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淘寶的“雙11”創下了近200億元的驚天銷售額,而緊跟著的“雙12”又展開了一場電商的狂歡。但鮮為人知的是,“奢侈品”在這兩場盛宴中始終缺席。近日,《中國企業家》雜志記者在北京專訪通靈珠寶總裁沈東軍,揭示了奢侈品不做電商的原因。通靈珠寶目前在全國開設了約300家專營店,卻堅持不涉足電商領域,沈東軍從品牌和行業特性的角度分析了原因,以下是沈東軍的自述:
我曾經也興致勃勃地想在電商行業大干一場,結果以交學費而告終,從此我就明白了:奢侈品品牌做電商是不適合的,在網上從無到有的建立一個奢侈品品牌更是不可能。
我們自己曾經開過這樣一個網店,叫e克拉,同樣也有實體店鋪,就在通靈珠寶的樓上。e克拉的定位就是價格便宜實惠。
但是這個網店,讓我非常難過。我曾經扮作顧客,或者經常觀察顧客之間的交往和購買行為,然后發現這條路很難走通。為什么呢?比如一對男女過來買鉆戒,男方會說那就去e克拉看看吧,女方就千方百計把他往樓下拖,說我們還是去通靈吧。當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內心是掙扎的,從那一刻起我明白,對于奢侈品來說,精神比物質更重要。
中國的電商市場有一塊是有缺陷的,比如11.11淘寶賣了將近200個億的銷售額,但奢侈品在里面的份額不會超過3%,即使有一些做珠寶電商或者奢侈品電商的品牌,但基本都沒有實現盈利,為什么?主要是基因問題。
在中國做奢侈品電商有兩個途徑,這兩個途徑都很難取得成功。一個是從無到有建立一個奢侈品品牌。這個是最難的,全球都沒有成功的先例。因為首先消費者會天然地認為網上的東西就是便宜的,便宜跟奢侈品的概念就是天然違背的,而打造一個奢侈品品牌更多的體驗是在線下的,比如走進店里的這種感覺,店里的裝潢,服務,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在互聯網是沒法做到的;還有一個途徑是在網上銷售奢侈品,這個也很難。為什么呢?因為同樣在網上無法實現奢侈品的文化體驗,顧客的情感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比如你要買個結婚鉆戒,你肯定是希望在手上試戴一下,那種感覺,只能在實體店中得到。
為什么中國有13億的消費人口,但還沒有誕生一個像卡地亞[微博]這樣的知名珠寶品牌?你可能會發現,中國的珠寶消費市場,很大一部分是被“外來的和尚”占據了。比如說卡地亞、蒂芙尼這樣的一線珠寶品牌可能會是消費者的首選,其次是周大福[微博]這樣的香港品牌,然后再是內地的品牌。為什么會這樣?我認為奢侈品消費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在起作用,就是“國家心智模式”。
什么叫“國家心智模式”呢?就是人們會天然地認為某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某一類的產品,它特別地好。比如說我們會認為古巴的雪茄比較好,瑞士的手表比較好,德國可能汽車會比較好,我們會認為法國的香水比較好,紅酒比較好,那么這些國家心智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所以我們想要做品牌,現在有個很有利的方式,叫“全球化配置”,過去理解全球化的時候,我是覺得我們很多人還是在直接地片面地在理解全球化,好像每個企業都可以全球化。另外并不是我們在全球化去銷售。全球化的定義是,我們的產業,我們的品牌,或者說我們的產品,在資產配置上面進行全球化。其實通靈的產品,部分設計是意大利的,切割工藝是比利時的,管理是用美國式的,市場則是在中國,實際上我們都在運用著全球化的資源,做著全球化這樣的一個配置或者一個實事。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我們也可以實現和利用品牌的全球化。比如說我們和比利時合資,我們就在運用著它的文化、它的品牌、它的國家形象。比如說我們收購了法國樂朗這個酒莊,實際上我們就擁有了法國的品牌,其實這是全球化最最聰明的很重要的一種方法。而不是僅僅去買它的設備,買它的技術,擁有它國家的心智模式,我們擁有它的資源,我們也擁有它的紅酒。其實這樣子做品牌做營銷的過程當中,可以為消費者創造價值,也可以為我們企業創造價值。
中國其實就像歐洲,一個省可以理解為一個國家。所以一方面你需要品牌的支持,另一方面你需要運營能力的支持,一個企業你的管理執行力的支持。如果說沒有這樣一個強有力的團隊,沒有一套管理理念,實際上你是很難走出你這個地方的。因為珠寶是很小的東西,會被別人偷走,或者說你作為一個高檔商品,你維護的成本很高。所以從這個意義上面來說,中國還不具備做出這樣的一些品牌,很難走得出去。(記者鄒玲,系《中國企業家》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