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債危機不可能成全球金融危機(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4日 09:26 理財周報
最嚴重是中國通脹滯脹同時發生 關于次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我認為很有限。美國的次債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放緩,會在金融和經濟層面影響中國,但中國的應對政策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消化負面影響。 目前已經放緩的美國經濟,對中國 商品的進口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更可怕的是,次債危機引發美國消費者意愿性不還款,進而導致美國消費需求下降,由此引發的進口減少將更嚴重。若這種情況出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就比較大。 中國的出口對GDP的貢獻超過1/3,美國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出口國,其進口減少自然會沖擊中國經濟發展。現在幾乎全球都流動性緊縮,但中國卻面臨流動性過剩、通脹嚴重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減少對中國進口可能導致的最嚴重后果是,中國通貨膨脹和經濟滯脹同時發生。 但即便如此,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勢頭也不會因此逆轉。我下此判斷最有力的依據是,今年中央金融會議采取的“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 從經濟學上講,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正常情況下應該保持一致,而非相反。很明顯,這說明中央已提前預見到美國經濟放緩的最嚴重后果,并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反通脹,采取穩健的財政政策為反滯脹留下空間。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動用財政政策,的確可以起到拉動經濟發展的效果。2007年中央財政收入超過5萬億元,底氣還是很足的。但中國過分依賴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轉型,調節收入結構、提高居民收入,讓經濟發展更多地依賴內需,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方向。 衍生品杠桿或放大實體經濟問題 縱觀并反思這次美國次債危機,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本世紀初,在高科技泡沫破裂之后,美聯儲為刺激經濟,在多次降息的同時放松金融管制:一方面,降低信用標準,鼓勵商業銀行向信用等級低的借款者放款;另一方面,允許金融機構以低成本的借貸投資于高風險資產,允許投資銀行為擴大利潤來源不斷設計結構復雜、高杠桿的衍生品提供給客戶,對沖基金大量涌現。 復雜的數學模型和產品結構使投資者與初始貸款人之間信息不對稱,難以準確估計違約情況;而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桿使實體經濟的問題被加倍放大成為可能。加上很多金融衍生品缺乏公開、透明的交易市場,投資者需要依賴各種評級機構,不同估價方法得出的結果差異很大。金融衍生品交易逐漸與實體經濟脫節,房價開始脫離居民的現實收入。 衍生品市場在提供流動性和分散風險的同時,也使得各類金融機構以流動性為鏈條,捆綁在一起;一旦鏈條某個環節出現問題,便會引起連鎖反應。 盡管金融市場的運行規律日趨復雜,金融危機發生的機理也在變化,但它與實體經濟的聯系依然是最本質的關系。因此,除金融機構本身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外,貨幣和監管當局也應加強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管理。 (理財周報記者 施維整理) 歡迎訂閱《理財周報》!訂閱電話:020-87385997(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郵發代號:45-138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