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福勇 改革歷來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更何況是改變全球的金融規則。
上周,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的一篇文章《關于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似乎吹響了一次漫長改革的號角。G20倫敦峰會在即,改革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主張一出,就引發了全球的回應與爭議。
這場爭議,從一開始就只有對立的兩方,一方是西方國家的原有規則制定者們,一方是為尋求更公平公正與合理制度設計的新興市場國家。對于周小川建議的創造美元之外的“超主權”新儲備貨幣,俄羅斯、巴西等一些新興經濟體國家立即表示贊同,而美國和歐洲等一些西方國家則表示強烈反對。
在筆者看來,支持也好,反對也罷,此次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所暴露出全球金融體系的制度性缺陷是個不爭的事實,不論有多大的阻力,任何人包括反對者也深知必須改革或完善原有的貨幣制度體系。
徹底的改革固然是未來的問題,也是一個時機的選擇問題。而當前面臨的機遇正是這一目標的提出——建立一種新的國際儲備貨幣,并且為全球所有國家所接受,盡管明知這一點只有在未來的時間過程中逐步實現。
就“超主權的國際儲備貨幣”而言,周小川只不過是明確提出了這一說法與建設性的理由。而事實上,新的全球金融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在金融危機發生后已經在不斷地進行了。不論是新興經濟體國家還是西方國家,都在強調加強和改善全球金融監管并為之做出努力,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言獻策以及可能的改革也在不斷推進。即將召開的倫敦G20峰會預計將會對相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并達成一定共識。與此同時,全球許多國家在貿易中開展的貨幣互換協議,以及區域范圍內的非美元貨幣結算等,也都在嘗試著避開舊金融體系的危害。
即使是作為反對方的西方經濟體,也不得不承認,“儲備貨幣發行國無法在為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同時確保幣值的穩定。不僅儲備貨幣的使用國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發行國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價。危機未必是儲備貨幣發行當局的故意,但卻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事實上,周小川文章傳達的意思非常明確,“重建具有穩定的定值基準并為各國所接受的新儲備貨幣,可能是個長期內才能實現的目標。建立凱恩斯設想的國際貨幣單位更是人類的大膽設想,并需要各國政治家拿出超凡的遠見和勇氣。而在短期內,國際社會特別是基金組織至少應當承認并正視現行體制所造成的風險,對其不斷監測、評估并及時預警!
從本質上看,當前世界各國所做出的努力都催生著一個能為全球各國所接受的新國際儲備貨幣。即使這個貨幣仍叫“美元”,這個“美元”的發行者也不應再是美聯儲,而是一個由全球各國參與并認同的“國際銀行”,如同歐元區的歐元一樣,不再由哪一個國家的央行獨立發行而缺乏監管。同時,這個“國際銀行”擔負著應有的責任與義務,從而實現國際儲備貨幣“幣值穩定、供應有序、總量可調”的理想目標。
當前,美元仍是不可替代的國際貨幣,在新的國際監管體系尚未形成、新的全球金融意識尚未達成,以及相關的國際金融組織未得到完善之前,人們正在呼吁的、正在進行的改革都是對未來全球金融體系的一個完善過程。只有當所有的條件基本成熟時,一種新的國際儲備貨幣才會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