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雷:通過觀察決定減員 減員增產的管理推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9日 09:03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王佑 發自上海 當馮雷遞交辭職報告、準備離開聯合利華的時候,他的大老板手揣著一張紙,走進他的辦公室。這張紙是公司的薪酬體系表。 老板拿起一只彩色的水筆,在每一個薪酬單項下劃一條線,并在后面加上幾個“+”
可惜,馮雷去意已決。 馮雷,現任樂百氏集團生產技術總部總經理。“坦白說,決定跳槽的時候,絕不是為了每個月工資卡上的那幾位數字。”第一眼看到樂百氏的工廠,他就鐵了心要去。“這是一個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工廠。有好設備、好工人。我覺得如果我能來的話,我可以幫它改變更多。” 2004年初的某一天,馮雷坐上了從上海(聯合利華中國總部)飛往樂百氏基地廣州的航班。 一年半之后,樂百氏從1600人減少到1200人,其中臨時工從600人減到400人。人少了,樂百氏某個工廠的生產量,卻提高了140%,由5萬噸提到12萬噸。在聯合利華擔任要職時,馮雷在3年內也曾義無反顧地執行裁員,合肥廠的1200名員工逐步遞減到570人,這些數字外界甚少了解。 通過觀察來決定減員 談起人事管理,馮雷崇拜一個人。那個人的頭像被懸掛在豐田公司的總部,即豐田生產方式(TPS)之父大野耐一。大野耐一曾經有一種做法:在工廠中間畫一個圓圈,他站在圓圈的正中一個小時,看看哪些工人沒有事情做,就裁掉。 “我的方式是,選擇工廠里一個有利于觀察的位置,花20分鐘左右的時間,觀察每個人的行為。”觀察后,馮雷會看到,哪些工人在做不必要的搬運動作,哪些人無所事事。 某一次,馮雷拜訪一家生產企業,他驚訝地發現,工人們使用機床加工產品的時間,是全天工作時間的20%。其他時間則是在測量、搬東西,或者等前一個工序。“這樣的利用率太低了,至少可以提高50%。” 而他最不喜歡聽到某些公司老總的說法。“動輒就說公司有3000人、5000人,似乎人越多這個公司的實力越強。”他認為這種觀點大錯特錯,而是應該在減少每個人的工作小時數基礎上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現在有些工廠人浮于事,在自己的崗位上什么都干不出來,我們就要減了。” 把損失換為人民幣 樂百氏還將每一個有關損失的事件或者損耗,以量化形式讓工人清清楚楚地看到。 具體做法是,將水、電和油的消耗,折算為所損失的人民幣錢數,呈現給每個崗位的人員。 比如,某臺設備發生了故障,那么將從發生故障到排除的時間計算出來;或者將第一次故障與第二次故障之間的時差計算出來。“假設這段時間設備是正常運轉的,那么可以生產出的產品銷售額就出來了。這就是這段損耗所帶來的價值損失。” 再如,某員工負責監管一條瓶裝水的生產線。這條生產線上,每天有多少瓶水的日期沒有打印、多少歪蓋、多少瓶包裝不合格,這些都進行量化,折算為錢數。把這類損失以書面形式擺在員工的面前。 合理化建議之妙 某些時候,裁員并非刻意,一個建議或許就能進行。 “有時一個合理化建議,可以幫我們節省幾十萬元,這個因為是商業秘密就不多說了。”他舉了另一個例子:在樂百氏的每一個包裝機屏幕前,都有一個員工要定點監控。一個員工就提出,能不能將兩個屏幕中的一個,傾斜180度角,那么一個人就可以看兩個屏幕了。“這個建議非常好,當時采納完之后,我們的監控員立即少了一半。” 另一件事則是出現在生產日期的打印環節上。有段時間,總有一定比例瓶子的日期打印得很不清楚。公司發現,這種現象晚上發生的幾率要遠遠高于白天。原來是因為晚上開著燈,但離地面很高,打日期和檢查打印的工人們都看不清楚。有一個員工就提出,能不能在瓶子從生產線出來的那個履帶口上放一盞小燈,那么日期就不會逃過打印和檢查人員的眼睛了。 “現在公司的一個員工每兩個月都有一條可以被采納的合理化建議。依靠這些建議,公司的產能和績效都提高了。” 改變組織結構 “假如一個工廠有500個員工,有各類頭銜,我們就把副職去掉,將正副合二為一。” 與其他公司相仿,在樂百氏內部也提倡多技能培訓。一個倉庫管理員可能同時也會鏟車。公司里的電工和鉗工也會同為一人。馮雷的觀點是,掌握了兩門技能,更大的好處在于判斷的角度增多。假設某臺機器出現了故障,鉗工和電工都可能摸不清門道,甚至推來推去。但是如果你兩門技術都懂,你自己可以判斷,不僅節省了人力,更節省了修機器的時間。 “相比勞動力成本較低的中國,歐洲在人力上的使用,是能省就省。”他想起了自己在英國聯合利華的一個場面。這家擁有全球最先進設備的工廠,幾乎尋覓不到什么工人,在肉眼可見的視野里只有機器人在執行著各項命令。走到門口,他發現了幾個工人,這些人的工作是將產品送到貨車車廂上,再關上貨車的門。馮雷解釋,就算這樣精簡,但成本還是居高不下,最后不得不關門討個吉利。 但他依然堅信,中國工廠需要那些能夠不斷提高自己效率的工作人員,而不是人浮于事,悠然自得。 機器在于維護 每年,馮雷參觀的工廠數量多達幾十個,平均一個星期走一家。一些企業的廠長經常向他炫耀:“你看看這臺設備,我花了幾百萬元,是世界最先進的。”“工廠里的設備太不好用了,都用了5年了。”這些話讓馮雷一陣心涼:先進有什么用,最重要的是用合適的設備,用最少的人,做出最精致的東西。 “你去過日本工廠參觀的話就知道,當地的很多工廠用著50年代的機器。一到下雨天,頂棚嘩嘩地漏水。但人家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是世界一流。所以,并非越先進越好,而是要懂得保養、維護。” 面對高漲的能源消費,各個制造業公司都在節省上鉚足了勁。馮雷的經驗是,不懂得保養的話,成本還會猛漲。“假設一瓶飲料價格一元的話,最有價值的是塑料瓶,但塑料恰恰在漲價。”不過,馮雷并不贊成某些公司用再生塑料替代的做法。“錢是省了,危害增加了。” 假設改造工廠的電力設備,僅電耗一項,就比同期節約了30%。馮雷還說:“另一類改造,作為企業要多加嘗試。你用100萬元改造一個設備,一年內就可以通過該改造,省下其他費用1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