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宏與他的資本棋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11:56 《商界》雜志
可以這樣說,是現代經濟的靈魂——金融資本的發展,促使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的持續繁榮。而世界局勢風流浩蕩,中國經濟的日益強大也同樣意味著,中國經濟的關鍵時期——一個以全球化金融資本為動力促進經濟加速度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 □文/本刊記者 白 勇 王方劍 圖/攝影記者 雷輝 什么是投資銀行 投資銀行是指經營全部資本市場業務的金融機構。其業務包括證券承銷與經紀、企業融資、兼并收購、金融咨詢服務、資產管理和風險投資等。作為金融市場中最具活力和創新性的經濟主體,投資銀行被譽為“金融體系的輕騎兵”、“市場經濟中的金融工程師”。它以靈活多變的種種形式,參與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成為資金供給者和資金需求者之間直接融資的重要紐帶。 夜幕時分,四個人物出場了。 這是2005年9月的上海,傍晚黃浦江兩岸的霓虹燈璀璨閃爍,大街上還是一如既往的下班高峰擁堵。街道兩邊的桂花樹早早綻開了花蕾,清香飄逸,沁人心脾。 一間上海菜館子內,這四個人, 這一注定在日后將聲名卓著的資本運作案例,其令人咋舌的內幕是:僅僅不到一年以前,框架媒介的估價只有400萬美元,轉眼竟然賣了1.83億美元!迄今,以分眾股價計算,當年框架傳媒的投資者收益達到了60倍。不僅如此,當這一案例水落石出,更是決定了分眾、聚眾傳媒全國爭霸戰的大局走勢,從而開啟了中國現代傳媒和企業發展新思維的又一扇大門。 這背后的博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精彩? 我們又將看到怎樣一個以金融資本推動企業全面良性發展的案例?而這樣的案例,今天,正在中國大地無數個城市接二連三地上演。這些案例正在匯聚成一種潮流,成為一種中國經濟發展的助推力量…… 這場大戲的幕后導演,是漢能投資集團的董事長陳宏,一個“海歸”。 從15歲大學生到硅谷人士 個子不高,花白頭發與年齡不太相稱,膚色微黑看上去有點南亞混血。這個夢想做“中國高盛”、剛剛獲得“中國十佳最具影響力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稱號的投行老板,言語爽朗,舉止隨性。 他精力充沛地一邊在辦公室里忙進忙出,一邊見縫插針地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1978年9月,15歲的陳宏考進了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系。與生俱來的聰明、開朗和善于接交,讓他迅速成了校園里最活躍的人之一,“年輕的生命和無窮的活力”如此張揚,自然系里唱歌跳舞、文藝晚會等熱鬧事,都有他作為組織者忙碌的身影。1982年,陳宏因為“各方面能力突出”留校任教。 “正如索爾?貝婁所說:性格即命運。”多年之后,陳宏對記者如此總結他的青春時代,“其實這種性格的活躍就是在制造一種場,一種影響力,一種物理學上的‘勢能’。按現在的話說,那就是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和注意力。其實,這何嘗又不是塑造品牌的原理?” 1985年,陳宏考取中國公派赴美國留學,從此命運大轉彎。又四年,獲得紐約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的陳宏畢業了,他面臨著前途選擇。