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從“拿起”到“放下”的戰略轉型,給了中國人很多理性的思考
文/歷軍 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總裁
將企業做強做大,是企業家們心中夢寐以求的事情。人們習慣上把“做大”與“多元化”聯系在一起,把“做強”與“專業化”聯系在一起。究竟是該做強還是做大?先做強還
是先做大?一代代企業人在“大”與“強”之間逐漸迷失了自我——要么在盲目多元化的迷途中失去方向,成了大而不強的“紙老虎”;要么在一個狹窄的領域里裹足不前,成為國外大公司的配角,既做不強也長不大。那么,如何在這二者之間進行選擇?
會選擇,能舍棄
有這樣一個佛家經典故事:梵志雙手持花獻佛,佛曰:放下。梵志放下左手之花。佛曰:放下。梵志放下右手之花。佛還是說:放下。梵志:我手中之花皆已放下,還有什么可放的呢?佛說:放下你所有的想念,一直舍去,舍至無可舍之處,是汝放生命處!梵志頓悟,成佛!
我等企業中人都是凡人,不可能“一直舍去,舍至無可舍之處!”,但是我們可以學會選擇,學會放棄。人要是學會了選擇,就離成功不遠了,企業也一樣。在所謂的“業內相關多元化”戰略的迷途中掙扎了數年后,聯想集團學會了選擇,放下了多個非核心業務,重新回歸PC主業,并一舉收購了IBM 的PC業務,從“做大”之途轉向“做強”之路。
聯想是中國當代優秀企業中的典型代表,她從“拿起”到“放下”的戰略轉型,給了中國人更多理性的思考。其實,在全球“財富100強企業”前10位中,有一家零售公司、一家金融公司、一家技術公司和兩家石油公司、兩家汽車公司、兩家電信公司,只有GE一家多元化企業。如此說來,對中國企業而言,多元化是一種無奈,還是一種必然?GE的多元化模式是應該受到崇尚還是應該受到批判?今天,在市場日趨飽和、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四面出擊,不如專注一行更能為企業建立起核心競爭力。
(小標)莫走極端
當眾多的企業在多元化經營的道路上遭遇困境,轉而求助于專業化的時候,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什么是專業化,就有可能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由過分的分散轉向過分的集中,從而使得企業一方面可能停止不前,甚至越做越小,另一方面失去成長的空間。
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案例,就是關于美國鐵路業的衰落。十九世紀,美國的鐵路業做為主要的遠程交通工具,曾經獲得高速發展。但進入二十世紀之后,隨著公路、航空等其他交通工具的發展,美國的鐵路業走向了日漸衰落的地步。管理學家分析美國鐵路公司的問題時,主要認為鐵路公司過窄的定義了自己的使命,如果鐵路公司把自己的使命定義為“運輸事業”而不是“鐵路事業”,那么當面臨運輸模式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時候,就不會讓機會從身邊錯失。
所謂的專業化還是多元化,是相對于具體的企業來說的,同樣的業務,對一個企業是專業化經營,對另外一個企業就可能是多元化經營。戴爾最開始是做PC銷售的,逐漸把業務擴展到了打印機、服務器、存儲設備領域,不過到這個時候,一般還是認為戴爾是專業化經營的,但戴爾在2003年,由戴爾電腦公司簡化成了戴爾公司,從公司名稱的變化看,戴爾已經做好了要跨越電腦業邊界的準備,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戴爾賣汽車都不是天方夜譚,那戴爾是不是開始多元化擴張了呢?從跨業務發展的角度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戴爾一直在做一個高效裝配和配送的公司,業務是高度專業化的!
(小標)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曙光的十年歷程中,同樣經歷了多次多元化的誘惑。1996年,曙光推出了中國第一個Internet網上中英文信息檢索導航工具——“天羅”搜索引擎。但因為不具備相關運營和商業運作經驗,天羅項目最終流產。對是否進入PC行業,在公司內部也曾經是備受爭議的焦點,但都因為跟公司的戰略方向和資源能力不符而遭到公司決策層的否決。
2000年,曙光公司董事長李國杰提出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使曙光集團在多元化和專業化方面有了明確的選擇。十年來,曙光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服務器事業做強、做強、再做強。發展到今天,“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哲學思維已經不僅僅限于產品開發領域,在公司戰略決策方面同樣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