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馮郁青 發自紐約
《財富》編輯部在紐約中城時代華納大廈的15樓。走進羅伯特·弗里德曼(Robert Friedman)的辦公室,里面稍有些凌亂,窗外是曼哈頓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系碩士畢業的弗里德曼,從1968年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先后在《生活》、《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媒體工作過。2001年來到《財富》雜志。弗里德曼遞給記者的名片上印有:《財富》
雜志國際編輯,上面還有一個中文名字:富德民,他笑著說:“這個姓不僅意思好,還正好代表著《財富》。”
《第一財經日報》:和世界級的CEO交談,現在最頻繁出現的話題是什么?
弗里德曼(下稱“弗”):是中國。如今和所有的CEO交談,“中國”都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話題。有的CEO一半話題談的都是中國,也有的CEO只愿意談中國。這些CEO都有在中國拓展生意的計劃。其實這也很正常,因為中國已經是本世紀最大的經濟熱點地區。而且美國、歐洲商業的市場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而中國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可以去發展。這些跨國公司雖然已經足夠龐大,但是它們還都想變得更大。中國給了它們發展的空間。
《第一財經日報》:這些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遇到的困難是什么?
弗:有一種比較天真的想法:只要到中國做生意就一定會成功。實際上中國現在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不錯,中國的勞動力便宜,但是需要充分了解中國市場的規則。意識到在另一個國家做生意的復雜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知道有些跨國公司中國區負責人躲在公司里,很少接觸中國社會,不吃中國菜,不和中國人交朋友,沒有這樣一個體驗和學習的過程,很難取得生意上的成功。
《第一財經日報》:從您所接觸的中國CEO來說,你認為中國的管理人才現在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水平?
弗:我接觸過很多的中國CEO。他們大部分是很好的管理者,非常聰敏,而且他們都非常迫切地想盡快地掌握更多的東西,學習西方同行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而且這些CEO也都有國際發展的戰略。從聯想收購IBM,海爾集團試圖收購美泰,中海油收購優尼科以及在歐洲國家的一些并購,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向外擴張,不僅是政府戰略也是企業戰略。
《第一財經日報》:《財富》最近一期的封面文章談及中國企業的“擴張”,以及美國人對自身競爭力的憂慮,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弗:我對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在美國社會引起的敵意感到吃驚。這背后其實隱藏著很多美國人對中國的恐懼:害怕失去工作,害怕工作機會流到中國。其實并不是針對中海油,反對聯想的也是抱這一心態的人。這個國家的保護主義比我預期的要強得多。此類保守心理主要存在于制造業中,對中美關系非常有害。
其實美國大多數跨國公司的CEO理解貿易的價值,理解全球化意味著世界的中心在不斷變動中,生意總是會流向成本最低和最便宜的地方。他們并不想把商業關系和政治掛鉤,把事情弄糟,因為他們都希望在中國市場有所作為,不愿意看到中美關系受損。所以在美國,規模相對小的制造業仍在大唱保護主義的老調,而一些大型跨國公司處之泰然。
《第一財經日報》:那么中國企業在進軍國際市場的過程中,怎么才能減少負面影響?
弗:開拓國際市場,中國企業其實是剛剛起步,這是一種趨勢,也是中國發展的一部分。其實進軍國際市場也不一定非要通過并購,像合資企業(JointVenture)、取得經營權(Franchise)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商業上和平地向外擴張符合中國的利益。至于如何在進軍國際市場的同時,通過機敏的管理和公關,消除遭遇到的敵對情緒是一項非常艱難,但值得一試的工作。
《第一財經日報》:您認為中國企業現在最缺乏的是什么?
弗:我個人認為,中國企業現在對于“市場”和“市場廣告”兩方面缺乏真正的理解。占據市場在中國現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大企業的壟斷勢力,二是企業利用價格優勢。中國企業要學習的其實是真正的“市場”概念。此外廣告也要能夠代表公司的理念,傳達出一種產品的內在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