畢業做什么?當教授,還是自己創業? 那么美國社會最適合做什么?過去有一個世界性的名詞叫“美國夢”,說美國是一個實現夢想的巨大平臺。無論你是美國人、中國人,還是其他國家的移民,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貴,只要你有夢想,你就可以在平等待遇下將夢想付諸行動,你可以創業開公司,沒有國企私企行業之分,沒有注冊資金之分。所以一兩百年來,有無數不安分的年輕人在前往美國的道路上,前赴后繼。 于是陳宏想創業。又有人告訴他:“如果你在紐約看到四個男人在聊天,那他們一定是在談論 1989年,他和妻子劉雅玲來到了硅谷,一邊打工做工程師,一邊尋找機會。 這期間,他依然熱衷于社會活動。他創辦了中華專業人士協會,致力于把分散各地的中國留美的專業人士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一是推動全球華人事業的進步,二是把在美國的所見所學向中國政府諫言,“每有中國代表團前來,我們這些留學生就組織起來提建議,說國家的科技該向什么什么方向發展……”對中國而言,這是一種難得的資源。 諫言一多,陳宏便在1990年順理成章地開了一家“萬事通”公司,專為中國企業做管理咨詢。“朋友幫忙出個主意,怎么還要收錢啊?”于是宣告失敗…… 不完美使過程更有價值 人生是一個不斷尋找和折騰的過程,你必須兼顧兩個原則:一時刻準備應對變化,二調整自己適應變化。 萬事通不能做了,他就將公司轉型為替美國IT企業做技術解決方案。公司規模不大,但“一年收入總有10~20萬美金,收入比當工程師時高出一倍以上。” 此時,一個嶄新的時代正撲面而來,陳宏清楚地看見了自己的另一個方向。 1993年底,互聯網瀏覽器和視窗開始出現。“這一來,Internet不就成了一個全球化的信息系統了嗎!”互聯網在全美普及是遲早的事,創業的機會顯而易見,陳宏興奮不已。“我那個時候要干什么呢?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第一家做撥號上網的公司。我拿我賺的20萬美金,去請了我的同學,也是西安交大的同學,他是撥號上網技術專家。然后我從臺灣娘家融到了5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買了一些路由器,租了電話公司的線路。于是我的第一家ISP(網絡服務商)公司Aimnet在1994年做起來了。” Aimnet的利潤模式很簡單,收取用戶撥號上網的線路租金。 這是一個開始就競爭非常激烈的資金密集性行業,要想在競爭中站穩腳跟賺到錢,你就必須不斷投資燒錢做大客戶量,迅速達到規模競爭的臨界點。雖然Aimnet經營不錯,但資金日益捉襟見肘,公司決定引入風險投資。 1995年初,三十來歲留著一頭長發的陳宏,四處與VC接觸,結果陳宏四處碰壁! 美國人一臉不屑:“你們中國人只會做廚師做衣服,知道這錢該怎么賺?”沒有雙方信得過的人向美國人引薦,名不見經傳的陳宏一個電話,一個郵件給VC發過去,“哪有人理你。” 錢越花越少了,眼看公司要關門。陳宏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這緊要關頭,一位老華僑黃炎松打算組織一幫華人來投,但只要是資金沒到賬,都不算數。這時,已經在北加州小有名氣的Aimnet就快要死掉了。“我們在最后關頭向臺灣表姐借了最后10萬美金苦熬;同時我天天在公司里,用自己的一切能力說服華人同胞,為什么這是一家值得投資的公司,為什么不能再猶疑了。最后,最后的10萬美金花光之前,他們答應簽字了……” 那一刻,陳宏軟軟靠在椅子上,長長地舒了口氣。“很快我到律師樓里簽那一大摞文件,太太在樓下車里等我,簽完已是凌晨一點多鐘了。”然后陳宏拿著一生中從沒見過的高達200萬美金的支票,下得樓來。那是一個夏夜,晚風拂面,步履輕盈,被“拯救”的感覺就像“從水中被撈上了岸”。