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人事“整編” 自稱本次“瘦身”不折不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5日 17:43 南方周末 | |
臨時員工數為正式員工數近3倍的央視,人事制度改革完成后,“臨時工”將成為歷史名詞。(圖片由央視提供) □本報駐滬記者 王寅 CCTV,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界的航空母艦,也是中國傳媒界的巨無霸。央視改革的每一步都不可避免地在業(yè)內引起巨大的反響和震動。家大業(yè)大,央視積淀多年的問題和歷史遺留的包袱同樣也大過其他媒體,改革帶來的陣痛非但在所難免,更痛過其他媒體。 主持人要拿證了 8月2日,中央電視臺播音員主持人業(yè)務指導委員會面向社會發(fā)布的《自律倡議書》中寫道:“離開中央電視臺這個集體,離開這個舞臺,我們自己又是多么渺小和微不足道。” 2000年,央視有9套節(jié)目,352個欄目,實際在崗的播音主持出鏡人員570人。現在央視為15套節(jié)目,欄目為392個,到今年6月30日,播音員、主持人總數不增反減,減少到346人。央視開始著力規(guī)范播音員主持人入口,建立了播音主持崗位準入制度。 在《關于重申播音員、主持人管理的通知》中,播音員和主持人屏幕形象不佳、擅自脫崗、隨意外出參加社會活動的都要受到紀律的處罰。央視人事辦公室主任楊曉民說:“在執(zhí)行制度遵守紀律方面,央視沒有小灶。” 近幾年,因各種原因離開央視的播音員主持人有100多個。離開央視和被央視淘汰的原因很多,除了欄目的周期變化和調整之外,播音員主持人自身的素質也是重要的原因。 對播音員和主持人的日常管理也由原先的粗放型開始細化,播音員主持人在央視出鏡要過多道程序,必須先由用人部門初選后報人事辦,進行資格審查,經過播音員主持人業(yè)務指導委員會的評審、無記名投票,上崗之前還要經過臺播音員主持人上崗考核領導小組的審查批準。播音員主持人業(yè)務指導委員會由李瑞英、羅京、鞠萍等各類節(jié)目的主持人代表、著名化妝師、國家語委專家和廣播學院教授共同組成。委員會成員中沒有一位領導干部。 央視最近兩年引起關注的另一項舉措是10佳優(yōu)秀欄目播音員主持人評選,去年入選的10佳是朱軍、王小丫、羅京、李詠、水均益、白巖松、敬一丹、徐俐、李瑞英、鞠萍;今年是王志、水均益、魯健、周濤、羅京、李詠、王小丫、敬一丹、邢質斌、汪文華。將去年和今年兩年評選名單對照,不難發(fā)現不少著名播音員主持人并不在榜上,比如觀眾熟悉的趙忠祥連續(xù)兩年未能入圍。究其原因,是因為這是“優(yōu)秀欄目播音員主持人”評選,而非“優(yōu)秀播音員主持人”評選。 優(yōu)秀欄目的界定有著明確的硬指標:一套進入“節(jié)目綜合評價指數”前10名,其他14個頻道進入前5名。只要是這些欄目的播音員主持人,并且在央視工作兩年以上,將自動入圍。央視的解釋是,這是對重點崗位有所貢獻的人才進行津貼獎勵。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10名優(yōu)秀欄目主持人評選永遠是一項向精英傾斜的評選。“節(jié)目綜合評價指數”是由央視總編室具體操作的一項技術頗為復雜繁瑣的統(tǒng)計工程,節(jié)目收視率第一,未必綜合排名指數排第一。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的《科技博覽》收視率在一套可以排進前10名,但是由于制作成本較高,在綜合排名指數排第15位。 