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華南新聞》5月31日報道,日本經濟衰退10多年還不見復蘇跡象,使人不得不對它作重新的評估。有研究機構開始預測,今后研究世界經濟動向的重點,將不再是日本經濟何時復蘇,而是亞洲新崛起的經濟強國中國,將在什么時候取代日本,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新火車頭?
“雁行結構”崩潰
5月18日,日本政府發表其2001年版題名為《面對21世紀對外經濟政策挑戰》的貿易白皮書。這份日本官方文件首次承認,日本充當亞洲經濟發展領頭羊的“雁行結構”已經崩潰,取而代之的是急速成長的中國經濟,并預言亞洲從此將進入真正的“大競爭時代”。
日本貿易白皮書詳盡分析日本經貿現狀是理所當然的事,今年卻把重點設置在日本中長期對外經貿活動的檢討和展望上,比如,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東亞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雁行經濟發展結構”的崩潰,以及日本經濟“自我革新能力”的喪失等等。顯然,日本這次采取了比較積極又認真的態度認識自己和周圍國家。
日本官方文件承認這一變化還是第一遭,而日本權威財經報章《日本經濟新聞》則呼吁:日本不僅應重視如何與“世界工廠”中國相處的問題,還應活用中國經濟帶來的活力,使它成為日本經濟再生的源泉。
亞洲經濟發展的“雁行結構論”,是日本朝野經濟學者過去給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亞洲經濟發展所作的評價和分析架構。亞洲經濟的蓬勃發展是有層次性、有階段性的發展過程,那就是在先進工業國日本的領導之下,就像列隊飛行的雁群,一頭領頭雁在前,后面則跟著一群小雁,這就是日本所說的“雁行構造論”。過去,日本確實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先進國;后來出現了“亞洲四小龍”;再后來是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中國也跟著經濟起飛,從這個表面現象來看,確實像一群在天空列隊飛行的雁群。
而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的紡織、化工、機械等產業也從成熟到衰退,最后不得不轉移到了其他亞洲國家繼續其生產活動,并因此帶動了其他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其實,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也是發展階段不同的必然表現。
稱呼這樣的發展模式為“雁行結構”,確實可以很形象地描述亞洲發展有序的經濟情況。但是,這理論卻給人一個印象,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成長全都是拜日本經濟發展之賜,受其經濟效果波及也好,受其資本、技術轉移的影響也好,日本就是那頭領導雁群朝北飛的領頭雁。換言之,沒有日本,亞洲不會有今天的繁榮和希望。
革新能力喪失
“雁行理論”的最大缺陷是:一、雁群總是集體飛行的,而且是先后有序的;二、它必須有一只帶頭雁,而日本便自然成為亞洲發展的領導者、原動力。
事實上,不論是先行的亞洲四小龍、后起的東南亞其他國家,還是后來居上的中國,經濟起飛雖然有先后之分,卻不一定彼此有因果關系。換言之,工業先進國日本的存在雖然是事實,但亞洲國家卻不一定仰賴日本的資本、技術、市場,更說不上是日本領導的結果。因為外資的絕大部分,技術的迅速轉移,甚至主要的銷售市場,亞洲國家經歷的過程一是依賴美國,其次是西歐,然后才是日本。在東南亞和中國發展初期,華人資本和華人的牽線搭橋,也都有相當的貢獻。
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尤其明顯。貿易白皮書在分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背景時指出:“中國是依靠豐富、優質、廉價的勞動力和廣大的市場吸引了眾多的國外投資,加工業和零部件制造業相互促進,形成眾多產業集散地,如紡織服裝業、電子產業等等,加強了國際競爭力。”
白皮書說,中國的迅速成長,最大的動力來源便是每年400億美元的海外直接投資,即來自美國、歐洲和東亞國家的直接投資。一方面是中國的崛起,另一方面是日本的沒落,用白皮書的語言,就是“日本經濟失去了自我革新的能力,無法適應市場成熟化、國際化、信息化之后的激烈競爭”。
白皮書也說,日本IT(資訊科技)革命相對滯后。企業生產活動中IT技術的利用率,不僅落后于歐美國家,甚至趕不上一些亞洲新興國家,因此白皮書要求日本企業充分利用IT技術,促進產業的結構改革。
日本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即“雁行理論”標榜的領頭雁地位不再之后,面對的競爭對象不僅有中國,還有眾多其他亞洲國家,因此日本說這是“大競爭時代”的開始。
“大競爭時代”到來
另一方面,日本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也開始抬頭,先是以進口“農產品”充斥日本,影響日本農民生計為理由,要求限制中國新型農產品的進口。緊接著,中國的紡織品,還有其他初級工業產品也成了日本要限制進口的對象。但是,東亞的產業構造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正如日本貿易白皮書所說,很多國家都可能成為日本的競爭者,如果日本沒有進行自由競爭自信的話,日本貿易保護主義風潮便會跟著政治風向的轉移而形成野火燎原之勢。但是,日本的競爭對手不只是中國,韓國、東南亞再加上美國,它們即使不連成一氣,對日本進行報復而還以顏色,日本遭受的經濟損失也必將巨大。
《日本經濟新聞》5月19日社論就提醒日本各界,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衰退已經是事實。而中國已經崛起成為一個新“世界工廠”,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與中國攜手合作。
日經社論強調,全球經濟絕不是一個零和的游戲,通過競爭和改革,特別是中國成長帶動東亞經濟的快速發展,善加利用會給日本提供經濟再生的機會。
《朝日新聞》專欄作家船橋洋一最近也撰文表示,不要把“中國制造”當威脅看待,活用它反而能給日本經濟的再生提供極為有利的發展空間。
2001年版貿易白皮書,只要不是高筑保護主義高墻的號角,就能為停滯不前的日本經濟提供再生的指引,也有可能成為催生東亞經濟大合作的進軍號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