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80年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9日 21:54 《中國企業家》雜志 | |||||||||
當蓋茨50歲、楊致遠40歲、陳天橋30歲,這些“80后”極客已準備跳上商業舞臺 文/本刊記者 程苓峰 2004年2月,《時代》雜志將一位酷酷的中國女孩搬上封面。春樹,少女作家,與韓寒、曾經的黑客滿舟、搖滾樂手李揚,這四個中途輟學、性格叛逆的年輕人被《時代》認為是
《時代》錯了,至少是部分錯了。在中國商界、尤其是互聯網界,另一群“80后”青年正在集體浮出水面。而他們的氣質精神,顯然和所謂的“垮掉一代”、所謂的“嬉皮”相去甚遠。他們叛逆,但并不鄙視或遠離現實的商業生活;他們會口出狂言,但更多時候,他們身上帶著與其年齡并不相副的成熟與老練;他們退出有既成規則的游戲,并非出于消極,而是動手寫自己的規則,以你可能想都想不到的方式崛起。 他們出身各異、地域不同,或出自東北書香門第,或來自西南偏遠農村。十歲出頭即開始接觸計算機、而后迷上互聯網,二十歲前后紛紛獨立創業,二十三四歲就有所成就,帶領著數十、上百人的團隊,擁有了千萬、甚至過億的創業財富。當前,他們都無一不在借助資本的力量,力爭把開創的公司和事業抬上一個新的高度,向盛大、新浪這樣的一線公司沖擊。同時,他們自身要完成由車庫創業者向企業家,由技術天才向成功商人的轉變。 美國有本暢銷書《極客與怪杰》(Geeks & Geezers),里面的極客Geek就是指的這一群人:年齡在21歲到34歲之間,從有記憶開始就與數字技術打交道,在30歲時的理想就是要改變世界,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誰是這幫家伙的代表,比爾·蓋茨、喬布斯、邁克·戴爾、拉里·埃利森、楊致遠,還有GOOGLE的雙星佩奇和布林。極客代表了一種蔑視常規的商業力量,甚至是全新的商業手法和視野。目前在互聯網業崛起的這群“80后”年輕人,也許就是嚴格意義上中國第一批“極客”。 他們是誰? 康盛世紀首席執行官戴志康(25歲),PCPOP首席執行官李想(25歲),MySee首席執行官鄧迪(25歲)、總裁高燃(25歲)、技術主管張鶴翔(24歲),163888翻唱網首席執行官鄭立24歲,MaJoy總裁茅侃侃(23歲),非常在線首席執行官趙寧(23歲),“創智贏家”暢網科技首席技術官陳曦(24歲)……年輕多么可怕! 他們因何成事? 數字技術改變了 這一代人的命運。 計算機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普及,互聯網大潮在90年中后期滾滾襲來,這正是“80后”一代性格尚未成型、思維尚未定格的時候,計算機和互聯網,完全融入了這一代人的大腦和心靈,雙方從此血肉相連。 上一代的丁磊、陳天橋們是在大學畢業工作數年、攢夠第一桶金之后才走上創業路,更上一代的王石們是經歷過“文革”的苦難從“倒爺”開始。而這一代剛年滿18,就夾了一本叫“互聯網”的大課本匆匆上路了。他們主動選擇了“另一種”教育方式。互聯網這座虛擬時空里的“大學”在很多層面上反叛著以一間講堂、一套書本、一種方言、一個系統為依托的傳統教育。在《中國企業家》采訪的10來位“80后”創業者當中,許多人都從未在傳統教育體制內獲得肯定。這與上一代互聯網創業者大多身為“海龜”、或者在大學成績優異有強烈的反差。三次紀律處分,15門考試沒過,這是戴志康大學4年的成績單。茅侃侃甚至因為地理會考不及格,補考,再不及格,按國家政策,失去了考大學的資格。MySee的創立者是“80后”一代中罕有的名牌大學畢業生,但是,鄧迪讀新聞專業,卻醉心于數字技術、日日自學,畢業第一天就創辦互聯網公司。而高燃在清華“上課非常少,沒意思”,而是廣聽講座、廣讀閑書。 在李想看來,這正是“80后”的一代人所具有的互聯網精神:完全不顧忌那些別人認為是必須去做的傳統,破除墨守成規,只做最正確的事。 互聯網無限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和生活層次……不再只能與相同地域或者相同年齡的人為伴,而是通過網絡,吸納全球信息,跟天南海北的人相識、結交、碰撞。