10名優(yōu)秀欄目主持人評選分甲乙兩個等級,甲等前五名,乙等后五名,評選時先評前五名。甲乙兩個等級的差別在于津貼數額,甲等一月1.5萬元,乙等一月1萬元。 每一場的制片人競聘都要向全臺內現場直播 目前,央視發(fā)放給在編播音員主持人的崗位報酬,還是全額撥款的事業(yè)單位的工資體系執(zhí)行,其工資的合法收入部分按照各人的職稱等級發(fā)放,每人還享受每年1萬元的化妝費。 央視主持人的收入以榜上有名的羅京為例,18萬津貼+1萬化妝費+正高級別工資(正高月工資為6千-7千元,一年以13個月計)=28萬元左右,如果再加上主持節(jié)目的津貼,央視名嘴的收入可見一斑。 對播音員主持人管理引進了市場化機制,還帶來一個新名詞:特殊崗位可試行談判工資。臺外的播音員主持人來央視工作,央視或根據節(jié)目的需要與其簽定項目制合同,規(guī)定雙方談定的具體報酬,此外還有必須遵守的規(guī)章制度、勞動紀律,以項目簽約方式發(fā)放勞務,青少頻道播音員主持人的選用機制,就采取了這種靈活的項目合約制。 在央視工作期間,播音員和主持人不能在廣告里出鏡,包括“不得參與主持其他單位的晚會、各種節(jié)目和活動,也不得參與其他單位的各種錄音、配音及電視、電影等影視片的拍攝和制作廣告片、形象代表、相關本人圖書、音響制品等的制作”。如需參與,需以書面形式報央視有關職能部門書面同意。 在協議書中,對簽約期間待遇與權利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簽約人員每制作完成一期節(jié)目后,甲方在7個工作日內向簽約人員支付稅后酬金人民幣若干元。簽約人員在甲方工作中可冠以‘××欄目主持人’”。 央視計劃于明年1月1日起,出鏡的播音主持人員統(tǒng)一持《中央電視臺出鏡資格證書》上崗,試用和實習人員下發(fā)《試用出鏡通知書》,長期出鏡的專家、學者下發(fā)《特邀出鏡通知書》,無證書者一律不得上崗。 央視下一步將推進以崗位改革為核心的人事改革,將打破職稱的限制,嘗試建立首席播音員主持人、首席記者制,比如,在一個擁有若干個高級職稱的播音員主持人的部門中,設置1至2個首席 由李瑞英、羅京、鞠萍等組成的播音員主持人業(yè)務指導委員會負責播音員主持人上崗前的評審 播音員主持人崗位,按崗定酬,建立不與職稱掛鉤的崗位薪酬體系。此外,在10位優(yōu)秀欄目主持人評選的基礎上,央視正在醞釀進行10大優(yōu)秀欄目制片人、10大名記者名編輯、10大技術標兵等系列優(yōu)秀人才的評選,拉開收入差距,徹底打破分配上的大鍋飯。 制片人開考了 1月8日上午8時30分,曾擔任《講述》副制片人的張國飛說,平時很不習慣穿正裝,但這次是領導特別強調的。張國飛穿著西裝打著領帶走進了央視主樓1401室。1401室是央視開全體例會的固定場所,這一天,《走近科學》欄目制片人崗位競聘在這里進行。《走近科學》是社教節(jié)目中心科技專題部的固定欄目,也是此次央視制片人競聘的第二個欄目,共有9名競聘者參與競爭。競聘者輪流上臺陳述事先提交的方案,每人的陳述時間為10分鐘,另有5分鐘回答評委提出的問題。 這是一次上崗競聘,也是誰當大副、誰當水手的競爭。會議室里坐著評委和群眾代表,他們負責給參加競聘的候選人打分。評委占70%,群眾占30%。評委由央視的人事、財務、紀檢、總編室、廣告等相關職能部門各出一名負責人,欄目所在部門出5人,共10人組成。群眾按比例來自各部門,組成觀摩團打分,人數在20至30人不等。現場打分,當場開票。競聘的全過程通過閉路電視向全臺直播。 1月15日,制片人競聘進入第二輪面試,入圍者向評委當面闡述欄目管理理念和操作方案,并分別回答評委的問題。 