺適應市場。利時集團旗下兩個制造公司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出大批高附加值產品,不斷提升產品檔次,最高單件銷售價格從原來2美元提高到16美元。利時還重新定位目標客戶,淘汰大批檔次低、獲利能力差的產品,銷售渠道也從原來大超市連鎖,逐步進入美國高檔百貨公司。 “中國制造天下無敵的是成本優勢,但產品附加值不高。”李立新回憶四個美國人的故事總結,“四個美國人實際給利時帶來了寶貴的國際化經驗,使利時很早就具備全球競爭力”。 李立新認為,人民幣大幅升值的直接后果,是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大幅上漲,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迅速衰退。 “要想生存,你提升自己在產業價值鏈上的地位了嗎?”李立新向中國制造企業主們發問。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