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 本刊總編 楊沛霆 本刊記者 劉宏君 執筆 / 本刊記者 劉宏君 攝影 / 劉 奔
2009年1月10日,青島,海爾工業園。海爾集團2009年度戰略發展目標解讀會正在舉行。
CEO張瑞敏的發言無疑最具指標性。他在發言的最后說:“管子有句話叫‘執一不失,能君萬物’。‘一’代表目標,只要目標不偏離,你就可以駕馭一切。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全球領先、服務引領下的美好家居生活解決方案供應商,只要我們執著一念,這個目標就一定能實現,金融危機一定能克服!”
看來,不管“冬天”有多冷,轉型有多難,對未來,海爾目標已定,并執著一念。
“自主經營體”,是張瑞敏近來反復強調的另一個關鍵詞。建立讓企業整體充滿活力,讓每個員工在創造市場價值的同時體現個人價值的自主經營體機制,這是海爾從未間斷的流程再造所追求的目標。
目標不等于浪漫的愿景,它很現實,甚至冷酷。目標為王,在海爾更是一以貫之的鐵律。就因為沒有實現預定目標,2008年年底,海爾集團六位副總裁被同時免職,引起各界震動。但是,漩渦的中心倒很平靜。“這在海爾是很正常的,干部能上能下,我們是根據事先說定的市場目標說話。”張瑞敏淡然回應。
也許正如張瑞敏所說的“正常”,年終批量換將,并不意味著海爾年度經營上的“異常”挫折。其實恰恰相反。
過去一年,海爾集團的銷售業績和利潤增長一掃近年的“高原缺氧”,于上半年快速回升。即便入秋遭遇金融危機,即便入冬遭遇國美突變,但到年終,雖然海爾“收入的增長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利潤反而比較大,整個集團利潤能夠增長20.6%”。同時已開展到“半程”的“1000天流程再造”,也讓海爾未雨綢繆地擁有了更穩健的現金流,而且成功避開了“黃光裕事件”帶來的應收賬款風險。
環境動蕩、凜冽寒風中,張瑞敏深思凝重,卻氣定神閑。
在這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的冬天里,20年來一直堪為中國企業管理第一標桿的海爾,如何看待冬天?如何應對冬天?在無法預測未來“偶然”的情況下,如何提前先手做出“必然”預警?進而又如何長遠應對“冬天之后的下一個冬天”?
張瑞敏的回答依然充滿哲學辯證意味:“我們始終把明天當作冬天。”
是的,同樣“出乎預料”,有的企業是一籌莫展,但有的企業卻依然底氣十足。思索這個巨大差別的答案,對于注定未來處于大起大落環境漩渦中的中國企業,尤其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它事關“生存,還是毀滅”。
在牛年伊始,讓我們一起在思考中耕耘,在應變中執著。
(宏 君、楊 光)
海爾,始終把明天當作冬天
當這一次危機的寒風依然凜冽時,你的企業是否已開始為下一場寒冬做準備?
時刻準備著!
《中外管理》:目前,中國家電業正在經歷一場行業寒冬,您認為這個冬天有多長?
張瑞敏:沒有想過這個冬天有多長,也沒有想過怎么“熬”過這個冬天。因為我們始終把明天當作冬天。
2008年的經濟危機,從經濟指標上來講我們收入的增長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是利潤反而比較大,2008年整個集團利潤能夠增長20.6%,這遠遠超過收入的增長。
因為在金融危機波及比較厲害時,我們的頭腦還比較清醒,沒有片面地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為了擴大市場份額,拼命降價、增加營收、增加庫存,而是堅守著:如果是不賺錢的訂單,或者可能會損害企業利益的訂單,就不干。這樣,銷售收入會受到一定影響,但是反過來產品的競爭力卻會加強,利潤的增長比原來的還要高。
比如:國外(市場)這塊,我們2008年的目標預計是增長30%,最終我們增加了8%;但海外生產、海外銷售這塊,今年還是增長了20%多。可以說,前幾年我們在全球的布局帶來了一定的好處。而假如我們企業還定位在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出口這種狀態的話,那這次金融危機就難以克服。
《中外管理》:普遍認為金融危機不會很快結束,這個冬天對海爾來說,最大的困難和考驗是什么?
