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首相小泉純一郎7日發表施政演說,集中闡述了進行“新世紀維新”的全面改革政策,強調恢復經濟是政府的首要任務,同時指出“沒有結構改革就沒有日本的再生和發展”。顯而易見,小泉采取了與前兩屆政府截然不同的經濟政策,把經濟結構調整放在第一位。小泉聲稱,為了實現結構改革,寧可使經濟放慢2-3年。要以“不怕痛苦,不畏懼既得利益者的阻礙,不拘泥于過去經驗”的態度,堅決實施改革。這一經濟改革政策極富風險,伴隨而來的是大批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問題,能否取得成功不僅決定著小泉自身的政治命運,也將對今后的日本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自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以來,日本圍繞經濟復蘇一直存在兩種政策意見的爭論:一種是“景氣優先”政策,強調通過增加公共開支、增發國債等方法保持經濟的增長;還有一種主張“改革優先”,即先進行經濟結構改革,而后實現經濟增長目標。10年間占主要地位的是景氣優先政策。1996年上臺的橋本龍太郎苦于經濟長期蕭條,提出包括經濟改革、行政改革等在內的六大改革,并把消費稅從3%提高到5%。不料改革路途不利,日本經濟反陷入更加困窘的境地。橋本被迫于1998年辭職。此后上臺的小淵惠三和森喜朗政府吸取前車之鑒,暫停改革,把恢復經濟的希望重新寄托在增加公共投入上。但是,單純增發國債刺激經濟效果甚微,而且使國家債務累累,目前的國債數額達660萬億日元,是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3倍。龐大的債務負擔使國家財政難以為繼。
基于日本經濟持續衰退的現狀,小泉指出,日本經濟問題的癥結是綜合性的,必須進行改革,而且改革必須是一攬子的。具體做法是,第一是要在兩三年內處理完不良債權;第二要建立適合21世紀的競爭性的經濟機制,其中包括搞活證券市場,促進個人投資,推進信息技術革命和科技領域的戰略性研究開發等;第三是要實行財政結構改革,控制國債發行,減少財政支出,最終實現基本收支平衡。
小泉的這三項措施指出了日本經濟的三大痼疾,即巨額不良債權、赤字財政政策和滯后的經濟體制。目前日本銀行的總資產為788萬億日元,其中不良債權達33萬億日元,并且還在增加。銀行不良債權增加,導致盈利下降,甚至破產。金融系統的危機又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的生產和生存。在財政政策方面,日本為刺激經濟景氣長期實行赤字財政,一次次追加預算,增發國債。結果日本2000年度的財政收入中40%要依賴于發行國債。國債本息的償付約占了2000年度中央政府預算的1/4。這些顯著問題,加上企業投資減少,消費疲軟,就業惡化等,凸現出日本經濟結構上的弊端。長期奉行的“趕超型經濟增長”和“政府主導型生產”體制嚴重不適應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以往的出口主導型經濟在轉入內需主導型經濟的過程中遇到了無法逾越的鴻溝。因此,要根本解決日本經濟的問題,必須進行結構改革。
進行經濟結構改革的工程相當浩大繁瑣,而且還關聯到行政改革、官僚體制改革的問題。絕非立竿見影,朝夕即能見效。以處理不良債權為例,據日本多家研究機構預測,解決不良債權問題將直接導致建筑和零售行業50萬到130萬人失業。2-3年內突然冒出這么龐大的失業大軍,如何解決失業人員保險和再就業等問題將是對政府的嚴峻考驗。根深蒂固的官僚制度,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團也將嚴重阻礙經濟改革的進行。所以小泉的改革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是一項艱巨的綜合工程。日本目前的民意對小泉寄予厚望。小泉當選后的民意支持率達80%,創歷史最高紀錄。支持小泉的日本民眾期望小泉能迅速扭轉經濟衰退的局面,但是面對重重阻力的小泉是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經濟復蘇的。一旦改革進程遲滯不前,恐怕小泉政權難以維持。7月份即將舉行的參院大選將是對小泉改革方案的一次檢驗。本報記者 管克江(本報日本東京專稿)《市場報》(2001年05月11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