2月24日,張國飛等勝出者作為乙方在《中央電視臺欄目制片人崗位聘任協議書》(以下簡稱《聘任協議書》)上簽字,《走近科學》成為央視第一個完成制片人競聘的欄目。協議書有效期為兩年,試用期為半年。協議書對乙方的任期責任目標、人財物管理進行了明確的界定,明確規(guī)定了制片人在任期內,使用人員人數、節(jié)目經費的上限。對節(jié)目綜合指數在頻道內的排名更為明確細致,試用期滿、一年期滿和聘用期滿時,對節(jié)目綜合指數排名的提升都有具體的要求,任職期間,一般要前進兩名。 制片人,以前在央視叫做欄目負責人,沒有公開競爭一說,部門主任就可以聘用制片人,一般只限于央視內部正式職工,在某種意義上,制片人成為了正式工的專利。 此次競聘既是面向全臺的公開競聘,也是制片人這一崗位第一次面向編外人員開放,只要在央視工作三年以上,符合制片人基本資質條件的人員都可以參加競聘。 夏曉輝是這一新政策的受益者,從北京廣播學院管理系畢業(yè)之后,夏曉輝在央視工作了整整7年,由于編制的關系,他始終是編外人員。在競聘《走近科學》之前,夏曉輝是《科技博覽》欄目的主編,并且參加了《危機大營救》制片人的競聘,名列第二。這是他第二次參加競聘,依然名列第二,但由于《走近科學》需要聘用兩名制片人,夏曉輝最終競聘成功,被聘為執(zhí)行制片人。 央視去年出臺《制片人條例》,以科教頻道《走近科學》、《危機大營救》為先行試點之后,今年全面推開試點工作。共確定了24個試點欄目,這些試點欄目絕大部分是在各中心具有代表性的欄目———《電視你我他》、《焦點訪談》、《經濟與法》和《第一時間》、《走遍中國》、《足球之夜》、《大風車》、《當代工人》。其中,《電視你我他》、《足球之夜》、《當代工人》是在全臺范圍內公開招聘制片人。著名主持人鞠萍參加了青少中心《大風車》制片人的競聘,排名第二,有望成為執(zhí)行制片人。 新聞中心第一個競爭上崗的試點欄目是《焦點訪談》。從4月28日開始,《焦點訪談》在新聞中心公開招聘制片人,截止到5月14日,共有9人報名,經過人事部門審查,最后有8人于5月20日參加競聘。王同業(yè)、再軍、翟樹杰3人分別被聘為《焦點訪談》三個記者組的制片人。 記者在央視觀看了《第一時間》制片人競聘的實況錄像。主持競聘的廣告經濟信息中心主任袁正明的開場白雖然輕松幽默,但緊接著開始的競聘陳述卻氣氛嚴肅、莊重,有幾位競聘者的表情看上去還十分緊張。 “制片人競爭上崗是央視人事改革的風暴眼。”央視人事辦公室主任楊曉民這樣說道。 張國飛說:“制片人競聘是動真格的。”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張國飛接到的幾個電話,都是即將參加其他欄目競聘的競聘者打來取經的,張國飛顯然也樂意傳授場上心得。 已經完成制片人競聘上崗的欄目,從內容、形式到收視率都發(fā)生了變化,以《走近科學》為例,在制片人競聘上崗之前,該欄目的排名停留在科教頻道的第18位,現在最高上升到收視率的第1位,平時穩(wěn)居6至8名。張國飛說:臺里下的指標,我們已經提前完成了! 按照央視的時間表,今年下半年,將選取一個頻道進行全建制的欄目制片人改革試點,在未來的時間里,央視將對現有的392個欄目全部進行制片人上崗競聘,完成欄目行政科組建制向制片人制的過渡。 臨時工沒有了 2004年6月底,央視完成了瘦身計劃的第一個目標,共清退1654名不適宜留用的臨時人員。 央視為什么要如此大動干戈?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作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國家電視臺,央視在用人上卻長期捉襟見肘。 1992年,央視僅有三個頻道,節(jié)目播出量為每日幾十個小時,中編辦確定央視的編制為2098個。