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老夫也作黃昏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4日 16:31 《新華航空》雜志 | |||||||||
人本文化衍生出的韌性,促成了中國近幾十年的崛起。這種韌性所孕育的堅韌、溫順、勤儉的民風是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崛起的重要原因 楊振寧不僅帶來了諾獎 81歲的楊振寧“葉落歸根”回到中國,重新住進清華園。
也許令這位全球物理學界泰斗級人物也沒有想到的是,回國僅一年,他便遭受到幾乎可稱作“撲天蓋地”式的反對。 反對聲源起于2004年9月楊在人民大會堂的一次演講,源起于他向中國人思維方式的老祖宗——《易經》開火! 然而,楊老先生并沒有“接受教訓”,1個月后,他現身海南博鰲,在中國科協第六屆學術年會上,又向中國高等學府的“博導制度”提出質疑…… 自稱一生有三分之一在中國,三分之二在美國的楊振寧,這種敢于直言的方式,莫不是耳濡目染了美國人的作派? 清華不僅僅有了諾貝爾獎獲得者 如果說美國的大學擁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并不是很難的一件事,可對中國一流大學來說,這幾乎是一個夢想。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學術界、輿論界身陷濃濃的“諾貝爾獎情結”中,期待類似于清華、北大這樣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并不遜色的大學,能夠擁有諾貝爾獎獲得者。 終于,夢想在2003年底實現。 剛剛過完80壽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正式落戶清華大學。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次“回歸”,楊老先生與清華大學可謂一拍即合。前者有強烈的回歸意愿,后者則表現出熱烈的歡迎。清華園里一座新居,迎來了它的主人,楊教授在此生活可以安寧舒適。 “清華”對楊振寧的禮遇,有人將其理解為借楊在世界學術領域的影響力,提高清華的地位。因為以楊老先生現在之高齡,早已過了學術創造的高峰期,而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象征意義。楊與清華之間的淵源,也使得后者借楊的回歸,實現了擁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零的突破”。 然而,當我們站在客觀的立場,丟掉揣測與狹隘,以更加寬闊的思路詮釋這件事,則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楊振寧在回歸清華時表示:希望清華能夠聚集一批世界級的物理學家,希望世界物理研究中心能夠轉移到清華來。 此番表白,人們有理由相信,憑借楊振寧先生在世界物理學界的地位之尊,憑借其難以估量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他所帶來的,絕不僅僅是面子上的象征意義,反而將給予清華大學和中國教育界、學術界以實實在在的幫助和促進。同樣重要的是,有如此德高望重的楊振寧教授在身邊,所有清華學子都將在學術、品德等方面受到影響和激勵,更加明確自己的學術目標和奮斗方向。 從這個視角去考量,此舉,清華大學絕不僅僅有了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獲得的,將更多。 中國的本科教育世界一流 回到清華園的楊振寧教授,開始教大一物理,一個班120人。面對清華學子,楊先生頗多感慨。他說:“我7歲到15歲在清華園生活了8年,65年后再回到這里。一年來接觸了許多朋友,也開始接觸中國社會。中國的確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曾經,楊振寧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任教,兩相比較,他得出了“中美學生在訓練程度和成熟度方面差別很大”的結論。 中國學生習題多,基本功扎實,代數、三角和解析幾何在中學已經學過,而美國學生自由度大,這些知識還需要大學階段學習;中國學生學習專注、成熟些,美國十八、九歲的年輕人還像個孩子,對未來目標不明確;清華的學生考試分數基本分布在75-100分之間,美國學生的分數差別就十分大。 在美國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楊振寧老先生,對中美大學生的比較,無疑是頗具權威性的。 楊先生認為,大學承擔著三大任務,本科生教育、研究和社會服務。如果僅僅討論研究工作,中國所有大學都離世界一流大學有很大差距,這種差距甚至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彌補的。但中國另兩個任務方面,很多大學處于世界一流地位。像清華、北大,復旦、南大等,均可與美國或者是歐洲的大學媲美。 “中國的本科教育,世界一流”。 楊振寧還說,中國大學幾十年來訓練出來的本科生人才非常成功,對社會貢獻很大!