張瑞敏:表面上看,是金融危機使企業的海外訂單價值減少,另外是城市的消費業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海爾在很早以前,已經經歷過這樣一些類似的危機,包括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所以我們始終在做好準備,每天都要做好應對危機的準備。
每次經濟危機來了之后,給企業造成的影響主要是兩個:第一就是庫存加大,第二就是應收賬款加大。所以我們在10年以前即1998年,就提出要現款現貨。如果能做到現款現貨,就沒有應收賬款的問題。當然,提出現款現貨之后也帶來一個問題,客戶可能不要你的貨。因此這是一個系統上的問題,不要貨就說明市場不行,所以要帶動企業從研發、生產、營銷,全系統的都要圍繞市場來生產,也就是都要不斷地創造用戶需求。所以,我覺得應對危機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天都要提前做好準備,如果危機來了之后,你再做,那一切都晚了。
“創新”已經發生質變
《中外管理》:那么,海爾已經為過冬做好了哪些準備?
張瑞敏: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企業不僅要“過冬”,還要學會“冬泳”,而不是“冬眠”。風險和機遇對每個企業都是平等的,這都是外因;能否規避風險、抓住機遇,取決于內因,要看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現在是信息化時代,現金是企業的空氣,無現金的利潤不過是鏡中花,能看不能拿。而且用戶要的不是產品而是需求的滿足,海爾開始從制造業的優勢向服務業的優勢轉變,追求“現金為王、網絡為王”,這都是應對當前金融危機的關鍵。
海爾應對金融危機的具體思路,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產品創新,要為用戶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二是商業模式創新,要實施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三是機制創新,要建立人單合一的自主經營體。
《中外管理》:這三個方面的創新,具體內涵是什么?
張瑞敏:在產品創新方面,要為用戶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
我們的用戶主要是“老鄉”和“老外”,國外市場用戶可以簡稱叫“老外”,國內市場用戶就是“老鄉”。對內要深入,一直深入到鄉、鎮、村,深入到最基層,在城市就要深入到社區。國內城市的家電普及率已比較高了,但是農村的普及率還比較低,正處于一個上升期。所以在農村,我們就一定要到縣、到鎮、到村!
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我們2008年探索了“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商業模式,提出零庫存。
之所以提出這個理念,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從外部來講,在信息化時代,企業的位置已經改變了,過去是企業說了算,現在是用戶說了算。企業唯一要抓住的就是兩個字:速度,誰能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給用戶最快的服務,誰就能贏。從內部來講,我們也需要能夠使整個流程改變過來,和用戶的需求相一致,所以海爾開始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變。
中國的企業過去被應收賬款和庫存困擾了很多年。海爾一直認為:營銷不只是賣產品,而是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方案,實現與客戶的雙贏。自1998年以來,海爾一直在中國市場實行“現款現貨”。
如今,海爾在進一步探索“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的商業模式。經過多年的努力,海爾的庫存資金占用天數一直保持在20天左右,大大低于行業平均天數。2008年7月以來,海爾提出防止“兩多兩少”,即:防止庫存多、應收多、利潤少、現金少。目前,海爾的庫存下降到了5天,是中國工業企業平均庫存天數的1/10。去年金融危機中,很多企業由于資金鏈斷了而倒閉,海爾雖然也面臨著全球市場的壓力,但因為有健康的現金流作保障,現在仍保持著持續發展。
在機制創新方面,要建立人單合一的自主經營體。
我們這兒接待參觀非常多,參觀時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我們企業里在生產線上的工人非常好量化,但是科室人員怎么辦?”因為在他那個地方,科室人員基本就是一個良心活,無法人單合一。其實他說的那個訂單只是一個狹義的。從廣義上來講,“單”就是你的市場目標。每個人都要和自己的市場目標結合。當然這是非常難的,但現在我們管理層也在逐漸地結合。每個人必須有自己的市場目標,員工的工資收入和所創造的價值必須掛鉤。你應該是創造100萬的價值,如果你創造出來了,就會有工資和獎金;如果你創造不出來,那就不可能有獎金。這種人單合一,可以使人和自己的市場目標、和市場目標的價值,以及自己的收入完全結合到一起。
《中外管理》:您提出的三創新,其實之前就提過。在新的形勢下,有什么不同?
