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看盤:既是救市也是變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1日 19:31 北京晚報 | |||||||||
歷史上暫停發行新股從嚴格意義上說有過兩次,第一次是1994年8月份的救市政策,當時上證指數從320多點上漲到1000點,漲幅高達2倍,第二次是1995年的低迷市道中深圳股市單方面停止發行新股,但這條消息并未對深圳股市構成太大影響,最終在短線反彈之后深圳股市比上海股市的跌幅更大。上述兩次暫停發行新股都是典型的救市政策,但從結果中就可以看到股市并不一定是上漲的,關鍵還是要看當時所處點位。這一次暫停發行新股至少可以理解為一個救市政策,這是在大盤指數危及1300點、多家新股跌破發行價以及扣除藍籌股對大
周二70億元的成交和22個點的上漲并沒有體現出市場對這條消息的熱烈追捧。而且機構重倉股除中信證券、中興通訊有一定動作以外,其余動作不大,說明機構投資者反響比較平淡。我們同時認為這條消息也是一項重大的制度性變革,對于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如果機構投資者投標詢價過高,那么三個月以后很可能會套牢,如果機構投資者給出的投標價格過低,又可能拿不到籌碼,因此在中小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的相互掣肘這個層面上看還算是一件好事,另外,這種發行方式也是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進步。最為關鍵的是,我們更寄望于管理層和市場能夠在制度性變革這個問題上邁出的步子更大,根據我們掌握的信息來看,下一步最值得關注的制度性變革可能會體現在股權層面。 如果說全流通離我們還有較長的距離,那么分類表決機制的推出就會在很大層面上提高流通股東的話語權,將長期以來波段性投機行為逐步改造為投資行為,我們期望的分類表決機制這個重大的制度性利好能夠作為一個后續利好,進一步推動過度低迷市場的復蘇。 萬國測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