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岷:讓外資服務中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9日 21:59 《商務周刊》雜志 | |||||||||
在外經貿大學讀研究生時的謝岷目標和想法很大,“心特別高”,想開辦一家跨國公司,他現在想起來覺得蠻幼稚的。20歲參加工作時,謝岷是“我國外貿系統最年輕的官員之一”,至今已經有26年的工齡。一心想要有所建樹的謝岷,從政府官員、留學生、海歸投行人士、企業高管,再到今天準備大干一場的銀行家,始終沒有脫離“利用外資、服務中國”這條主線,F在擔任中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直接投資部主管的謝岷,也為自己這么多年能夠在金融投資領域“做成了幾件事情”而感到欣慰。
我的教育背景是“先自學成材、后接受正規教育”,1978年,我先上了江蘇外貿學校,1980年畢業分配到江蘇省外經貿廳,負責當時剛剛起步的引進外資,后來又做了一些合資企業的批準管理工作。我算是國內最早做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管理工作的人員之一,那是建立我在利用外資方面基礎知識并導致我一生都從事投資這一行的起點。 工作四年半之后,1984年我以本專業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經濟學研究生,方向是西方貿易理論,師從當時國內西方貿易專家王林生教授。畢業后,我選擇了留校作講師,當時分配給我的課程是國際投資,由于國內沒有相關教材,我覺得要真正建立一門課,還是要去了解國外。這時候世界銀行正好提供了一筆贊助,我就被推薦去作一年的訪問學者,任務是去國外研究并編制一個國際投資課的課程大綱,1989年3月我去了加拿大,一年后大綱完成,這可能是當時中國第一個投資課程大綱。 這中間發生了1989年學潮,改變了我的原計劃,之后我留在加拿大繼續我的學業。然后我先到紐約大學讀MBA,接著又去讀哈佛法學院的國際稅務計劃高級研修班,同年我又在哈佛的肯尼迪政府學院讀了MPA(公共管理碩士),還在哈佛國際開發學院考了一個聯合國的投資管理與評估證書。一年拿了兩個證書、一個學位,那一年的學習效率非常高。聯想起來,這幾個學位都是跟金融投資相關的,但也常被朋友“譏”為學位證書收集者。 當時的留學生都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找工作 ,二是考慮移民,首先要在這個國家取得工作權和居住權,才能談抱負和事業。不巧我畢業的年代正是美國經濟衰退的年代,找工作特別困難。而中國當時完全是正在興起的另一個市場,并且帶動了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發展。1994年有兩類研究生畢業后大批回國,一類是學金融的,一類是學法律的。當時跨國公司在亞太和中國區的總部大多在香港,所以1994年我也回到香港,加入了一家專門做直接投資的地區性投資集團——第一東方投資集團,它管理了5只基金共約5億美元。這批投資基金是最早利用外資在中國投資的基金,我當時參與籌備和管理這些基金。我很幸運剛一回來就有機會參與這項工作,中間也付了不少學費,早期的投資回報不是那么高。我學到的經驗教訓也為后來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998年遇到另外一個機會,經過朱基總理的首肯,以李山為代表的一批海外留學金融界人士希望發起成立中國自己的投資銀行,籌備工作由國家開發銀行領導,我是籌備小組成員之一,負責直接投資。但后來因為中國醞釀金融體制改革,又遇到1998年特大洪水,這次籌備歸于流產,但也給中資銀行發展投行業務留下了很多思考和實踐經驗。 這之后互聯網就興起了,2000年我加盟了李嘉誠先生的TOM.com集團,出任首席投資官。當時TOM還只是一個網站,沒有實質性業務。我們做了一個大的戰略調整:把互聯網當作一個傳媒看待,然后通過資本的力量把互聯網線上傳媒和線下傳媒融合。TOM創立募集了不到10億港幣,我們大膽嘗試,用這筆現金,加上TOM.com的股票去大規模收購大中華區傳統傳媒資產,現在看來是非常成功的,它的基本理念就是把現金和市場所給予TOM.com的估值轉化成有現金流支持的盈利性資產。 這個戰略之下,我作為首席投資官的任務就是去收購企業。帶了七八個人的團隊,收購了PChome雜志、臺灣《商業周刊》、SHARP出版集團、婦女雜志集團等等,在國內我們購買了羊城體育,部分參股《電腦報》、《三聯生活周刊》等。我們的目的是把大中華區兩岸三地的傳媒整合起來,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傳媒旗艦,有朝一日跟國際上的傳媒集團競爭。四年工作時間,我領導并完成了40多項收購兼并和策略性投資項目,涉及金額5.8億美元,開創了中港臺三地媒體市場整合經營的先河。 另外一件事是通過資本的力量去整合市場中比較分散的戶外媒體,收購國內重點城市中最大的10家戶外廣告公司,整合成為TOM戶外傳媒集團,現在TOM戶外廣告集團已經是中國最大的戶外廣告經營者。我們還用資本的力量去推動體育賽事的綜合傳媒商業運作,包括收購當時香港的亞洲網球公開賽的經營權,就是現在的中國網球公開賽。 去年,我加盟中銀國際,領導籌建中銀國際直接投資業務和基金創建,因為國際上大投行都有直接投資的管理部門,中銀國際一直缺直接投資這塊業務。 帶著這個新挑戰,我們已經啟動了三個項目,一個是要做中國EMT(分別是娛樂、媒體、科技的首寫字母)投資基金;二是啟動了中國房地產投資基金;第三啟動了中國特殊機會投資基金。每個基金的規模大概在3億—5億美元,資金來源于美國和歐洲,中銀國際作為投資基金的管理人,與國際上知名的投資管理人以合資的形式建立投資管理公司。其中兩個基金現在已獲批準。 這也是我的目標:建立中國自己的金融投資管理團隊,把國外的資源引進來,投資中國,服務中國,是我的工作樂趣所在。 我覺得自己蠻幸運的,能夠一直乘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經濟的增長,不中斷地開展事業,而且能務實的做成幾件事情。我認為海歸必須學會融入本土,你的優勢才能轉化為勝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