張瑞敏:有很大的不同。過去說創新,從外部來講,主要是抓機遇。從內部來講,過去說創新主要取決于領導人。比如說,楊綿綿總裁或者各個部門的領導,他們對市場特別敏感,抓住一個機會,銷量就上去了。總之,那時的創新取決于市場的機遇和內部少數人對市場的敏感。
但是現在的創新,就要發展成一個體系了。就像《基業長青》里說的,企業長遠的發展,不要做“報時人”,而是要做“造鐘人”。現在很多中國企業做大了以后有問題,主要原因就是無法從報時轉變為造鐘。
現在海爾就是不能靠我和楊總這樣的“報時人”,而要變成“時鐘”,每個人都是“時鐘”的齒輪,而且是主動不是被動的。而創新,如果過去是靠對創新的感悟,對機會的把握,那么現在則要打造創新的體系。靠體系來保證,這是(創新內涵)非常大的不同。
《中外管理》:也就是制度化、系統化,變成習慣。
張瑞敏:對,其實包括國家也一樣,我們說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靠的是領導人的高瞻遠矚。但是水深之后總會有摸不到石頭的時候,所以單靠某一個人是不行的,必須把體系打造出來。
人單合一2.0
《中外管理》:那么建立人單合一的自主經營體,這和過去的人單合一戰略又有什么不同?
張瑞敏: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以前研發人員就是開發新產品,甚至規定下你今年必須開發幾款,春季要開發哪幾款,秋季要開發哪幾款。而現在研發人員和企業的任務,不再是開發幾款新產品,而是能開發幾款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這樣就倒過來了,以需求為主題,根據這個主題來開發產品。
比如說,以前在開發農村市場時,就專門組成農村的宣傳隊伍,開發幾款產品拿著到農村看農民要不要。現在是去了解農民的需求后,再來開發產品。比如:農村電壓不穩經常停電的問題,洗衣機用水量不足的問題,或有水但是很混濁的問題,還有防止老鼠咬電線的問題等等,根據這些再來開發。比如說:海爾在調研中發現,農村以前主要是土坯房,大老鼠能出入,現在是水泥磚瓦,小老鼠才能進屋。海爾在參與“家電下鄉”時,專么設計了能防身長只有4厘米的小老鼠的空調防鼠網、冰箱防鼠后蓋板、洗衣機防鼠底座。還有電腦,我們下去了解,發現農村對電腦首先有排斥感,為什么呢?不單是價錢的問題,而且他覺得電腦這個東西太復雜,一不小心可能死機,他就以為電腦壞了。于是我們專門開發出像傻瓜相機一樣的電腦,就是“一鍵通”,電腦買回來接一個線、一個按鍵,很簡單,很好操作。
同時,我們有些產品在海外的自主經營體,會把研發部門、營銷部門的人員、客戶,還有制造人員組織在一起,共同根據當地的需求來開發,速度就非常快。當然企業也提前定目標,必須占市場多大的份額,做到了之后你們這些人就能得到多大的收入。開發市場的費用,算作經營體的成本,扣掉了成本,扣掉開發費用,最后的利潤,經營體可以和企業來分享成果。這些問題一開始就非常明確,大家都擰成一股繩。否則,開發人員會說我開發的產品很好,賣得不好是銷售人員的事;銷售人員會說人家要一個什么功能,他沒有給我加上我不好銷售。大家都找理由。
比如:海爾專門為印度一個客戶成立了一個跨國界經營團隊,他們的責任就是發現該客戶的需求,并通過滿足客戶需求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增值。通過這種方式,2008年,(當地)海爾手機的銷售收入增長了89%!
過去傳統的層級管理,造成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不管什么指令傳達時,時間都比較長,部門相互之間扯皮。這就是過去所說的大企業病,會形成很多很多的死角。很多地方你看不過來,如果你為了防止出現問題,管得非常細,就把他們管死了;但如果放活,又會產生非常多的漏洞,這是全球大企業都非常難解決的問題。我們就希望做自主經營體,大家結合起來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去完成它。如果能把自主經營體做出來的話,對大家都有好處。
海爾探索每位員工自主經營的做法,已被瑞士洛桑商學院收為案例。海爾也在同美國一些著名商學院深入探討,以期形成一個新的創新模式。
挑戰零庫存
《中外管理》:零庫存對全球企業來說都是很難的一件事,海爾是怎么做的?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危機中,貨已經很不好賣了。
張瑞敏:碰到金融危機,你是不是還能把原來的想法堅定不移地做下去,是不是還能堅定信心,這是一個挑戰。
我們早就提出了零庫存,2008年我們推進的力度很大。緊接著金融危機來了,有人可能會想:現在就是把產品擺在這兒,都不一定賣出去,我們還零庫存,能行嗎?用戶的需求天天變,我們零庫存可以嗎?我們內部就有很多反對的意見。這時候,如果你不堅持,說“反正也賣不出去就先鋪貨吧”,這樣可能表面上看銷售收入上去了,但是可能你就死定了;以前要求零庫存,現在貨不好賣,算了,庫存有一點就有一點吧,那可能就萬劫不復了。所以一定要堅持原則。
去年海爾的銷售收入沒有達到預期,但是利潤做到了,就是因為咬住牙了。如果一張單子可以銷售出去,但是不賺錢,我們寧可不要這張單子,這就逼著自己必須拿到賺錢的單子。
當遇到經濟危機的時候,一些企業會有點慌不擇路,不管怎樣先銷再說吧,不管怎樣生產出來再說吧,這樣的話,庫存就必然很大。現在看來,如果去年年中時我們有庫存,到了年底就等于貶值很大!因為原材料降價嚴重。
《中外管理》:堅持零庫存和即需即供,但銷量卻下來了,不是也會出問題嗎?