虛擬空間里,足不出戶,即可“讀天下書、行萬里路”。茅侃侃在15歲就通過互聯網跟比自己年長幾歲甚至幾十歲的人切磋,逐步鞏固了全面的社會資源。又尤其對于心理年齡大于實際年齡、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知己”的人,互聯網更是一根救命稻草,比如戴志康。 互聯網更催生出單刀直入的行為和思考方式。王豫華說,Google對自己的最大影響就是目標性更強,“以前都是看到什么再考慮我需要什么,現在是我需要什么就去找什么。” 蔑視技巧。戴志康不看好一種方式,就是看起來很聰明卻有話不好好說,非要繞來繞去曲線救國。戴志康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對不喜歡的方式,他會當面說出來:“我不喜歡。”茅侃侃喜歡開車,但只要能繞環路就絕對不走紅綠燈,因為“避免中間環節,速度快”。 沒有互聯網,“80后”不可能在短短三四年內迅速完成原始積累。 零成本創業是與互聯網相隨而生的。一臺電腦、一個人、一根上網線,就是互聯網創業所需的全部投入。去年狂賺一千萬的李想,1999年起家時吃住在家里,每個月的花費就是幾百塊的上網費,可頭一年就進賬十萬。163888翻唱網的四人團隊,全部原始投資就是鄭立自己為別人設計寵物網站掙來的兩千元,以后每個月的成本就是要養活四個小伙子的六百元生活費。這在任何傳統產業中都無法想像。 做出了產品,推廣和營銷產品的成本依然為零。不用到大街上貼告示,也不用去電視臺砸廣告。用戶在不同互聯網產品之間的切換成本也為零,使得互聯網競爭的核心在于產品質量和口碑。比如戴志康,自2003年開賣軟件至今,數萬客戶都是送上門來。既然成了老大,就要有老大的樣子”,2005年 12月,戴志康把每個月能帶來幾十萬收入的主打產品免費,轉而從為客戶提供服務當中獲取收入。戴志康盤算著,賣軟件能賺的錢總是有限的,就像水龍頭,賣一個就用三年,而提供服務的收入是無窮無盡的,就像水龍頭里流出來的水。 163888翻唱網則把互聯網的“病毒式”營銷用到極致。當一個人翻唱并錄制一首歌傳到網上,天生的虛榮心會自然推動他把這首歌在朋友圈里分享,甚至主動推送到大大小小的論壇中去,用戶本身就成了一個積極的推銷者。而聽到這首歌的朋友們,或許好奇、就會向自己的圈子推送,或許爭強、就會自己去翻唱歌曲,形成一個新的推送鏈條。只要產品沒有問題,自然用戶會越來越多,增長越來越快,圈子之間的鏈條越來越緊密。 產品受認可了,品牌有了,就有人把錢送上門來支撐他們去做更大的發展。這就是被互聯網業首先引入中國的風險投資(VC)機制,會充當他們起跳的踏板。1997年初,當很多人對互聯網還很陌生的時候,陳曦已經開始利用B2C的模式贏利了,一家香港的VC(創業投資)看中了陳曦的團隊,一下子投了400萬美元。VC不僅會對這些發軔之初的公司投入擴張所需的幾百萬、上千萬美金,這些曾經是成功創業者或職業經理人的風險投資人會帶來他們的經驗和廣泛的資源。其實,現實中幾乎每一個“80后”成功創業者身后都有一位親密無間的“良師益友”,比如鄭立身后的王樹、李想身后的薛蠻子、高燃身后的鄧峰、戴志康身后的…… 某些方面,他們早熟和老練得厲害。 戴志康去朋友公司,人家怎么跟員工談話,內容和目的是什么,在一旁用心聽;談話效果怎么樣,隔幾天打電話去追著問。有員工最近態度不好,要找他來談;談之前想好,到底是針對他的性格、價值觀、還是物質利益去談,談的過程中注意其表現,眼睛一眨、嘴角一動,就知道對方內心怎樣活動。 陳曦,14歲考入大學的天才少年,上海東方衛視《創智贏家》節目里面的最年輕選手。為了創業三進三出大學,發誓要讓“前浪死在沙灘上”。 當陳曦質問“70一代”的對手“三個月的時間,你的創業計劃從美女籃球隊調整為運動服務公司,假如我作為風險投資人怎么知道你在三個月后會否再做調整”后,陳曦的現場短信支持率瞬間高出彭震近20%。得到100萬元的《創智贏家》獎金后,陳曦坦言:“這個獎金對創業來說 它只是一點點啟動資金而已。” 李想定律:如果一個事情比別人多付出5%的努力,就可能拿到別人200%的回報。做事要認真。