皼]有各個大學訓練出的本科學生,就沒有今天的新中國! 他噂噂告誡:不能自滿,要更進一步。 中國沒有發展起近代科學 在新浪網上同時輸入“楊振寧”、“易經”,得到5890項。兩者因何聯系在一起? 仔細瀏覽,蓋因楊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的演講。令人有些驚異的是,這5千多項條目中,幾近2/3反對楊振寧的觀點,甚至還有破口大罵者。 在演講中,楊講道:易經影響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這個影響是中國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昂芏嗳嗽浻懻摻茖W為何沒在中國誕生,我覺得和《易經》有很大關系。” 楊振寧認為,中華文化有歸納法,可沒有推演法。近代科學是把歸納法和推演法結合起來而發展的,推演法對于近代科學產生的影響無法估量。中華文化歸納法的來源就是《易經》,但中華文化沒有發展出推演法,非常好的例子就是明朝末年的學者徐光啟。徐光啟第一個翻譯了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歐幾里德的幾何學是人類史上一大貢獻,第一次把推演法變成規律化。徐光啟翻譯后了解到,推演法的一個精髓就是欲前后更置而不可得。就是一條一條推論不能次序顛倒,這跟中國傳統不一樣。中國傳統是擺事實,次序沒關系,重要的是最后的結論。 楊振寧認為在中華文化中,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觀念,《易經》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與人道,也就是說,天的規律與人世的規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經思維方式的影響,把自然跟人歸納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學的一個特點,就是要擺脫掉“天人合一”這個觀念,承認人世間有人世間的規律,有人世間復雜的現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復雜現象,這兩者是兩回事。 曾經,《易經》被推崇為“老祖宗”式的中華文化典籍,楊振寧竟然如此評說,把中國沒有發展起近代科學之“罪”歸咎于它,豈不冒天下之大不違? 面對一片嘩然,楊振寧再次展現出他綜合了學術、修養和愛國之心的完美形象。 他說:“網上的討論是好現象。說明當今中國不管多么大的事情,或者是一種現象、一個傳統,都可以采取討論的方式。雖然很多人并沒有全面看到我的文章,批評我的人也多半沒有看到我所說的中國文化受易經影響之大,這種影響大多且是正面的。他們卻只看到我提出的兩個負面影響!睏顖猿终J為:中國沒有發展起來近代科學是不爭的事實,這固然有許多原因,但其中受易經影響,天人合一的觀念,使得中國沒有推演式邏輯,是正確的。 “參與網上討論的,很多是研究易經的老學者,他們不允許任何人說易經不好。我還要堅持辨論下去!蓖瑯涌梢苑Q之為老先生的楊振寧,以他有些嘶啞卻親和力十足的噪音,平靜地說。 中國博士生導師制度不好 作為中國科協第六屆學術年會的特邀嘉賓,楊振寧教授并非本次大會的報告人。然而,中國科協副主席楊福家院士的一場報告,讓他坐不住了,主動舉手向大會主席要求發言。 楊福家的報告主題為“從2004年諾貝爾獎看一流大學”,報告針對近幾年中國高校建設一流大學進程中出現的執點問題,發表了看法,特別談到諾貝爾獎百年歷史,正是年輕人的創業史。 以楊福家的報告為由頭,楊振寧稱自己談點感想。 他緩步走上主席臺,有些佝僂的背影卻仍然透著堅實。 他的感想一開口,就仗義執言地有了“抨擊”的意味!澳贻p時代是發展科技最好的年代,現在國內博士生導師這個制度不好! 為什么一個講師就不能帶研究生?講師活躍在科研第一線,正在前線沖鋒陷陣的年輕人,是帶研究生最好的人選。“像我這個年紀,已不是最好人選了。因為我所做的研究已不在最前沿!睏钫駥幵俅蚊鞔_地說,這一制度使沖鋒陷陣的人不能帶研究生,是錯誤的。 楊振寧透露,自己已經把這個觀點與清華大學校長溝通過,希望通過此次學術年會,有更多的大學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 他即興所說的一席話,博得全場熱烈的掌聲。聽得出來,掌聲中充滿了敬佩與贊賞。 博導,曾經是中國高等學府最顯示身份和學術成就的符號,楊振寧的此番抨擊,真的能對這一體制性制度產生一絲動搖嗎? 也許,會的。 諾貝爾獎離中國有多遠 作為僅有的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中國人之一,楊振寧所到之處,似乎都要被問及“諾獎”。2004的諾貝爾獎中仍然看不到中國人的身影,楊振寧如此解讀。 此屆諾貝爾獎基本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所做的工作,那時的中國還不能產生這樣的工作,這是很容易理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并不先進,諾貝爾獎獲得者很少。為什么“二戰”后美國諾獎獲得者多了呢?首先是經濟支援,其次是傳統和訓練。