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顧雛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3日 04:10 第一財經日報 | |||||||||
對于上市融資,顧雛軍懷著強烈的追求。他曾說:“我不忙虛的了,一定要搞到上市才行,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不成功就蹲監獄!” 本報記者 方玉書 發自上海 “他(顧雛軍)是一個資本炒作家,而不是企業家,一輩子官司不斷,被公安局數度請
科龍變局已接近尾聲,探尋顧雛軍的發家之路,或許有助于我們梳理亂局的由來。 初次下海 1959年,顧雛軍呱呱落地于江蘇泰縣。其父顧善鴻也許做夢也想不到,襁褓中的兒子在半個世紀之后,能夠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上的一個“奇人”。 但孩提時代,顧善鴻就發現兒子有聰明過人之處,便傾其所能養育、栽培。 1984年,顧雛軍在天津大學熱能工程系就讀,研究生畢業之后,選擇了留校,在該校熱能研究所從事了近4年的科研工作。 那段時間,顧雛軍一邊在校教書,一邊做點小生意。他酷愛出風頭,經常在各種學術性刊物上發表論文。由于論文發表得比較多,30歲不到的顧雛軍,就總被人尊稱為“顧教授”。但實際上,在權威的學術界中,特別是輕工部那些老一輩專家學者眼里,顧雛軍的學術觀點被認為是“奇談怪論”。 后來,顧雛軍在國外的那段日子,也喜歡四處發表論文。但是,熟知顧雛軍的人知道,當時他對英語并不熟悉,經常要發表的文章,都是先把手稿寫好,然后讓別人幫他翻譯。 上個世紀80年代末,顧雛軍開始“下!,首戰即與空調擦出火花。他在廣東惠州籌資搞了一個小型的雜牌空調生產廠,專門生產一種小型窗式空調。由于產品正好適合當時市場需求,因此產品一推出,就“火了一把”。 就在小工廠經營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顧雛軍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在產品銷售了一段時期之后,空調壓縮機出現了質量問題,但憑廠里的技術無力解決。最后遭到消費者屢屢投訴,又恰逢“3·15”消費者權益日,碰到“槍口”上的顧雛軍,眼看產品不能銷售、生產停頓、資金鏈斷裂,債主上門逼債,最終選擇了逃避。 東山再起 幾近身無分文的顧雛軍,逃到了北京,在大羊房租下一個簡易的工作間,一心研究、制造制冷劑,謀求東山再起。 在大羊房的日子里,顧雛軍是靠其極具鼓動性的口才熬出頭的。當時,有一幫忠心追隨顧雛軍的擁護者,跟著顧雛軍搞制冷劑。他們相信跟著顧雛軍總會有出頭的一天,甚至在半年沒有發出工資的情況下依然忠心追隨他。而顧雛軍也沒有食言,4名追隨者最終成為了顧雛軍后期格林柯爾系的中堅力量,他們分別是科龍副總裁嚴友松,掌管格林柯爾-科龍工業園的江西科龍實業董事長張宏,深圳格林柯爾領軍人張細漢,*ST亞星(600213.SH)總經理譚榮偉,四人被人合稱為格林柯爾系“四大金剛”。據其身邊的人介紹,顧雛軍是個疑心很重的人,格林柯爾系下屬的30多家企業,多數由其親屬或親信控制。 1988年9月,顧雛軍發明“格林柯爾制冷劑”。憑借該發明,顧雛軍在當年東山再起,并于次年在英國成立首家分銷公司。1989年1月6日,顧雛軍攜他的“顧氏熱力循環系統”首次出現在首都兩份大報上。但隨后迎接他的卻是諸多的質疑:如果“顧氏理論”能夠成立,則意味著熱力學理論將被改寫,用中國制冷學會秘書長曹德勝的話說,“那是要得諾貝爾獎的”。 質疑讓顧雛軍再次陷入尷尬境地,無奈之下,他把目光投向了國外,希望在國外找到熱土。 隨后,顧雛軍來到了美國。最初在美國,顧雛軍建立了一個破舊的工廠,還成立了簡陋的研究所,雇用了幾個外國人,對小型空調進行改造,把自己的“顧氏理論”融入到機器里。 在國外那段日子,其實是顧雛軍資本意識真正萌芽的起源時期。在此期間,他奔忙于加拿大、美國、馬來西亞等地,四處發表論文、演講,到處去游說國外投資者投資自己的項目。 顧雛軍身邊多年的好友形容他,“老顧有著超強的說服力”。在馬來西亞有一陳姓開餐館的私人老板被顧吸引,甚至把靠經營餐館積蓄多年的300多萬美元,投資于顧的制冷劑,最后把餐館交給其妹妹打理,自己一心跟著顧。 上個世紀90年代初,顧雛軍在美國成立多個分公司,并謀求與國外一些機構合作。 1995年左右,一家中國的金融機構被顧雛軍說服,投了1000萬元資金,與其在天津成立了制冷劑生產廠,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其中顧雛軍持有76%的股權。這家生產廠,就成為后來天津格林柯爾的雛形。 但內部人士透露,這家制冷劑廠實際上“注水”成分很多,“無論是設備還是廠房,很多都是虛的,中看不中用”,還一度被有關部門查封。 