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溢/文
亞洲現代企業家的崛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按30年為一代的話,已整整經歷了兩代;若算跨代的話,可能已經三代了。所以接班人及如何有效經營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半世紀興衰更替
在這57年間,亞洲的企業興衰更替不斷。第一代創業而守不住的,最典型的是韓國的大宇集團。當然守得住及繼續發展的仍然很多,并由第二代接棒,或開始由第三代接棒。
以香港為例,利豐集團的馮國經昆仲、恒隆集團的陳啟宗昆仲、德昌電機的汪穗中等都成功地接過家業,并繼續發展;正在安排接棒的有長江集團的李澤鉅、恒基集團的李家兄弟等等。
至于延至第三代而不倒的,在香港則有希慎集團利氏家族和東亞銀行的李氏家族。泰國盤谷銀行的陳氏家族也是如此,在香港方面陳有慶有兒子陳智思接棒,在泰國陳有漢有兒子陳智琛掛帥。
也有不少在第二代手中光華盡去,像胡文虎家族等等。部分也在接棒問題上懸而未決,如臺灣的臺塑集團等等。
另外,第二代人也有不熱衷于家族事業,而另闖江山的。如鷹君集團創辦人次子羅康瑞創立了瑞安集團;王永慶的長子王文洋創設宏仁集團;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先是掌控衛視集團,然后再創盈科集團;等等。
職業經理作用漸顯
當然,也有企業家將帥印交給專業經理,而不讓兒女接班。但這類例子并不多見,且多見于上市公司。廣義來說,李嘉誠將和黃集團交由霍建寧等專業經理負責,林紹良將第一太平交由彭澤倫等人打理,甚至是日本新力集團等等,都屬這一類。
今日的長江、恒隆,甚至是泰國盤谷銀行集團,已不能稱之為家族公司,因為它們已經是上市公司,有無數的股東。不過,創辦人家族仍然是大股東,并牢牢地掌握經營權,因此在接班人的選擇上,有較大的發言權。但是否父傳子,或由經理人接掌,很大程度要看創辦人的態度了。
在父業子承的問題上,由于兒女們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接棒后表現常常會青出于藍。當然,也有不少是栽在這個問題上。問題出在哪里?就是沒有做到知人善用及管理沒有跟上。
在知人善用上,千萬不要強調父業要子承,因為兒女若不是做生意的材料,或是管理好手,強由他們接棒,則有害而無益。量才而用,才是正確的態度。若兒女們不行,干脆交由專業管理人負責,同時也要讓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知人善用,也得要有好的管理制度,讓企業穩健發展,將各種風險減至最低,令企業能夠安度周期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