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上海證券報
新華財經上海12月25日電 近年來,資本市場的焦點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疊加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需求、產業鏈的整合動能,并購重組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4年,在宏觀經濟周期、行業周期和資本市場政策周期等多重周期變化下,科創并購、產業并購真正走上了資本市場的舞臺中央。
數據顯示,按首次披露日計,截至12月24日,A股年內共有128家上市公司披露重大資產重組計劃,數量同比增長20%?!安①徚鶙l”發布后,上市公司并購熱情進一步升溫,10月共有23家上市公司公布重大資產重組意向,創年內單月新高。
“可以預見,2025年并購市場將繼續火熱。”財通證券投行董事總經理、保薦代表人何俁表示,隨著央地層面并購政策的不斷細化和落地,預計2025年并購數量和交易金額將超過2024年,屆時央國企“巨無霸”級別的并購與其他“小而美”的并購將并駕齊驅。
政策之密:多維度發力并購從“備選”到“必選”
2024年,自新“國九條”出臺后,監管層多措并舉激發并購重組市場活力,從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大產業整合支持力度、提升監管包容度、提高支付靈活性和審核效率等維度入手,持續推動市場化改革。
9月24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下稱“并購六條”),進一步釋放了市場活力?!啊①徚鶙l’是近十年最有力支持并購的政策!”有創投人士如是評價道。
與此同時,上海、廣東、安徽、四川等地發文支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工作,將并購視作實現地方資產證券化的重要途徑,從而以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多位投行人士的業務觀察,市場各方的“IPO信仰”有所淡化,無論是買方、賣方,還是標的背后的投資機構,近來對于并購的接受度明顯提升。參考成熟市場,并購退出反而占絕大多數,以硅谷創投機構為例,七成以上的項目都是通過并購退出。而國內企業普遍以上市為榮,將出售控制權視為一種“失敗”,當下這種觀念上的“藩籬”逐漸在瓦解。
全聯并購公會創始會長王巍認為,“并購六條”以及各地政府出臺的支持政策,傳遞出三層核心信息:
一是回歸并購交易的常識,對于并購市場主體而言,跨界收購和重組困境資產是大多數并購交易的模式,應當放開手腳去做。
二是監管包容性更強,并購操作的復雜性和周期性,決定了交易行為的正當與公允難以被簡單判斷。因此,監管也需要相應的觀察空間和判讀余地。
三是強調用市場的手段推動交易,輔之以政策支持,這在交易設計與執行上給予各方更大的空間和自由度,讓企業家真正成為主角唱戲。規則背后是觀念的變化,將有效激勵企業家和創業者參與并購交易的熱情,更能提升其對資本市場的信心。
邏輯之變:產業整合為主證券化溢價消失
2024年,上市公司并購的邏輯與此前的并購高峰相比,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
何俁認為,作為收購方,想復現以往的證券化套利甚至“忽悠式”并購已基本不可能,通過并購實現科創轉型或在產業鏈上做大做強,是當前收購方的主要訴求。而從標的方的立場來看,因IPO節奏放緩、產業周期甚至投資人回購等剛性條件下,被并購也逐漸成為主流選擇。
回眸2024年,不少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并購案例相繼涌現:中國船舶擬吸并中國重工,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業;昊華科技收購中化藍天,推動氟化工行業做大做強;國泰君安擬換股吸并海通證券,券商行業化整合浪潮再起……
“巨無霸”式重組之外,“小而美”的并購亦是亮點紛呈。
2024年,收購未盈利“硬科技”標的的案例明顯增多,多單項目在估值、業績補償上更尊重市場化博弈。思瑞浦在并購創芯微時,雙方在總對價10.6億元不變的基礎上,對創芯微股東間交易對價進行調配,形成差異化估值。這一設計既保護了思瑞浦股東的利益,又滿足了戰略投資者并購退出需要,讓交易得以向前推進。
“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等新政的革新之處,也在典型案例中得到體現。以“并購六條”后首單跨界并購——百傲化學收購芯慧聯半導體為例,何俁分析稱,百傲化學早在政策出臺前,就已經計劃轉型半導體,“并購六條”的出臺直接促成了上市公司對標的的現金收購。在該方案中,從上市公司與標的的業務合作、標的業務分拆后上市公司對成熟業務收購和對創新業務投資,再到關于表決權委托事項的約定等多處設計,均凸顯出顯著的市場化導向。
該交易本身有“跨界”“高商譽”“高增值率”的標簽,這一案例也表明監管層面對科創并購的鼓勵和支持。“當前,上市公司尋求向科創業務轉型的需求日益增加,這一并購案例的成功實施具有非常強的借鑒意義?!焙蝹R說。
市場之盼:期待更多典型案例助推市場活躍度提升
2024年,無疑是并購政策出臺的大年,2025年則被視為案例落地實施的關鍵一年。
王巍認為,激活并購市場應該既要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也要有自下而上的響應、參與,尤其需要來自實踐經驗的補充。他建議予以并購交易者更多自由操作和創新的空間,探索開放交易平臺或場外交易,鼓勵產權交易的市場化,大力培養并購交易人才和并購交易師隊伍。
何俁同樣表示,并購交易的完成只是并購環節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于并購后的整合能否實現“1+1>2”,更好地回報投資者。建議在并購實施中以及并購完成后,對于并購整合的情況包括業務整合、人員整合等進行較為充分的信息披露,尤其是跨界并購中的整合,讓市場和投資者及時了解并購后的效果。
目前不少小市值公司具有非常強烈的并購動機甚至希望跨界轉型,但由于并購本身涉及多方談判和受多重因素影響,交易本身達成意向的成功概率不高,如果后續因為預期不明而叫停并購,對交易雙方都會帶來不小影響。何俁建議,圍繞跨界并購,應當推出更多標志性案例,及時向市場傳遞更透明、更可預期的監管尺度。
多位投行人士及創投人士認為,隨著并購市場日趨火熱,并購基金有望更加活躍。在不少交易中,標的的基本面或許并不夠好,并非“拎包入住型”的優質資產,因此需要外部力量來進行“裝修”。而并購基金恰好可以起到這一作用,將標的改良為優質資產。
王巍提醒,不能把各種政府投資基金、私募基金或創投基金改頭換面包裝成并購基金,延續傳統模式?!斑@是一個新物種,需要新的結構、模式和工具。應當借鑒國外的高收益債券和杠桿收購的經驗,創新中國式的并購基金。”
編輯:胡晨曦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