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二元悖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8日 13:06 新浪財經 | |||||||||
盧強 二元化結構的中國經濟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冰火兩重天的困惑表象,中國制造的崛起和中國創造的寂寥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中很多紛繁復雜的悖論。 悖論1: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強還是弱
2004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突破1萬億美元,比上年增35.7%相當于2001年的2.3倍;其中出口5933.6億美元,進口5613.8美元,全年實現貿易順差319.8億美元。 就產品的產值而論,中國是世界第4大工業基地,排在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后。有人說中國已成為一個巨大的制造中心和采購中心。但是衡量中國制造有沒有競爭力,不是看賣出去了多少鞋子、T恤、多少微波爐與空調,而是看賺了多少利潤,中國制造的最大受益者是外商投資企業,國外的進口商,零售商及國外的消費者。因為,90%的利潤被國外商人奪取,中國最多也只能夠拿到那10%的利潤,而最后純留成可能小于10%。有些中國制造,為了能夠保住國外訂單,采取了先付貨、后交錢的方式,有的帳期長達半年,一年后才付款,甚至在貨售出之后才付錢,等于是把庫存轉給了中國企業,甚至把呆帳留給了中國企業。 中國制造的消費品呈現出一片旺盛的勢頭,但是制造這些產品的機械設備卻要依靠進口。我國100%的光纖制造裝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和石油化工裝備,70%的轎車制造、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設備都被進口產品所占領。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制造”的繁榮,依賴進口裝備的局勢還在進一步加劇。 在另一個方面,雖然中國制造的總量很大,但是那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和零部件,例如數碼相機、氣體壓縮機、制冷空調、高精度機床、發電設備等,卻被外資控制,在國際分工中,中國制造處于價值鏈和產業鏈最低端的位置。 沒有利潤的制造,無論其規模多大,在本質上都是虛弱的。 悖論2:中國制造的效率,高還是低? 有人認為沒有核心技術就是制造,掌握了核心技術才是創造。其實,制造業也有創造,例如流程創新。業務流程上的創新,解決的是“怎么制造”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國制造才算發展成熟,才能為中國創造打下堅實基礎。 以格蘭仕微波爐為例,在生產效率方面,格蘭仕現在每年的產銷量是2000萬臺,平均每人一天生產三臺,而競爭對手只是每人三天生產一臺,格蘭仕的生產效率是其9倍。 格蘭仕的效率主要是通過延遲勞動時間、利用勞動力便宜的方式獲得的;而戴爾的效率是通過改進制造流程而獲得的。 但是國際一流制造企業的制造效率則是通過改革制造流程獲得的。最著名的是戴爾公司,他們每年都提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標,戴爾每年的生產率都至少能提高10-20%。五年前,兩名工人14分鐘才能生產一臺個人電腦,現在只要一名工人五分鐘就行。因此,戴爾才能在美國制造業紛紛外遷的時候,仍然在美國制造。 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效率模式,遭遇深遠的危機,民工荒就是一個表現,而從流程變革的角度來提高制造效率才是最終的出路,這正是中國制造應該努力的方向。 (供稿:泰然方略 作者為泰然方略管理咨詢公司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