但激動之余,陳宏與太太又產生了另一種心態:“中國人膽子怎么這么大,就這樣把200萬美金給我了?” 從此,陳宏掂出了“信譽”的分量,明白了融資能力是一個公司必不可少的“護身符”。 那一夜,成了陳宏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刻。 過去影響著未來,但未來卻難以預期。融到資,雖然使Aimnet有了更快的發展,但美國IT行業是白人的世界,加之行業前三名先后上市,這讓陳宏舉步維艱。那個時代的特征是,最優秀的互聯網公司的影響力可以無所不在。這時,陳宏已失去了市場。“兩權相害取其輕”,1997年,陳宏將公司以1000萬美元現金賣給了Verio,隨后,Verio整合了幾家Aimnet這樣的小公司后聯合上市,上市后Verio又以56億美金賣給了一家日本公司。一夜之間,財富暴增。 剛喘過氣來的陳宏頓感吃了大虧,當時他太需要現金,從而放棄了“現金+股權”的談判方式,孰料公司上市之后,別人暴富,自己只能作壁上觀。“如果我只拿一半現金,另一半換成股票,至少可以賺數億美金!” 不過吃一塹,長一智。整合小公司、以“現金+股票”賣給大買家的做法,對陳宏后來成功運作漢能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完美才使過程更有價值。 那一場驚心動魄的往事 人在受傷的地方,會長出堅實的翅膀。 多年以后,陳宏給記者陳述了他的總結:“當企業難以做上去之時,有兩種退路。一是把公司直接賣掉,二是將幾家小公司整合起來,形成足以與一二名抗衡的公司,再上市做大。” 賣Aimnet賺到的錢,陳宏轉身投到了他的另一個正在操作的新項目Gric(全球互聯網漫游聯盟)上。Gric又是一個什么項目? “每次來美國,上網總要重新下載軟件、申請賬號,不但麻煩,收個郵件還得以國際長途計費。互聯網的優勢一點體現不出來。陳宏,你這學計算機的,不想個辦法?”不少亞洲人前往美國向先驅者陳宏請教互聯網發展情況時,總會這么抱怨。這一抱怨,一扇新的窗戶打開了。 “做一個跨服務商的漫游驗證系統不就行了嗎。”然而這事情全世界都沒有人做。 1996年5月16日,由陳宏創辦的Gric公司在新加坡成立。但成立之前,卻經歷了太多的曲折。 今日陳宏對記者細說往事,已是波瀾不驚。“也就是做了一個漫游軟件,這個軟件適用于全球所有國家不同服務商的網絡系統,你想跨國際上網,在我這里中轉一下就可以了。就這么簡單一個概念。”但業務要做起來,關鍵是各國網絡服務商要愿意加入陳宏的聯盟,很快,這成為最大的難題。 當時新加坡電訊、中國吉通、日本Jimnet,美國Aimnet(尚未賣掉)等十幾家公司愿意加入,但就在即將向全球召開新聞發布會前兩三天,那十來家公司突然聯合起來釜底抽薪,說不干了! 消息如平地驚雷,陳宏呆立當地。他們說:“這么好的事為什么讓陳宏去做,咱們弄一個松散聯盟,自己做!” 當時陳宏為聯盟設計的商業模式是,雙向收費。比如他從美國服務商手里拿到2.8美元/小時,再以5.6美元/小時賣給新加坡,然后新加坡服務商再以6.8美元/小時賣給在新加坡上美國網站的人。反之,從新加坡到美國亦然。此時對方的想法是,邁過陳宏,服務商之間直接合作,降低成本。 此刻陳宏四面楚歌,他采取的對策是:說服。 陳宏立即前往不同國家,一一拜訪說服。陳宏對記者復述了他的理由:“按各個公司的想法,會出現幾個問題:第一個聯盟太松散,就會誰也不做主,誰也不愿意投入研發,事情就會不了了之了;第二點你不做,你的競爭對手會與別的聯盟合作做。那么松散隊伍里這業務就沒法做了。如果由我們整合起來,每一家都能給用戶提供很好的服務,一是可以把業務做強做大;二是每一家都可以兩邊賺錢,一共4美元/小時,這很劃算了。大家一聽,覺得還是蠻有道理。” 臨近新聞發布會了,事情還是遲遲定不下來。陳宏決定對他們做最后工作,會議室里,幾個國家十多個公司的人“像開聯合國會議一樣”坐在一起,聽陳宏高談闊論。談到最后,大家舉手表決“做吧!”