張瑞敏:零庫存,我們已經做了好幾年了。但是真正變成一個體系正常運轉,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如果因為我可以做到零庫存了,但是市場掉下來了,那也不行。既要零庫存,還要高增長,還要高收益,這就很難了。但如果零庫存也是零收益,那就沒有意義。
冬天對企業意味著什么?就是兩條:豐衣和足食。所謂“食物”就是訂單,所謂“衣服”就是現金流。你沒有吃的沒有穿的,饑寒交迫,肯定凍死。我有很多的訂單就是有很多的食物,但是訂單有了之后,沒有利潤,也就沒有現金流,等于沒有“衣服”了,還是要凍死。
當然,遭遇冬天并不意味著所有企業都要被凍死。比如說冰箱,原來全球需求可能是一億臺,現在一下子變成8000萬臺了,這不等于說你一定要死掉。如果我能在8000萬臺當中拿到更多,我的銷量也許不降反增。
但是,很多人會這么想:反正現在全球都不行,我不行就是應該的。其實,這就像冬天你出去打獵,野獸是比原來少得多,但不等于說誰都打不到。誰能打到獵物誰過冬就沒有問題了。
《中外管理》:是的,同樣的環境,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準備,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流程再造“半程”自檢
《中外管理》:從2007年6月開始,海爾發起的“1000天流程系統創新”已經進程過半,最主要的收獲是什么?
張瑞敏:“1000天流程系統創新”的“1000天”只是一個說法,并非一個時限。其實,海爾創業24年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再造,從沒停止過否定自我。即便是在從2007年啟動的“1000天再造”過程中,海爾的思路也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說:2007年4月啟動再造的時候,誰也沒預料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當金融危機來臨時,企業的經營策略肯定要作相應的調整。
“1000天再造”已經進行了一年多,這期間,在流程、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具體的成果,市場業績也有相應提升。比如:我們從幾年以前就要求零庫存,走得是非常艱難,但是到現在為止,基本上庫存都已經沒了。庫存,主要是三類庫存:第一類就是原材料庫存。第二類是在生產庫存,這個我們現在還沒有全部做到零庫存,但有的生產線已經做到清零了。過去中國傳統的企業是盤點,而我們生產線是清零:上班就給這些部件,到下班就是這些產品,不要盤點,生產線的部件就是零。這個有的生產線已做到了,有的還沒有完全做到。第三個就是成品庫存。現在成品庫存基本上是清零了。過去我們還規定:產品周轉多少天,會計都要算產品周轉不要超過規定天數,現在基本上就沒有了。現在做的比較好的就是成品,其次是半成品,再一個是原材料,因為原材料有些涉及到大宗的原材料采購,難度比較大。
《中外管理》:除了“事”,還有“人”。流程再造必然有人員的調整。如果涉及到高層,阻力會不會很大?比如:有消息說海爾最近內部發文免了六個副總裁?
張瑞敏:這在海爾是正常的,我們是事先說定的以市場業績說話,你有能力、有業績就上去,不行就下。因為我們從開始創業的時候就是這樣,長期以來企業一直遵循著這種以業績為導向的用人機制,所以,大家都已經習慣了。
應對下一次危機的“堅冰”
《中外管理》:對剩余的500天,您有哪些思索?
張瑞敏:對于“剩余的500天”,同樣也不是一個時限的概念。就像剛才我說的,“要始終把明天當作冬天”。在接下來的再造中,主要是為應對以后的危機而再造。《易經》中的坤卦說:“覆霜,堅冰至。”霜不是冰,但落霜之后必將有堅冰的到來。
海爾實施信息化流程再造以來,在開始探索“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商業模式,而且建立了“戰略目標、建立體系、持續推進、復制優化”四個維度的日清體系。《維基經濟學》有一句話:“信息的存在,就是為了能夠被復制。信息不能被復制的商業模式,只不過是一堆垃圾。”因此,我們在接下來的信息化再造中,要持續完善日清體系,讓當前在探索的商業模式創新得到復制和優化,應對其實每一天都存在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