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業:縱橫窄眾天下 華娛衛視CEO的贏韜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5日 11:16 周末畫報財富版 | |||||||||
作為一個沒有新聞節目的純粹娛樂頻道,華娛通過本土化、區隔定位等策略成功地脫穎而出。這,就像在平衡木上的競技,小空間里充滿了高難度的動作。(采訪 鄒健 攝影 李政德) “我們的采訪話題是更重經營管理,還是娛樂業本身?”一身便裝的袁志業滿面春風地走向記者,手里拿著一條鮮紅色華美的領帶,彬彬有禮地問道。當確認答案是前者后,他
他笑道:“作為一個電視人,我本來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首先要明確對方的定位,然后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看來,正裝打扮在今天更合適。”袁志業來自臺灣,又曾有過多年的美式教育及跨國公司從業經歷,這句非常地道的中國大陸用語“為人民服務”竟然脫口而出,足窺其“本地化”之一斑。而“定位”之說亦頗為切題,令訪談順流直下。 履新增盈 任重道遠 長于扭虧增盈,這是袁志業成為明星領導者,且最為人所探究的方面,這大概也是TOM相中他的要因—一位行尊就說過:“將軍不是請來的,是靠身經百戰打出來的。” 加入華娛衛視之前,袁志業擔任新聞集團旗下星空傳媒集團臺灣區總經理,于2001年至2004年的在任期間,主導星空5個衛星頻道在臺灣的運作,奇跡般地使新聞集團在進入臺灣第10年跨越收支平衡的拐點,扭虧為盈之后業績仍然持續攀升!而當時的臺灣,彈丸之地上竟有130多個電視頻道,平均十幾萬人就攤到1個頻道,競爭之慘烈難以言喻! 2003年7月,李嘉誠所屬的網絡、出版和廣告集團TOM公司成為華娛大股東,同時承諾在未來30個月之內提供不超過3000萬美元的運營資金,也就是說,TOM將承擔全部運營費用并背負起虧損的包袱。2004年6月,TOM集團宣布委任袁志業為華僑娛樂電視廣播公司首席執行官,帶領華娛衛視在中國大陸電視業界中,進一步擴大覆蓋率及發行。他將負責頻道的策略規劃及業務發展,并專注策劃節目整體的制作方向、發行、市場推廣及廣告銷售等工作。 華娛衛視曾被公認為一塊難啃的骨頭。就在任命袁志業前不久,TOM集團公布的年報上顯示出電視及娛樂的盈利出現下降趨勢,其稅前利潤為負500萬港元,比同期下降了350%。 袁志業臨危受命,且不辱使命。上任不到一年,虧損縮減百分之十多,業績增長190%!TOM給下他的“軍令狀”是,在2006年的第四個季度扭轉虧損,對此,袁志業表示:“信心十足,因為華娛還很年輕,它的品牌正在樹立的過程中,至少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媒體。” 雙管齊下 融入本土 袁志業上任不久,在本土化的策略上,采取了諸多行動,其中包括將運營總部由香港移至深圳,同時在北京、廣州、上海設銷售辦事處;加大本土自制節目比重,從原來自辦欄目不到15%,到目前提升為40%,等等。 “曾有人說,作為一家沒有新聞節目的頻道,華娛的弱勢在于電視人才背景單一化,主要雇員在香港,缺乏對內地市場的認識。”袁志業表示,“這雖是一家之言,但亦使我們能正視可能存在的、所謂的‘先天不足’問題,故而加速推行本土化策略的速度與力度。”他透露說,2005年,華娛衛視一年的運營費用超過50%用于內容生產,與去年同比增加了60%至70%,而這得益于總部向內地的遷移—單是這項決策,就使華娛一年的其他運營費用減少30%! “不要因為是國際傳媒,就忽視本土化。事實證明鳳凰衛視、星空衛視等在亞太地區的增長,莫不與成功的本土化策略有著重要的干系。”