李想每天都在這樣要求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他自己就是這個方式的受益者。比如同去參加一個新品展示,李想就要求PCPOP的文章要比別的媒體先出來,哪怕就比人家快5分鐘,也許你就因此而多做功課、少睡了10分鐘,但結果就是第二天所有的網站論壇都是你的文章。廠商的認可、廣告投入就隨之來到。 除開互聯網,兒時寬松的家庭教育是這些“80后”CEO們另一種最初始的推力 “一個人長成什么樣,父母絕對起決定性的作用。”戴志康說。 幾乎無一例外,這些“80后”CEO們的家庭從不對自己施加嚴格的家教,盡力讓他們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趙寧自小就雙親離異,長期住在私立學校,“自己的一切事情都自己做主”。作為教師的祖輩和父輩從來都任著戴志康使性子,只要自己想干,就“不惜代價”。茅侃侃的家庭“從不拿學歷和文憑當回事”,母親告訴他,你自己的路,自己選。搞藝術的父母給予李想“最重要的素質”,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一件事情到了鄭立這里,“能做成就做成,做不成,絕不會推給父母”…… 這就是他們能夠脫穎而出的共有的“幸運”之處:寬松的環境,開放的心靈,獨立的意志。當靈敏直覺跟數字革命以及開放、平等、無邊際的互聯網一碰撞,就自然水乳交融、合為一體。李想總有一種沖動的感覺:“互聯網就是為我而生”。其實互聯網為之而生的,正是具有互聯網精神的頭腦和心靈。 我們理解他們嗎? “整個世界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青少年和所有比他們年長的人——隔著一條深溝在互相望著。”著名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她的名作《代溝》一書中警示。 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在一個文化論壇上曾如此概括“80一代”:“他們是獨生子女,趕上了歷史上最富裕時期。他們要買書,于是郭敬明成了文化英雄;他們要玩游戲,于是陳天橋成了網游大亨;他們要看電影,于是《頭文字D》賣座。”那么,當這些還帶著孩子氣的年輕人要闖入商業世界,又會帶來什么呢?我們該用什么樣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蔑視權威、獨立思考、個性十足,只為興趣而工作的青年人? 同樣是25歲,25歲的張瑞敏和柳傳志肯定連首席執行官、總裁這樣的詞聽都沒聽說過,張瑞敏35歲當上青島電冰箱廠廠長,柳傳志年過40才開始創業。他們會怎么看待現在這幫乳臭未干卻毫無怯色的25歲的CEO、總裁們?會說些什么? 其實他們是同一類人。只不過冒險、創新、叛逆、決斷,這些真正企業家身上的永恒基因在不同的時代,呈現出了不同的形態。和張瑞敏、柳傳志、王石等人創業時那個受限重重、對外界普遍一無所知的時代相反,這些“80后”企業家所在的是一個選擇重重、信息泛濫的年代。但這種背景的差別無法抹去未來道路上這些25歲CEO將要面臨的考驗與磨難。 這些聰明的年輕人已經預感到了。對于陳天橋和丁磊兩位首富,戴志康最想問的問題就是:你有史以來最郁悶和最痛苦的是什么時候?又怎么堅持下來?他覺得,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就是看他經歷過多大的磨難。目前,戴志康所遭遇過的最大磨難就是2003年對軟件收費失敗、還遭到網友攻擊,但這點挫折對一個敢于質疑兩位中國首富的運營業務、事業才剛剛發軔的25歲年輕人來說,還實在太過渺小。 無法預料5-10年后,出現在本期《中國企業家》封面故事里的這些年輕人會以什么方式與力量扮演他們的社會角色。但是毫無疑問,5-10年后,那些站在中國乃至世界互聯網產業(也許還不止互聯網產業)潮頭,對商界有巨大影響的35歲左右的人們,將從今天這本雜志里、從戴志康、高燃們的經歷里找到他們似曾相似的青春故事。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