“二戰”前美國學生要到歐洲去獲取學位,后來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使他們被迫逃亡美國。也就是說,傳統和有訓練的人一舉搬到美國。戰后美國善于管理科學研究,“我的同行中有很多歐洲人”。 對比中國,本土科學家至今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困難。尖端科技的發展,首先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援。盡管中國目前在經濟支援方面已經有了很大進展,但是比起發達國家,依舊差得很遠。文化大革命又使中國人才的訓練中斷了十年。幸好,此后的改革開放恢復了對人才的訓練。文革后接受訓練的人才現在已經三、四十歲,他們現在正是各種科研項目的中堅力量,在各自領域中發揮作用。當然,科學研究還需要好的傳統,對一些尖端科學研究的關注,這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慢慢成長。 不過,楊振寧表示:就他個人而言,對中國未來科學界的發展前景抱樂觀態度。他希望中國政府能夠設立研究中心吸引人才,要務實。憑借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他相信中國人離諾貝爾獎的日子,已經不遠了!10年或者20年,我對中國本土科學家創造一流的研究成果充滿信心”。 高速發展期的中國機會更多些 生活于西方多年,真切地感受過中西文化的差異,楊振寧教授對中西方文化有著自己的認識。他認為兩者最大的區別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是基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人本文化,而西方文化則是基于人與神關系的神本文化。人本文化是一種融匯凝聚的文化,它倡導兼容并蓄、有教無類。人本文化也是一種易產生韌性的文化,它所建立的社會是人治的社會。而神本文化則是一種分離和競爭的文化,它容易導致宗教戰爭、種族制度的滋生,也是一種缺乏韌性的文化,最終建立的是法治的社會。 面對法治與人治,楊振寧老先生并沒有一味地肯定或否定,他說:“這兩種文化在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發展進程中,在不同的時代,各有長短,各有利弊,也直接導致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歷史進程。”他特別指出:正是人本文化衍生出的韌性,促成了中國近幾十年的崛起。這種韌性所孕育的堅韌、溫順、勤儉的民風是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崛起的重要原因。 已進入高速發展期的中國,機會一定是更多的。這也正是從前大批留學生不愿意回國,而如今他們回國的熱忱越來越高的原因。 像楊振寧這樣的老留學生,如今也回到了中國,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原因呢? 老先生笑而不答,但是他對國家和民族前景的樂觀,始終感染著大家。而這種樂觀,不正根植于過去100年中國人自力更生取得的驚人成就嗎? 書寫至此,不僅重又想起楊振寧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的一段致辭: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這就是: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愿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力于現代科學! 撰文 / 風 鈴 攝影 / 陳德雄 楊振寧簡歷: 1922年 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 就讀北京清華園內成志小學 1933年 就讀北平崇德中學 1938年 插班昆明昆華中學高二 1938年 入西南聯大就讀 1942年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 1944年 任教于西南聯大附中 1945年 抵美國 1948年 在泰勒指導下轉做理論物理,于是年獲芝加哥大學物理博士 1949年進普林斯敦大學研究 1956年 與李政道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論 1957年 因宇宙不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8年 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年 轉赴紐約大學石溪分校,創立并主持理論物理研究所 1971年 返回久別的中國大陸 1986年 返國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 1994年 榮獲美國費城富蘭克林學院頒發之波維爾(Bower)獎 1996年 獲清華、交通兩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