袁志業點燃一根長度Cartier香煙,透過氤氳薄霧,其溫文爾雅的笑容難以掩盡商人式的通透精明,因為他顯然洞悉了記者內心的好奇:星空衛視在臺灣當年的扭虧為盈是否也是本土化策略的結果?華娛衛視這一年的增長與星空策略是否同出一轍? 他娓娓解釋道:“星空在臺灣的成功離不開新聞集團小默多克力推的地區分權戰略,把原由香港統一操控的亞太地區資源分解、下放到印度、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各區,各區名下各有指標,經營者各施其權、各負其責,這種靈活自主的政策使我能夠根據臺灣市場的特點推行更多、更靈活的相關策略,從而獲得了扭轉頹勢的可能。”他試舉一例:以往電視廣告排期要提前3天,地區分權后提前1小時就能實現,“時間差”大受廣告主歡迎,當年創收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多。 “同樣,我也非常感謝TOM在資金、政策和人力各方面對華娛的大力支持!沒有這一點,我們的本土化進程將大大滯后。”袁志業認為自己是個蠻幸運的經營管理者,亦清醒地認識到同樣要促成本土化,大陸和臺灣的娛樂電視市場各具特點,沒有哪樣“必殺技”能通吃天下,關鍵還是要落在具體策略和執行方面。他說:“臺灣運作的重點是在吸引觀眾的同時要特別注重成本控制。大陸市場空間大得多,可爭取和把握機會也多得多,所以我對兩地的市場思考方式是不一樣的。兩地的市場競爭規模亦不可同日而語,在大陸,央視、廣電集團等都是‘重量級選手’,華娛面臨很多挑戰,要學習和借鑒的還很多。”他很欣慰地告訴記者,大陸投放廣告是“賣秒數”,臺灣卻是嚴酷的CPRP(計算收視點數),所以大陸的媒體生態環境優于臺灣。“臺灣電視廣告對廣告主而言不是下賭注,他們就像吃了一碗牛肉面后看好吃不好吃才決定付多少錢,這是行業惡性競爭的結果,會殘殺媒體的生存和社會道德空間,對媒體是很不公平的。這一點上,大陸很公平,我喜歡大陸。當然,生態環境好并不意味著能輕易地生存和壯大,真正能裁決命運的是觀眾是否接受、是否喜歡你的節目。” 堅持區隔 差異求勝 華娛衛視辦臺的宗旨是為中國和亞洲地區的華人、華僑提供高品質、富娛樂性與教育性的普通話節目,并致力于傳播中國文化。袁志業說,在華南,華娛已經是個有區隔的電視臺,它使得客戶在有所需求的時候,會想到華娛衛視。華娛贏在定位精確,雖然不是代表滿足最大量的觀眾。 什么是區隔?袁志業介紹說,同樣是電視劇,看《漢武大帝》與《小魚兒和花無缺》的觀眾就不一樣。因而戲劇也分不同種類,頻道的特質必然不同,而華娛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區隔,并一直恪守這個區隔,做準、做精、做深、做透。 不難看出,在中國的南部——珠三角地區的電視格局是:廣東本地的廣東電視臺及地方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以及湖南衛視,鳳凰和華娛。而今在廣東的觀眾中有一個觀念,凡是最熱門的偶像電視劇都會在華娛衛視提前看到。從以前的《海豚灣戀人》到《天國的嫁衣》,華娛衛視已經吸引了一大批忠誠的穩定的電視觀眾,年齡在15歲到30歲之間。這是一群什么人?他們神情專注、思想堅定,是一群將人類思想與行為視為游戲的時代精英。 “別的頻道講求全方位、綜合性,而我們定位比較專,主張娛樂性和自創品牌。我們有一個非常專業、非常優秀的選片團隊,精心選購最新的中國大陸劇、港劇、臺劇、韓劇、日劇,總之是非常東方化的片子,結果大受年輕觀眾的歡迎。他們發現大陸有許多戲劇會在多家頻道同時播出,而我們往往獨家領先,區隔為華娛創造了優勢。”袁志業指出:“娛樂是種思想,它也是講方法論的,華娛衛視帶來的是不一樣的娛樂——從特定窄眾的需求出發,真正讓這些人群喜歡,寓教于樂,完成電視人的社會責任。”