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亞:安度完美風暴
文 | 世界銀行
上個十年建立的恢復力將受考驗
當全球經濟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在來勢迅猛的經濟風暴面前也無法幸免。在食品燃料價格經歷大起大落之后,接踵而來的是2007年中期起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加劇,2008年上半年不斷深化,9月15日后急轉直下。正當東亞的政策制定者們忙于應對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上一場危機——繼食品燃料價格大幅攀升之后通貨膨脹上升——之際,又遭遇股價和匯率暴跌、短期利率大幅上揚以及出口增長突然減速。
東亞各國進入此次危機時的準備狀態遠遠好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過去十年來,由于改善宏觀經濟和結構政策,加強銀行監管,以及改善私營部門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的努力,公共財政、對外收支平衡和銀行企業的資產負債都得到了加強。不過,非居民投資者突然撤出流動資產,加上有些地方居民的資本逃離,把這些經濟體又推回到他們幾年前剛剛退出的危險區。并非自身的過錯,該地區的各國發現國際市場的資本成本扶搖直上,威脅到他們實施發展規劃的融資能力,傷害了他們的減貧努力。
過去十年里,盡管財政指標是混合的,東亞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經濟和銀行業指標還是取得了進步。雖然由于國際金融市場的巨大壓力和高度的不確定性,沒有指標能帶來安全感,但這些指標也應當用心解讀。
在中國和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三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和泰國),過去十年里外匯儲備都顯著提高。而大部分國家的債務負擔都減輕了,債務可持續性指標得到改善。雖然中國和韓國的國債作為GDP組成成分或者財政收入,比十年前有所提高,但是在大多數新興經濟體中是比較低的,數額也在亞洲金融危機時的峰值之下。而且,各種債務衡量都明確顯示中等收入國家的債務壓力風險保持在較低水平。次貸市場泛濫和信用違約互換的費用攀升對這些高信譽度國家的影響較小。這些國家受到的影響更多表現為全球流動資金短缺和價格風險大幅提高。
大部分東亞銀行的資產負債在經濟危機之前都很強健,目前也經受住了匯率大幅下降和轉期貸款比率減少的影響。
為了遏制危機對國內流動性產生的即刻影響,東亞各國政府都積極通過各種手段放松貨幣政策,對銀行系統進行大額注資。盡管由于此次行動迅速,消除了這些經濟體眼前的威脅,但該地區的銀行企業仍面臨著相當大的金融壓力。隨著經濟活動放慢,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進一步惡化,這種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為了補償業已開始的出口增長放緩,一些東亞國家的政府(主要有中國,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國)推出了2009年的大額財政刺激計劃。其中,中國的財政擴張計劃成為最大的頭條新聞。中國政府宣布了一項5860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據報道其中只有四分之一由中央政府承擔,其余部分都來自銀行系統。該計劃強調政府減少對出口需求的依賴,努力從資本和能源集約型增長轉向更具環境可持續性的投資模式,實現經濟再平衡。其他財政空間較小的國家目前尚未啟動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但是,在一切情況下,市場對這些國家如何能為此類計劃融資的評估不斷改變,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寬松的財政政策對中期債務可持續性的影響,都將使政府受到制約。為了確保實現在國內經濟中刺激需求和創造就業的目標,此類財政刺激計劃將需要注重瞄準就業率最高、緩解供應緊張和重點放在受經濟放緩影響最大的地區的計劃和投資項目。此類反周期性財政政策也許可以從保護基礎設施規劃和擴大瞄準型社會安全網著手,后者也可以發揮自動穩定作用。
除馬來西亞和印尼外,所有東亞國家在9月中旬危機達到新的劇烈程度前都已出現放緩。盡管許多國家都為刺激內需做出了努力,但經濟擴張的步伐在2009年會進一步趨弱,折射出預期的出口、投資和消費增長放緩。出口活動不可避免將受到發達國家市場需求下降的影響,盡管東亞的競爭力不斷提高有助于部分緩解這種影響。出口趨弱的前景,加上預期的資本流入下降(特別是外國直接投資),將會遏制投資支出。私人消費很可能會受到收入低迷、失業增加和就業不充分、居民和企業財富縮水以及不確定時期儲蓄意愿上升等因素的影響。總之,2009年東亞發展中國家的實際GDP增長可能會從2008年的8.5%以及2007年創紀錄的10.5%放緩至6.7%。(見圖1)
