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財富人物 > 正文
 

慈善醫院生存的基礎在哪里 眾人拾柴火焰高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8日 13:22 南方周末

  □本報駐滬記者 朱紅軍

  如何正名

  丁學金的慈愛醫院,如果不是真實意義上的第一家,也至少是個稀有品。

  但這一稀有,并沒有在業內得到認可,寧波同和醫院院長吳忠孝亦認為,因為國家政策對于慈善醫院并無明晰的資格規定,很多民營醫院競相以慈善作為幌子,行贏利之實。他甚至列舉了寧波的幾家民營診療機構,在最初的慈善炒作后歸于沉寂的實例。

  “而一家民營醫院想干點慈善的事,和純粹的慈善醫院,這是兩個概念。”這是中國醫療投資營運網CEO劉騰蛟先生的觀點,他指出,相比國外教會或基金支持下的慈善醫院而言,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慈善醫院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慈善醫院至少應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建立在穩定可持續的公益基金基礎之上,不以贏利為目標;二是有透明并且可持續的管理運營為保障。

  對比這兩點,“很顯然,慈愛醫院都不具備。”他認為,“慈愛醫院更像是力求善行的理想主義者,明明能力不及,卻非要慈善醫院的名,結果為名所累。”

  記者從中國紅十字總會了解到,民營慈善醫院在我國還是個“新概念”,法律對其組織形式、慈善比例以及相關規范等沒有規定。

  如何定義、管理、監督慈善性質的民營醫院,相關的政策空白還需及時填補,這讓最直接的命名都充滿懸念。

  生存的基礎在哪里?

  如果排除對于動機的揣測,目前的情況下,個人或民營介入慈善醫療是否具備可行性?

  上海博愛醫院醫務科的蔣主任以“注定失敗”來預示慈愛醫院的結局,他認為,民營醫院介入慈善醫療,從社會分工上來說,存在錯位。

  “民營醫院較之公立醫院而言,技術、人才資源都不足以抗衡,只能以服務和特色爭取客源,這是公認的事實。如果想以高質量的服務求生,針對人群就不可能是窮人,而是經濟實力雄厚的高端人群。如果拼特色,許多治療區域對民營醫院還是有諸多限制,比如計劃生育、生殖系統疾病等,取得這些行醫資格是個漫長的過程。”

  更為關鍵的是,以所有制為劃分標準的資源分配格局則是民營醫院介入慈善醫療無法突圍的屏障。

  南京醫科大學醫政學院公共事業管理系主任陳家應教授具體分析道,從資金保障來說,慈善醫院的善款來源一般分三個部分,社會捐贈、政府補貼及業務收入。

  社會捐贈方面,根據公益事業法,個人和民營機構不能隨意接受社會捐款;政府補貼方面,國家財政主要用于通過民政部門實行的醫療救助基金的建立,但這筆基金主要用于需方補償,即直接面對病人,各級醫療機構從這筆救助金里難以直接獲益,民營醫院尤甚。救助基金之外,政府財政也會用一部分于供方補償,但用途集中于公共衛生體系、疾病控防、衛生監督、婦幼保健等公共項目,民營醫院不可能成為補償對象。

  “民營資本介入慈善事業,既無社會捐贈的可能性,亦無政府補貼的可能性,以一己之力,怎么能不倒閉?”陳家應教授如是總結。

  現狀之需

  寧波同和醫院吳忠孝院長認為,因為政府政策資源傾斜公立醫院,民營醫院在社會慈善方面既無義務也無責任。

  基于此,目前中國的慈善醫院多為各級民政部門支持下的公立醫院,比如廣州慈善醫院、上海浦東慈善醫院,大多為一個實體,兩塊牌子,即賦予原有公立醫院以慈善救助的職責。

  救助的方式主要采取需方補償的方式,即國家與地方各級政府均設置專項的醫療救助基金,直接補貼給特困的求醫者。就醫者憑借政府審核發放的慈善醫療卡,到指定的醫院就診,享受額度不一的醫療費用減免。

  自2000年開始,這一模式在全國陸續開展,各地民政部門競相效仿,紛紛設立慈善公立醫院。“但實際的情形是,許多地方的救助基金并沒有落實到位。”陳教授曾經接觸的一些公立醫院每年背著數百萬的醫療救助負擔。

  且由于區域分割,流動人口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的醫療救助尚存空白點,農村的醫療救助許多地區還未完全到位。還有譬如腫瘤疾病等大病救助補貼,除了在上海、廣州、北京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已設立外,大部分地方政府財政難以承受。“這些都是單一的政府投入所力所不逮的。”陳教授說。

  基于此,陳家應教授認為,政府之外,吸納多方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慈善事業應是大勢所趨。

  眾人拾柴火焰高

  “多元化應體現在慈善事業的各個方面,包括慈善組織機構的多元化、慈善資金來源的多元化、慈善資金籌集方式的多元化等諸多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楊方方博士亦積極呼吁慈善事業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慈善事業所面對的社會問題復雜多樣,用單一的思路、統一的形式是難以滿足各種慈善需求的。”

  民政部一官員曾告訴媒體記者,國家目前正在開展和完善慈善醫療援助,需要健全和創新慈善組織形式,當然也希望民間參與,但是如何參與還是個問題,目前缺少相應的指導性法律法規。

  陳家應教授呼吁,打破政府資源以所有制為劃分標準的分配格局,使之在慈善事業義務與責任的起點上共處公平,并盡快出臺民營機構介入醫療慈善事業的指導性政策。

  慈善醫療的發展當然還取決于整個慈善事業的環境,陳家應教授還主張,實行免稅優惠等種種鼓勵性政策,調動企業和個人參與慈善的積極性,以培育穩定可持續的慈善基金。

  而這個基金的管理和監督必須透明化。中國醫療投資營運網CEO劉騰蛟先生認為,像慈愛醫院這樣的所謂民營慈善醫院帶有極強的個人理想主義色彩,慈善行為的效果完全建立在個人的道德良心基礎上,這不是一個正常的慈善醫院模式。

  “需要改變慈善就是和盤托出的獻身觀念,無論是醫院還是個人,慈善基金或實體也需要高效率的管理運營。”劉騰蛟說。

  臺北醫學大學管理發展中心執行長陳俊賢告訴本報記者,在臺北,許多慈善基金支持下的紀念醫院,也都是在高效率的運營之下,資產的增值不參與分紅,而是繼續投入到慈善事業。

  “只有內外兼修,民營力量介入慈善事業才有可能,才能可持續性發展。”劉騰蛟說。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慈善醫院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