此后,顧雛軍的事業依然跌宕起伏,經常被債務危機纏身。在最危險的時候,和北京控股(0392.HK)合作的北京城市環保項目,曾經救過顧雛軍一命。 資本 對于上市融資,顧雛軍懷著強烈的追求。他曾和身邊的人說:“我不忙虛的了,一定要搞到上市才行,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不成功就蹲監獄!” 1996年,顧雛軍來到香港。在那里,顧雛軍開始謀劃搭建自己的資本運作平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顧雛軍并沒有啟用“格林柯爾”的名字,在此之前,他在惠州、北京等地,都是以“華瞾”來命名自己的公司。真正啟動資本運作,是在加拿大注冊成立格林柯爾(加拿大)公司后開始的,而之后的一系列資本運作也是圍繞這家公司進行的。 在港期間,顧頻繁和香港金融機構接觸,謀劃在香港上市。2000年7月,格林柯爾成功登陸對經營業績、規模都要求不高的香港創業板,顧雛軍資本“旗艦”終于浮出水面。 2001年,顧雛軍控股的順德市格林柯爾公司斥資5.6億元,收購了時為中國冰箱產業四巨頭之一的廣東科龍電器20.6%的股權。熟悉內情的人士表示,顧雛軍是在入主科龍3個月后才支付收購款的,實際上他只花了極少的錢就“買下”了科龍,甚至有人認為,顧是入主科龍之后,用科龍自己的錢去支付收購款的。 在顧雛軍入主科龍之后,毅然離開的科龍電器原董事和營銷副總裁屈云波昨天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發出感慨:“當時就搞不明白,為什么要把科龍賣給顧雛軍,我走的時候,科龍有30多億元的資產規模,現金流有4億多元,直至今日搞得停產,資金鏈斷裂。” 隨后,一系列的驚人并購擴張,在科龍蔓延開來。 以每隔半年的速度,顧雛軍收購了另外三家國內上市公司,共動用資金7億元左右。 2003年5月,順德市格林柯爾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以2.07億元收購了當時國內另一冰箱產業巨頭美菱電器20.03%的股權;2003年12月,新登場的揚州格林柯爾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斥資4.18億元,收購亞星客車60.67%股權;2004年4月,收購勢頭勢如破竹的格林柯爾又下一城,借揚州格林柯爾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1.01億元的價格入主ST襄軸,持有29.84%股權。 2004年1月25日,格林柯爾在北京高調宣布,已全資收購兩家歐洲汽車公司——蓋茨國際(GatesInternational)在法國萊維斯的汽車管件工廠和雷萊德產品發展公司(LeylandProductDevelopmentLtd)。 此時的格林柯爾系已經形成了以冰箱、空調、制冷劑的家電產業鏈,以及以汽車產業鏈兩大產業陣營的產業平臺。 出局 格林柯爾的收購整合速度之快,讓整個資本市場嘆為觀止,一切事件的發生恍如晝夜之間,顧雛軍的事業即將觸及其生平的巔峰。 顧雛軍的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一位接近顧雛軍的人士告訴記者,“老顧的想法很簡單,他要壟斷。以冰箱為例,冰箱業的競爭日趨惡劣,利潤在不斷壓縮,在2002年9月、12月和2003年5月,他已分別悄悄地收購了原吉林吉諾爾、上海上菱電器、遠東阿里斯頓和杭州西冷的冰箱生產線,他的目的就是為了逐漸實現行業壟斷,整合資源降低成本! “這種壟斷的最終結果,可能會讓老顧控制的冰箱產業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到那個時候,他將控制市場的力度轉變成一種有力的話語權,最終能夠控制產品價格!痹撊耸炕蚨嗷蛏偻嘎冻鲱欕r軍的“宏偉陽謀”。 在收購中,顧雛軍基本上只染指國有企業,他曾對一密友說:“國有企業好進入,如果我不要的話,浪費也是浪費了!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對顧的并購行為提出質疑,一場聲勢浩大的“郎顧之爭”由此展開。 不過,成也蕭和,敗也蕭和!邦櫴贤鯂币再Y本為起點,也以資本為終點。 2005年4月4日,湖北、江蘇、安徽、廣東四省證監局聯合調查格林柯爾系的ST襄軸、亞星客車、美菱電器、科龍電器四家上市公司,由證監會稽查部門主導的20多人工作組正式進駐科龍展開調查。 7月29日17:00時左右,北京奔走公關多時的顧雛軍,在北京首都機場被警方帶走。46歲的顧雛軍由此出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