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際財經 > 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 正文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記者熊爭艷、郝亞琳、韓潔) 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25日在北京落幕。規模空前的團隊和涉及眾多領域的成果,著眼當下的問題和關注長遠的發展,艱苦凝聚的共識和坦率探討的分歧,表明此次對話在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是空前的。
量與質
積跬步,方至千里。
“我回憶了一下,自2005年開始舉行戰略對話,加上去年的戰略與經濟對話,戰略對話已進行100多個小時。”在此輪對話結束之際,國務委員戴秉國發出一腔肺腑之言。
豈止是戰略對話。經濟對話脫胎于2006年建立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也走過了四載春秋,并在這個年貿易額3000多億美元的經貿關系中充當“潤滑劑”和“減壓閥”。
首度在北京舉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不是之前兩個對話的簡單合并,它意味著一種機制的提升,更標志著兩國關系的成熟。它與中美60多個其他合作機制一起,共同保證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妥處分歧,擴大共識。
中外媒體報道此輪對話時,都不約而同地使用“豪華”一詞。理由很簡單——美國派出的代表團陣容強大,規模空前。領銜的美國國務卿克林頓、財政部長蓋特納在中國已家喻戶曉,更有商務部長駱家輝、貿易代表柯克、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威拉德等10多位高官,整個代表團更達200人之眾。
中方的團隊也不遜色。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和國務委員戴秉國的麾下,是中國外交、財政、能源、商務、貿易、金融、科技、交通、衛生等部門的重量級人物。
經過兩天閉門對話,雙方形成戰略、經濟、能源等3份成果文件,簽署8個合作協議。
難怪克林頓說:這輪對話體現的不僅是量,更在于質。
虛與實
作為兩國之間最高規格的定期對話,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實效到底如何?
“對話不同于談判,不以具體成果作為評價標準。”王岐山副總理的這番講話,也許掃除了很多人對這個機制的誤解。
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說,這是一個戰略性對話的平臺,側重思想的交流,一些具體問題可通過其他交流合作機制解決。
這場更側重于全局性、戰略性和長期性問題的對話,也絕不是一場“清談會”。雙方對于自己的核心關切,沒有半點遮遮掩掩。
中國明確呼吁美國不再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中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中國堅定表示“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制定貨幣政策主要考慮國內因素”;中國呼吁美國制定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合與分
在經歷了年初的種種波折后,中美兩個大國能夠再次坐在一起深度互動,這本身就足以讓外界矚目。而本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所取得的成果,更讓人看到中美未來在諸多領域的廣闊合作前景。
25日下午,在召開全體會暨總結性會談后,中美雙方發布了能源安全合作聯合聲明,介紹了本輪對話框架下戰略對話和經濟對話所取得的成果。雙方在整個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簽署了八項合作協議,涉及能源、環保、核能利用、融資、貿易等多個領域。
其中,戰略對話取得了26項具體成果,既包括近期馬上要付諸實施的一些具體合作項目,也包括一些長期性、戰略性的長遠合作目標;經濟對話中,雙方在促進全球經濟復蘇、促進貿易和投資、金融市場穩定和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方面達成廣泛共識,在調整經濟結構、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加強金融領域合作、加強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合作等方面做出多項具體承諾。
中美人文交流也邁出關鍵一步。雙方宣布啟動一系列人文交流項目,包括美國未來4年派遣10萬名學生來華留學,中方未來4年派遣萬名學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實施漢語橋萬人來華研修項目等。
應該說,在國際形勢大變革大調整的背景下,中美兩國都意識到,盡管彼此有太多的不一樣,但同舟共濟、攜手合作無疑是一個最佳選擇。這也是雙方代表團成員在對話中反復強調的。
在蓋特納期待美中“風雨同舟”時,如何穿越風雨,依然是不能回避的問題。在本輪對話中,中美雙方就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許多問題開誠布公,坦誠相見。“沒能在每一個問題上達成一致”——戴秉國和克林頓都并不諱言雙方間存在的分歧。從零和博弈的對手,到互利共贏的伙伴,走過30多年風雨歷程的中美關系已能夠理性、坦然地面對其中的不和諧音。
而事實上,這些分歧恰恰凸顯了戰略與經濟對話這一平臺作為雙方對話、交流、溝通渠道的價值和意義。
解讀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全球連線 為期兩天的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25日在北京結束。此輪對話雖然是在中美兩國間舉行,卻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新華社駐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和日本的記者為您介紹駐在國媒體、官方人士和專家學者是如何關注此輪對話、如何解讀此輪對話成果、如何看待中美關系的發展及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如何評價中美對話機制
新華社駐華盛頓記者劉洪:在此輪對話之前,我采訪了布什政府時期財政部的中國事務和美中戰略經濟對話特使霍爾默。霍爾默說,他對奧巴馬政府能夠繼續推動與中國對話感到非常高興,兩個大國進行公開接觸非常重要。在霍爾默看來,戰略與經濟對話雖然不可能解決中美間的所有問題,“但對話可以加深中美之間的相互理解”,因此再怎么高度評價中美戰略與對話機制都不為過。
