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輪大轉移完成之后,美國的經濟動力還剩下什么?
金融、高科技以及軍事工業變成美國經濟的立命之本。除此之外,幾乎所有一般性商品生產均讓位于歐洲和亞洲。今天,我們在國際市場上,很難再找到標有“MADE IN USA”的一般性商品了。其實,除了金融技術和難以馬上轉化為生產力或民眾消費品的高科技以外,美國實體經濟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失去了競爭力,取而代之的是不斷膨脹的貿易赤字。到2007年9月底,美國累計的貿易赤字總額已達6.44萬億美元。
這就是美國經濟的現狀: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美國GDP共計增加了4萬多億美元,其中制造業占比不到10%;制造業在GDP中占比,從1990年的24%下降到目前的18%。而說到制造業投資的增長率就更是少得可憐,2006年僅為2.7%,投資額僅相當于GDP的2.1%。就算是最讓美國驕傲的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硬件生產,目前,每年的投入在GDP中的占比尚不足1%。與之相對,服務業在美國GDP中的占比高達80%
因此,美國的債務經濟模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空殼經濟,一個只能靠債務不斷膨脹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大氣泡,一個所有經濟學理論都難以適用和解釋的“經濟怪物”。按美國著名學者安德森·維金的推算,美國每獲得1美元的GDP,必須借助5美元以上的新債務。
“負翁”民眾——
貧富差距加大,消費信貸迅速膨脹
美國富有嗎?它當然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富有,但落實到美國的民眾身上,我們將會看到另外的結論。
先來看一組數據:從1971年到2007年,美國企業平均工資從每小時17.6美元降到了10美元;同期,美國企業高管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從40:1擴大到了357:1;同期,美國民眾的消費信貸從1200億美元擴張至2.5萬億美元;2007年美國的房地產住房抵押貸款市場規模達11.5萬億美元,相當于GDP的83%。
這樣一組數據說明了什么?
第一,它說明美國民眾的收入水平在絕對下降,而下降的幅度絕非17.6美元到10美元。因為,每小時平均10美元的工資總額中,少數高級管理人員拿走的部分越來越多,一般員工拿到的越來越少——收入兩極分化。
第二,正如我們經常在美國媒體上看到的那樣:如今在美國找到一份年薪5萬美元的工作可能性已經很小,美國的中產階級人數正在大幅萎縮;另外,美國的失業率在不斷攀升,而政府能夠提供的就業職位,也大都是臨時性的低薪工作。
那么,美國人靠什么維系原有的生活水平?答案很簡單:借貸!
這正是消費信貸近十年來在美國迅速膨脹的主要原因。美國普通民眾的負債(住房負債加消費負債)共計14萬億美元,相當于GDP的101%,平均每人7萬元美元,而負擔最重的則是低收入人群。
其實,到了1990年以后,美國原本享有高收入的工程師以及高級技術工人,如今已經大量淪為商業的服務員、金融機構的推銷員、各種營業部的柜臺員,甚至改行成了人體保健員和各色志愿人員,這也是服務業占據GDP80%的美國經濟還能為社會提供的最多的就業崗位。
再換一個角度,拉動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凈出口。那么,空心化的美國經濟還能靠什么拉動?
巨額貿易赤字,顯然會使凈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為負值;再看投資,正如上文所述,美國制造業投資增長率2006年僅為2.7%,投資額僅相當于GDP的2.1%,所以更多的是靠金融投資,這使得美國每天都需要40億美元資本流入,而債務循環機制確實保證了這等規模的資本流入,但這僅僅平衡貿易逆差,而真正拉動美國的經濟增長的是消費。2007年,消費對美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2%。
問題來了。美國民眾的絕對收入在不斷降低,而美國又要靠消費的不斷增加來拉動經濟增長,這顯然矛盾。怎么辦?美國政府的辦法是:進一步放松金融管制。讓原本沒有資格借錢的人借錢消費,讓原本沒有資格買房的人購買住房,這正是次級按揭貸款及其一系列衍生品出現的歷史背景。
了解了這個背景,也就不奇怪,格林斯潘為什么會在2005年4月8日美聯儲第四屆年度社區事務研究會議上,對美國次級按揭貸款從1990年初的1%增長到2005年的10%大加贊賞。在他看來,這是美國金融技術進步的一大成果,創造的消費信貸大幅擴張的經濟奇跡。但是,這個奇跡在美聯儲開始加息、房地產價格開始不斷下跌中變成了海市蜃樓,更可怕的是,“次貸危機”變成了引爆美元危機的雷管。
2008年10月23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美國將有1200萬人將因為房價下跌而破產,占全部供房者的1/6。
危機是常態——
美國危機帶給全球災難
第二次美元危機在全球爆發后,經濟學界有人痛罵格林斯潘濫發美元。但殊不知,格林斯潘時代的美國——一個只能依靠國家信用、企業信用和消費信用不斷擴張而拉動經濟增長的美國,所能帶給世界的,必然是泡沫經濟的周而復始。因為對靠金融市場主導權、靠美元對國際貿易主導權賺大錢、賺快錢并拉動經濟增長的美國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制造泡沫。
于是,對于其他國家而言,只要市場充分開放、充分與國際(美國)接軌(使用同樣的市場規則),那該國的市場就一定會被美元淹沒,最后該國的外匯儲備——被所有國家奉為財富、多年辛苦積累下的美元,不僅在價格的暴漲暴跌中被熬干,甚至還會欠下一屁股債以致國家破產。
2004年,無奈的格林斯潘一改以往晦澀的風格而明確表示,在目前情況下,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降低利率,為維持美國的債務經濟,美國只能借助于新的泡沫。
格老說的這個“新的泡沫”,無疑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在過度信用支撐下的房地產泡沫——本質就是金融泡沫——次級按揭抵押貸款及其各種衍生債券的泡沫。但現在它已經破滅了,同時很可能把美國這個“經濟怪物”的好日子帶到盡頭。
其實,在美國又何止是房地產泡沫。財政赤字的多年積累構成了“財政泡沫”,貿易赤字的多年積累構成了“貿易泡沫”,而由它們匯合一起累加成美國的“債務泡沫”;在這場危機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評級泡沫”,可以看到由于財務制度造成的上市公司利潤虛增的“股價泡沫”,以及由于國民過度消費造成的“抵押貸款泡沫”等等。一切泡沫最終交匯成了“美元泡沫”。
美國這樣一種特殊的經濟模式害人又害己,但總體上看:害己少、害人多。包括今天這場表面是美國、而實際是“全球第二次美元危機”的災難,到頭來誰最倒霉?現在還說不清,但事實已經表明,全世界都在為此買單,而且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的買單總額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事實還告訴我們,危機中美元相對于歐元的升值說明,歐洲經濟在危機中所受到的傷害可能比美國更大;事實將更進一步表明,許多發展中國家將被放到破產的邊緣。
當然,誰輸誰贏現在算總賬尚早,但可以肯定,正在經歷的這場危機所帶給世界的痛苦,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將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包括第一次美元危機以及1929年之后的全球經濟大蕭條。
小調查 |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