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職業經理人
在全球經濟衰退,企業提前過冬的“背景”之下,職業經理人的生命周期顯得格外脆弱,這種脆弱不僅僅是功能性的,也有器質性的,更有點外源性。幾十年來,作為一種職業人群,職業經理人的群體在壯大,市場在發展,人氣在增加,但作為一種走向成熟的“職業”,似乎還有點勉為其難。有人說,職業經理人都“死”在了路上,也有人說,九成職業經理人難得善終。那么,是哪些因素“摧殘”了這項在中國企業生態中本來前景廣闊的事業呢?看看這幾年來的職業經理人的致命弱點吧。
職業經理人的夭折
文/本刊記者 李興
在全球經濟衰退,企業提前過冬的“背景”之下,職業經理人的生命周期顯得格外脆弱,這種脆弱不僅僅是功能性的,也有器質性的,更有點外源性。幾十年來,作為一種職業人群,職業經理人的群體在壯大,市場在發展,人氣在增加,但作為一種走向成熟的“職業”,似乎還有點勉為其難。有人說,職業經理人都“死”在了路上,也有人說,九成職業經理人難得善終。那么,是哪些因素“摧殘”了這項在中國企業生態中本來前景廣闊的事業呢?看看這幾年來的職業經理人的致命弱點吧。
2005年,郎咸平說,國內職業經理人缺乏信托責任,歸結為“思維上與合格的經理人有差距,可能更多想到自己的發展,而不是老板、公司和中小投資者”。當時有一種說法,認為職業經理人制度有助于改變“國退民進”的格局。此時,信托與責任成了指責職業經理人的七寸,也是致命的死穴。
2006年,萬寶盛華發布了中國的人才悖論白皮書,指稱,通過針對全球33000家雇主的調查顯示,中高級管理人才的職位空缺在中國比其他國家都更難填補,這直接影響了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壯大。管理層級別的流動率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了25%。“短高管”成了這一年的關鍵詞。當時,博思艾倫咨詢公司披露,全球2500家大公司主管離職率高達142%。
2007年,前程無憂調查顯示,高管被動離職率高達35%,美國光輝國際的數字則顯示,69%的副總選擇離開,“被動離職”與“二把手現象”唱上了經理人市場的主角。
曾有一項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4000位職業經理人的調查顯示,三地經理人對自己能力的認可大于對工作的滿意度,造成經理人頻繁跳槽。數據顯示,經理人跳槽次數在3~5次的比例最大,特別是廣州,這一比例達到53.8%,北京和上海經理人這一比例達到40%多。
職業經理人真是天生一只沒有腳的鳥嗎?還是天生就該死在路上呢?
答案并不簡單,在短高管,頻繁跳槽這樣的表現之后,不成熟的市場環境、企業生態等外源性因素漸漸引起關注。改革開放30年,如果從1994年《公司法》明確了經理人的基本責權,為經理人的職業化提供了法律依據算起,中國職業經理人已經走過20多年的歷史。20年的成長史,為什么職業經理人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職業經理人還常常夭折在路上呢?從信托責任到職業道德,外源性的因素到底起了多大制約作用?從2000年“中國職業經理人第一案——王惟尊案”、陸強華與創維集團對簿公堂等事件起,中國職業經理人的外源性事件就源源不斷。它在蠶食著稚嫩的職業經理人成長,為走向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市場擺上了種種障礙。
如果說,職業經理人是企業管理高度專業化、職業化的產物。那么,職業經理人的基礎是首先應該反思的“紅線”。我們的企業成熟了嗎?我們的市場經濟成熟了嗎?我們的董事長、老板成熟了嗎?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05年發布的《世界競爭力年鑒》曾對世界上最主要的59個經濟體進行了全方位排名,中國在有能力的經理人員、高層管理人員的國際經驗、公司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這3項指標中分別排在第59、59和58位,列于榜單之末。如今,三年過去了,我們改變了多少?
讓我們一起關注,那些夭折的職業經理人,因為,他們事關經濟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