然后轉身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多懸啊!那一刻真的很緊張,很刺激。如果他們遲遲不同意,新聞發布會就必須延后,媒體必然置疑合作是否出了問題,那紙還包得住火嗎?一旦事情曝光,就不可能再合作了。日后在納斯達克上市,那是想都不要想的事……” 如果說得再重要一點,這一環,它決定著陳宏未來的所有事業,也關系著日后中國分眾與聚眾的強弱對比與并購走勢。 合作一開始,業務便順風順水。Gric慢慢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網絡漫游公司。并在1999年12月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此語可做陳宏企業策略的寫照。 美國上市公司里第一位華人CEO 文化本來是一種反省和思索的力量,但常常適得其反,成為某種行為的合理借口和漂亮外衣,甚至變成了顛倒輕重緩急的迷魂陣。Gric公司的一群美國高管,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管理文化和理念,市場經營用傳統方式推進,不夠機動靈活,這一度使公司燒錢無數,面臨危局。 陳宏的想法,一些美國高管總是要反對,“我們不同意你這么做……”真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但身在美國,陳宏又能怎樣。然而他必須行使董事長的權利。此時他認準的事,別人再反對也沒有用。 最后公司停掉不賺錢的業務,全力以赴做主業。幾年的堅持和努力終獲回報,美國AT&T、中國電信、中國移 動、亞洲電訊、諾基亞等多家公司紛紛加入國際漫游聯盟。當時Gric在10多個國家有分公司或辦事處,150多個國家有網絡。 至此,陳宏運營思路的下一個步驟:上市,已箭在弦上。 可偏偏這時候又有一部分美國高管反對上市,認為時機尚不成熟! 這就是新老思想的沖突。董事會部分人屬于上一代的職業經理人。他們保守,老覺得一定得多年盈利以后,才可以上市。但陳宏屬于互聯網時代,很多公司上市,根本沒有營業額,一個概念就上市,一個.com就上市。“你不上市你就沒資金,你拼不過別人!” 雙方爭執不休,最后的解決方法卻頗為幽默。一個風水先生來看了看,說:“很簡單,公司缺錢,要擴張,然后有3000萬美金放在那里,一是你將來可以拿到,一是今年肯定拿得到,你要哪個?很顯然,今年就該拿嘛。” 這一來,反對派們竟然不再堅持了。 1999年12月15日,在加拿大皇家商業銀行的協助下,Gric終于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前,成功登陸納斯達克,華人企業上市引起轟動,認購率超過了27倍,市值一度高達15億美元,成為中國人在美國創辦的最大的公司! ——陳宏也成為美國上市公司里的第一位華人CEO。 “我當時帶領公司上市的想法很簡單,我想證明給美國人看,我一個中國留學生,一樣能夠在美國創業成功,中國人不僅僅是能做廚師,做裁縫,也能做CEO,還能把公司帶上市!” 公司剛一上市,陳宏又創建了華源科技協會,會員定位為出生在中國大陸的留美科技及企業界人士,協會致力于促進中美商界交流,協助大陸留學生創業。協會剛成立,楊元慶、王文京、田溯寧等眾多商界領袖人物紛紛加入,而雅虎與阿里巴巴的合并便是該協會牽線搭橋,聯想在美國招聘人員也是通過該協會完成的。陳宏很快成為留美華人成功創業的代表性人物…… 這個平臺,為陳宏積聚了豐厚的跨境人脈力量。 “也許你沒有能力掌控一件事的結尾,但至少你可以選擇怎樣開始”,陳宏就是這樣一個人,不斷地創造驚喜。盡管已屆不惑之年,盡管已是一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但他依然不放棄每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有了創業資本、跨境人脈和創業經驗,陳宏一不做二不休,準備開創新的事業了。 