美國財政部負責戰略與經濟對話具體事宜的洛文杰也公開表示,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對美國公司和企業來說,意味著巨大的商機,當然也存在著極大的經濟挑戰。戰略與經濟對話讓美中高層能夠坐下來,通過全面和坦率的溝通和交流,共同面對這些挑戰。
當然,在利益多元化的美國,也有一些分析人士對這一對話機制存有疑慮。但美國主流媒體都認為,該對話機制使中美官員齊聚一堂,有助于加強他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增進工作接觸,這將有助于中美關系進一步平穩發展。
《華爾街日報》就有文章打趣說:“看一看美方的參會人員名單,人們會很容易地認為美國政府的多數行政部門暫時要搬到北京辦公去了”。這么多美國官員同時出訪一個國家,參加一次對話,是非常少見的,也足見美國對發展與中國關系的高度重視。
新華社駐巴黎記者應強:法國媒體非常關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一周前,法國媒體就開始報道這輪對話。法國第一大報《費加羅報》等用整版報道中美此輪對話,既有北京現場的報道,又有對相關經濟專家的采訪。
法國《歐洲時報》25日發表評論文章《中美關系亟須超越怪圈》,探討中美關系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文章說,過去一年,中美關系的發展可謂充滿戲劇性。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作為兩國元首共識的產物以及目前中美之間規模最大的雙邊交流機制,無疑將對種種猜測做出回應。
新華社駐倫敦記者郭瑞: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刊登文章說,在全球經濟嚴重失衡的形勢下,中美對話具有世界性影響。中美關系被很多媒體稱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兩國在防擴散、全球反恐、維護地區穩定等政治和安全方面具有廣泛的一致性。而在經濟領域,兩個經濟大國的利益矛盾相互交錯,難解難分,影響著21世紀國際經濟關系的走向。
如何看待中美對話的變化
新華社駐倫敦記者王建華:英國媒體對近幾年來中美對話機制與對話內容的變化十分感興趣。《金融時報》評論說,以前美國總是利用對話的場合對中國進行開放市場的說教。而在金融危機之后,對話形態出現轉變,開始反映出兩國間一種更為平等的經濟關系。在此輪對話中,雙方都避免涉及存在分歧的話題,擺出和解的姿態。曾對中國經濟持批評態度的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抵達北京后改變口風,表示中國開始調整經濟平衡,在從依賴出口向注重內需經濟模式轉變方面已經取得了進展。
劉洪:去年中美舉行第一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時,國際金融危機依然肆虐。而今年對話時,恰逢歐洲債務風波不斷發酵。因此至少在經濟層面,中美就多了如何共同應對債務危機這一共同話題。許多美國媒體關注的一個焦點,就是中美對歐洲債務風波的反應和對策。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在當前關鍵時候,作為世界第一大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美中在政策上加強合作與協調,有助于穩定世界投資者的信心,促使世界經濟走向可持續復蘇。
《紐約時報》報道也從美國的角度認為,這輪對話與去年對話一個“顯著不同點”,是美國經濟已重拾增長勢頭,這使得美國在經濟問題上更有信心。
應強:法國《世界報》說,從布什政府開始,中美就開展了類似對話。但今年的戰略與經濟對話,美國派出了200人的龐大陣容,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該報援引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的話說,美國代表團幾乎包括了美國政府各方面的重要人物。《歐洲時報》則評論道,美方派出強大陣容,顯示出其急于修補雙邊關系的決心。
法國媒體還特別關注中美之間戰略和經濟對話對歐洲的影響,特別是歐洲目前深陷債務危機、歐元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等問題成為歐洲媒體關注的焦點。
新華社駐莫斯科記者趙志鵬:俄多家主流媒體均注意到了參與此輪對話的美國代表團規模龐大。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專家伊戈爾·通貝格在俄羅斯《生意人報》上撰文說,美國政商精英集體“空降”北京,表明雙方關系出現新的“解凍”。俄媒體還注意到,此輪對話還突出了伊朗核問題和朝鮮半島局勢等國際熱點問題。
新華社駐東京記者吳谷豐:日本媒體普遍認為,與往年的對話有所不同,中美雙方更加重視開展經濟合作,美方沒有過多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對中方施壓,以免中美關系因此發生摩擦。
如何看待對話折射出的中美關系
劉洪:從原先的戰略對話和戰略經濟對話,到現在集合幾乎兩國半數部長參加的戰略與經濟對話,一方面說明中美雙方的共同利益和關切在增多,另一方面也說明雙方越來越把對方當作平等的伙伴,在許多問題上也變得更加相互理解。
中美關系近幾年來的發展,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中國和平發展給世界格局帶來的影響,也讓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意識到,中國是世界的一支建設性力量,中國發展對美國有益,中美加強合作,也會讓世界受益匪淺。
應強:接受《費加羅報》采訪的經濟學家說,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已經讓雙方不得不進行對話。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國債持有國,而美國目前的首要問題是降低赤字、增加就業。面臨歐洲危機影響,中國和美國的合作關系正在加強。
法國媒體還說,此輪對話標志著中美雙方都希望消除分歧、展開合作的意愿。雙方意識到中美之間建立坦誠對話的必要性,雙方面臨共同的利益,攜手合作將對世界經濟復蘇作出貢獻。
趙志鵬:俄羅斯《獨立報》注意到一個細節,希拉里在對話前參觀上海世博會美國館時,向孩子們分發了毛絨玩具,而玩具上的標簽寫著:中國制造。該報就此評論道,這反映了中美經貿合作的現實。《生意人報》則指出,中美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共同的經濟利益拉近了中美兩國的立場。
吳谷豐:日本《每日新聞》說,從這輪對話來看,中美兩國愿意進一步加強合作,但中美兩國在韓國“天安”號警戒艦沉沒事件和人民幣匯率等問題上仍然存在意見分歧。而《讀賣新聞》則說,美方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體現了重視中美協調的姿態。(執筆記者:杜逾舸、田帆;參與記者劉洪、應強、郭瑞、王建華、趙志鵬、吳谷豐)(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