東亞展望:荊棘密布的前路
東亞經濟在2008年面臨的挑戰是多方位的,美國、歐洲、日本的產出在2008年底已經萎縮,預計2009年還將繼續下滑,進口需求銳減導致幾十年來世界貿易總量第一次下降。日用品價格從2008年中開始大幅降低,使得多年來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被近幾個月暴露的通貨緊縮跡象所取代。盡管東亞各國防止系統性金融崩潰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但正在進行的對新興經濟體投資風險的重新評估將給東亞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戰略性貨幣政策放松沖淡了危機對國內流動資金的影響,但是前路依然荊棘密布。政府要考慮到公司和商業銀行依然在金融壓力之下,而且隨著經濟活動放緩還將更加糟糕——負債飆升、資產平衡惡化。提高流動資金和平衡資產負債的短期措施必須由改善銀行業和金融管理以及金融體系保障的中期措施來補充,二者都要達到國內和國際的水平。
全球經濟遭遇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盡管各國大力刺激內需,東亞的經濟增長率還是很有可能從2008年的8.5%降到2009年的6.7%。資金流入放緩、出口前景暗淡都導致投資額縮小,私人消費也受到收入銳減、雇傭減少和困難時期節儉度日的壓力。匯款流也很可能放緩,但是也許比其他資金流更有恢復力。
2009年該區域的輸出量直接映射出中國的發展,中國的增長率很可能從2008年的9.4%降到2009年的7.5%。公共投資和其他政府支出的刺激只能部分抵消私人消費增長率減慢和出口增長放緩的影響。
該地區的下行風險較高。發達經濟體產出收縮的深度和持續時間可能會超過目前的預期,嚴重延緩東亞的經濟增長復蘇和近年來實現的減貧速度。資本流動面臨比目前進一步緩慢和選擇性加大的風險,從而加劇了各國面臨的挑戰。此外,如果全球增長出現更大幅度的趨弱,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下跌,使得出現通貨緊縮及其相關挑戰的可能性上升。雖然通縮的可能性目前還比較小,但其負面后果凸顯出各國制定計劃應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的重要性。
只要東亞各國能夠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將出口轉移到世界上增長較快的地區,以內需代替外需,繼續推進結構改革加強競爭力,就能處于較好的位置來應對危機。在國際市場動蕩不安,經濟和社會穩定之間不可避免出現緊張的情況下,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那些進入危機時宏觀經濟狀況較好——債務負擔較輕,擁有財政和對外經常賬戶盈余以及大額外匯儲備——的國家顯然有更大的回旋空間。而那些能夠利用這些優勢來應對危機構成的風險,同時抓住機會的國家,將會處于更好的位置來恢復快速增長,擴大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
最近在華盛頓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為改善各國之間的政策協調和磋商提供了新的希望。鑒于各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聯系,以及由此產生的金融困境的傳播速度和政策措施對別國的溢出效應,東亞的區域性組織配合這些全球性倡議具有關鍵意義。此類組織之一東盟(包括東盟加三和東盟加六)已經在探尋推進“東盟加三”清邁倡議多邊化的可能性——目前總額為820億美元的雙邊互換安排。
中國的對外地位依然強勢。隨著油價大幅下降,年中貿易盈余開始上升,2008年上半年上升速度放緩之后,10月時貿易盈余已經達到350億美元。上半年資金流入減速,主要反映在外資直接注入和其他投資注入減少,但這種狀況從年中開始已經好轉。因此外匯儲備增長放緩。2008年底外匯儲備很有可能增長到超過2萬億美元,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巨大的外匯儲備和中國保守的披露都困擾著美國的金融資產,政府對資本的控制可減輕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
雖然中國政府制訂出財政刺激計劃,但我們預期2009年實際GDP增長還是將從2008年的約9.4%降至7.5%。經濟增長有明顯的下行風險。如果商業支出和進口額好轉程度超出預期的話,上行風險也可能存在。
(翻譯:陳雅瓊)
    新浪聲明: 此篇為精編網絡版,欲知更多內容,請參見中國企業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