這一次,他將轉身進入一個更具風險和挑戰性的領域——投資銀行業。 “漢能”,中國人能 至今,陳宏都難以忘記他作為華人在美國受的一次刺激。 “在一次IT行業CEO會議上,我和康柏公司CEO握了個手,我想同他談合作,他卻說聲‘How are you’,就不理睬我了,只是自顧與做現在Google的CEO那個人聊天。我只好在旁邊傻站著……”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陳宏。 “我一生都想進入美國主流。”陳宏當時雖然是上市公司的CEO中少有的中國人,但是跟人家主流差遠了。人家都不知道你是誰,陳宏自稱是什么公司的,人家說“沒聽說過……” 一直推動別人不要錯過“China Wave”(中國浪潮)的陳宏,決定回國了。 可是回國做一些什么事情呢?陳宏深深體會到,如果不能獲得金融支持,任何公司不可避免都會陷入窘境。同時,陳宏清楚地看到,中國經濟正勢不可擋地強大起來,無數風起云涌的優秀企業需要融資投資。未來數年,中國一定會出現一個或幾個大的跨境投資銀行,為中國企業做大規模,和融資、并購,提供專業的財務顧問服務。那么自己為什么不可以利用在美國的融投資經驗、跨境人脈力量和資本力量,來為中國企業提供這樣的金融服務? 創立一家跨境投資銀行機構,與中國經濟一起做大做強,成為陳宏對自己最終的定位。 那么投行的價值具體怎么體現?“舉個例子吧:一個企業,融資前估值4000萬元,如果你想融資2000萬元,可能丟掉1/3的股份。但如果我們介入,對資源重新整合配置,可能會把公司估值做到8000萬元,這樣你再融2000萬元,不過稀釋掉1/5的股份。就算我們從中得到100萬元的傭金,依然比你自己去融資劃算得多。”陳宏希望以實踐證明自己的價值。 決心既下,2003年年初,陳宏卸掉Gric公司的CEO之職,只保留董事長的職務,回到國內。他全力以赴創辦了一家新公司:漢能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總部設在北京,陳宏放言,他要做“中國的高盛”。“‘漢能’,意思就是‘中國人能’!” 市場辛苦培育了近兩年,2005年初的一天,陳宏接到一個電話——第一樁買賣不期而至。 “我的第一個客戶,是美國一家應用材料公司退休的高工尹志堯。他想在中國開一家半導體設備公司,除了一個18人的團隊和一紙技術,他一無所有,但他急需融資把公司做起來。”隨后,漢能開始幫助尹志堯做計劃。 “我會做這樣一個材料,大致是,”陳宏說,“第一,說清楚中國有沒有這樣的市場,有多大?我會用數據說明這是一個多么讓行業人士心動的市場;第二,為什么比別的廠家便宜?中國各方面成本低,對勞動力、各項成本低的情況作分解并分析持續時間;第三,我們的整合工業設計,可以使整個價值鏈為你省錢;還有,你分別做多大規模的量,成本和利潤各是多少都可以算出來。 “接下來我會說,這只是傳統做法,賺的是眼前的小錢;而好公司可以賺未來巨量的錢,那就是上市。我們就分析投這個項目做到什么時候可以上市,各階段現金流會怎樣?未來市場空間和市值、市盈率會多大等,把行業分析透。最后讓對方認識到這個項目能力強,市場大,能在當地做第一,政府支持,銷售模式有創新……” 就這樣,陳宏很快為“中微半導體設備公司”融到3800萬美元。今天,該公司已成為中國最優秀的半導體企業之一。 “漢能從第一單業務中賺了近100萬美元(投行通常的利潤模式是從融資額中獲得3%~7%作為傭金)。錢雖不多,但卻大大鼓舞了士氣。因為投行講的是品牌,這也為日后成功運作框架媒介打下了基礎。”第一個案例,陳宏小試身手,并成為他日后的一塊敲門磚。 一扇新的大門已經向陳宏隆隆開啟,那扇門里,他的理想、無窮的未知和可能在等待著他。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