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薩餅、面包圈走俏“糟食之國”
英國人不懂美食可以說是“世界聞名”,幾塊面包中間夾一些火腿、雞蛋和綠菜葉的三明治和巧克力之類的東西就成了英國人的“美食”,但隨著經濟危機影響的日益加重,英國人似乎已經開始克制自己對這些“美食”的消費。
最新數據顯示,原來并不太起眼的比薩餅和面包圈開始走俏,而英國人喜歡的三明治和巧克力銷量減少。
剛剛過去的圣誕節爆出一些與食品有關的消息饒有趣味:英國大型超市——瑪莎(MARKS AND SPENCER)因為在去年12月27日前13個星期內的圣誕節銷售額比2007年同期減少了7.1%,7日宣布關閉其在英國的25家食品專賣店。英國專門銷售巧克力的連鎖公司THORNTONS圣誕期間銷量減少了2.3%,而與此同時,多米諾(DOMINO’S)比薩餅國際連鎖店在英國的銷售則增長了8.6%。
英國人不懂美食似乎已經成了一個“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實,包括希拉克和小布什在內的世界政要都曾直言說英國的食品難吃。
有所謂“法國大餐”撐腰的法國人說英國飯難吃似乎可以理解,連被不少人看成“暴發戶”的美國人都說英國飯難吃,似乎讓英國人不能接受。
美國的《紐約時報》1999年曾經發表了一個評論稱“按照每平方公里所制作的惡劣食品計算,英國是世界上文明地區最糟糕的國家”。該評論甚至把英國人引以為豪的康沃爾餡餅比喻成“擋門磚”。
該文一出,英國人氣憤難當,竟然有一人焚燒美國國旗以示抗議。
此話似乎扯得遠了一些,但現在在英國連鎖超市關閉食品專賣店的時候,這個“很美國”的比薩餅外賣連鎖公司在英國的生意上升至少說明英國人為了口袋里的錢而開始調低自己的口味。
多米諾比薩餅國際連鎖店的總裁克里斯·摩爾說,自己公司的生意見長,主要得益于人們現在更注意花銷的事實。他說:“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經濟不景氣,更多的人選擇呆在家里吃飯。”
與瑪莎連鎖超市關閉食品專賣店形成反差的另外一個事實是,多米諾比薩餅國際連鎖店2008年在英國新開了52家店鋪,2009年該公司計劃在英國再開50家分店。
在這個比薩餅國際連鎖公司在英國“茁壯成長”的同時,專門經營廉價三明治和香腸圈的GREGGS公司也“長勢喜人”,圣誕節前,僅僅肉餡派就賣出100萬個,截至1月3日前的四周,該公司銷售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3%。
英國各大城市的三明治店和超市里的三明治一般價格在1.5英鎊到3英鎊不等,但該公司的價格一般在89便士到99便士,如此廉價三明治現在很受歡迎。
廉價食品的“逆市上行”似乎正在為英國的“艱難歲月”作了讓人不愿看到的注腳。
巔峰時期的“大英帝國”
到1897年維多利亞統治60周年的鉆石慶典時,“大英帝國”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帝國的疆域達到2430萬平方公里,到1909年其疆域更達到3072萬平方公里——此時的“大英帝國”控制了我們這個星球上25%的土地面積——面積是法國的3倍、德國的10倍。
當時,英國在全球控制的人口也大約是這個比例——總計4.44億。此時的英國不但控制了大部分非洲,可控制的還有遠東的馬來西亞、新幾內亞、庫克群島等地盤。
英國當時有這樣一個統計數字:女王控制著一個(非洲)大陸、100個半島、500個海角、1000個湖泊、2000條河流、1萬個島嶼。當時英國發行的一枚郵票顯示了英國在全球控制的版圖。郵票下面有這樣一行文字:“我們擁有歷史上最廣闊的帝國。”
不僅僅是版圖,在金融上,“大英帝國”更是世界第一。
到1914年,帝國鼎盛時期,英國在海外的投資達到了38億英鎊,比當時法國的海外投資多一倍,是德國海外投資的3倍。
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有如此多的海外投資。在1870年到1913年間,英國的海外資金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4.5%-7%左右。而英國通過股市融資又大量投資到美國和英國本土。
而英國當時如此巨大的海外投資又相當分散,其中只有6%投資在歐洲,45%投資在美國和其他白人占多數的殖民地;1/5投資在拉美、16%投資在亞洲、13%投資在非洲。
當然,英國的海外投資也有豐厚的回報。在1870年到1913年,英國海外投資收益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5.3%。
“自由貿易”可以說是伴隨著英國對外擴張的“自由貿易”,英國又擴張了帝國的影響,控制了世界更多的資源。通過武力和商業談判,英國在19世紀已經與拉美、中東、北非、大洋洲等地簽署了貿易協定。
“自由貿易”對在銀行、保險、船運、技術和軍事上占絕對優勢的英國似乎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到19世紀下半葉,英國對外貿易的60%是與歐洲以外的國家進行的——英國自己的數字稱英國進、出口之間對英國有益的利差大約在10%(統計標準不一,有人認為,差距遠非10%)左右。
而有英國史學家認為,這個空前龐大的帝國竟然是在不經意間打造起來的。
一個叫約翰·羅伯特·西利(John Robert Seeley)的人似乎成了第一個“冷眼”看帝國的英國人。這位牛津學者在1883年突然出版了一部有關1688年到1815年“大英帝國”歷史的著作——《英格蘭的擴張》(Expansion of England)。該書一上市就火爆異常,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銷售了8萬冊,直到1956年還在再版。
這本書頗為“當代”的政治信息給公眾以無限想像。這位歷史學家在承認了“大英帝國”廣闊疆土的同時,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警言:如果大不列顛繼續如此對自己的帝國“漫不經心”,馬上就會消沉下去。
“大不列顛”這個稱謂第一次出現在英國公眾的詞匯里。這位歷史學家的預言不幸言中,大英帝國早已經風光不再。
但英國從1986年后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制造業,把金融服務變成自己的“支柱產業”。
但回頭看看昔日的“大英帝國”,再望一眼今天金融危機中寒風瑟瑟中的英國,一年多前英國政界、商界領袖們四處兜售的“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倫敦金融城現在似乎都透著寒意。以金融為支柱產業的英國何日才能重拾昔日、甚至是兩年前的輝煌,或者還能不能重拾輝煌?人們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