據他介紹,華娛對節目的遴選是非常嚴格的,他們重視數字分析、推估和預測,然后擺到屏幕上接受收視率的挑戰和檢測。而電視節目偏偏又是帶有主觀色彩的產品,所以不管自己多么偏好,只要發現觀眾反映平庸,就要立即撤下。 他坦言:“我們沒有什么復雜的標準,只是恪守商業原則。定位本身無好壞,只有精確不精確。其實每一個定位都是對的,問題是你如何執行、堅持,所以我們一直堅持窄眾娛樂的道路,并在執行中通過SOP(標準運營流程)來提供制度化的保證。” 未來戰略 逐鹿全球 問及未來華娛衛視的發展戰略,袁志業表示:首先是多渠道、多用途發展。眼下新興的媒體很多,分眾市場在切割,廣告投入在分散,華娛希望能通過與娛樂行業相關的不同平臺、不同模式的結合,制作更多用途的內容(如用于網絡、手機視頻等載體),以創造更多的附加值。其次是做好內容的供應者,大力提升自己制作節目的質量和水平。第三,整合市場行銷策略,強化組織運營規范,形成新的服務,為客戶創造更多的銷售意義。 他還在言談中透露出其未來藍圖其實很廣闊,希望能不懈探尋一條華人媒體抗衡和趕超西方媒體的道路,在有生之年能對華人傳媒業多做貢獻。他說好萊塢是一個在純自由經濟下的美國發展模式,而韓劇則有賴于國家對電視產業的扶持,經過不到10年的努力就碩果累累。每一種模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他的夢想是:華人廣播電視比奧斯卡、金球獎更好、更紅,中華民族在這個領域縱橫天下、揚眉吐氣! 他滿懷深情地說:“我們一家三代投身于傳媒事業,在上個世紀30年代,祖父就在上海創辦了國內第一家radio。從業多年來,我從未離開過這個領域,所以積累了一些經驗。我現在每天都在學習,因為消費者和觀眾每天都改變。我們不一定能掌握時代的脈動,但一定要去理解和適應這種脈動,才能調整好目標和戰略。” “‘超女’現象非常強烈地證明中國的消費者不是沉默的、被動的,他們是有主張、有需求的,關鍵是我們怎樣更尊重消費者的意愿,更強化對市場的認識和決策,更加強電視業者、觀眾、廣告主三者之間的互動!” “華娛和我的目標是一致的,逐鹿中原,逐鹿全球!” 走近袁志業…… 年 齡:42歲 學 歷:美國加州州立大學企管碩士 從業經歷:2004年6月就職華娛衛視廣播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2001年8月至2004年5月,星空傳媒臺灣分公司總經理 1998年11月至今 健康傳播網創辦人兼執行官 1994年9月至1998年11月,KISS RADIO聯播創辦人兼總經理 個人定位:商人 愛 好:打高爾夫球,看電影,看小說 最大收獲:不斷學習、成長 華娛衛視發展歷程 ★由資深電視人蔡和平先生在1995年3月創辦,這是一個普通話頻道,總部設在香港特別行政區。 ★2000年6月20日,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旗下特納廣播公司收購華娛衛視八成股權。 ★ 2001年10月,華娛衛視成為首家在中國內地獲得有線電視落地權的境外電視頻道,進入廣東地區。 ★ 2003年4月,華娛衛視獲準透過中央衛星平臺(鑫星衛星)轉播,覆蓋面擴展至全國。 ★ 2003年7月2日, TOM集團取得華娛衛視64.1%股權,成為華娛衛視的最大股東,特納廣播持有剩下35.9%的股權,TOM集團擁有“華娛衛視”的運營管理權。 ★華娛衛視2004年8月13日將運營總部搬遷至深圳,使華娛深入華語文化圈腹地。 ★ 2004年9月6日,華娛節目全新改版。 ★2005年1月~3月,華娛完成節目數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