1998年,央視的頻道達到8個,節(jié)目播出量增加到100多個小時,編制被調整到2503個。2004年,央視發(fā)展到15個頻道,節(jié)目播出量劇增到幾百小時,編制卻按兵不動。 為了應付日益龐大的工作量,央視各部門不得不大量使用臨時人員。來自央視統(tǒng)計數字表明,到2003年5月,央視人員總數為9426人,正式在編人員為2500人,臨時人員6926人,臨時人員是正式職工的2.8倍。 政策性和制度性缺陷所產生的編制不足就像一個瓶頸,使得臨時用工制度成為糾纏央視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從打工者的角度看,已經成為央視電視“生產主力”的臨時人員,無法與事業(yè)體制的央視簽訂合法的勞動合同,其社會保障問題也無法在事業(yè)體制里獲得解決,權益和身份得不到明確和保證,始終生存在一塊曖昧的灰色地帶之中。 從用人方的角度看,用工的不規(guī)范也很讓人頭疼。原來電視臺門檻很低,進人不需要經過批準,欄目要人就可以進。在央視的臨時人員中,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不到十分之一,其他基本來自熟人、朋友介紹。編外人員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只占大約一半,即使在編輯、記者等專業(yè)要求很高的崗位上,也有著不少既無正規(guī)學歷,又沒有經過專業(yè)訓練的人員。隨著頻道的增多,編外臨時人員的隊伍呈無限膨脹的趨勢。因為用人上的隨意性,央視付出了高昂的勞動力成本。 央視在實行瘦身計劃時,使用了“不折不扣”一詞,說明改革決心之大,也說明改革中存在相當大的阻力。 在全力完成削肥減臃的瘦身計劃之后,編外臨時人員改革的第二步,是實行人員經費總額包干,即根據部門不同情況、制訂不同標準實行總額包干。重點欄目重點崗位重點傾斜,實行特殊薪酬設置,新聞評論部中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的人均包干額度比其他一般欄目高出80%多。報酬、工資透明發(fā)放,工資直接進卡,同時建立用計算機監(jiān)測工資發(fā)放情況的系統(tǒng)。工資獎金的發(fā)放實行浮動發(fā)放,按績效發(fā)放,并采用欄目公示制度。原來欄目負責人暗箱操作,如何發(fā)放誰也不知道的狀況得到了改變,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以報銷票據充抵報酬的狀況。 編外人員的改革中最具實質性的舉措是實行公司化管理和勞務派遣制度,將編外臨時人員身份變?yōu)榫幫馄赣萌藛T。其基本形式是將編外人員的人事、行政等關系轉入中視勞務派遣公司,由勞務派遣公司與編外人員建立勞動關系并負責其各種社會保險繳納等一系列工作。 截止到今年7月底,央視已經將2642名編外人員納入了公司化管理范圍。央視的目標是在年底實現全臺編外人員公司化管理。 按照瘦身計劃,規(guī)范編外人員入口,公開招聘,統(tǒng)一考試,在用工過程中,人員根據考核的情況每年都會有淘汰流動,部門每半年一考,對不合格的職工,央視將其辭退到勞務派遣公司,由勞務派遣公司決定是否清退,是否推薦給其他欄目。 勞務派遣制度的實施,將使數以千計的身份不明的“臨時人員”這一稱謂在央視成為歷史,“編外臨時人員”變?yōu)椤熬幫馄赣萌藛T”或“企聘制人員”。但是在事業(yè)體制和企業(yè)體制并軌的情況下,要真正做到內外無別,央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