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預較少的案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5日 13:48 《財經時報》 | |||||||||
美國 美國可以被看作是勞動力市場運作良好的最大的典型例子。美國的傳統一貫就是強調自由市場的作用,保護資本的利益,對于工人權益的保護相對較弱,就連大多數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一些保護勞工利益的立法,美國都沒有。
雖然美國也有工會組織,但相對于歐洲而言,美國的工人運動一直是比較弱的。相對于日本和德國而言,美國的工人在企業內部的地位也是最低的。 日本企業有不成文的“一致性原則”(consensus building),企業的重大事項應該征得工人的同意;而德國則有“共同決策”(co-determination)的法律,工人必須參與企業的決策,工人委員會在招聘、解雇、勞動條件等問題上都要發揮作用。而美國的工人在企業里是沒有什么決策權的,就業保障比較差,工人的流動性也要大得多。 盡管從法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角度看,美國的工人受到的保護最少,但美國經濟發展的狀態比其他國家都要好,長期持續繁榮的經濟為美國工人提供了最好的利益保證。 美國工人的工資收入比較高,而失業率又長期比較低,這也是美國能吸引世界各地的移民的重要原因。在大多數時期,美國的高工資是與低失業聯系在一起的,而歐洲的高工資則是和高失業聯系在一起的。 美國的工資水平是市場的均衡工資水平,因此不存在失業;而歐洲的工資水平則是人為立法確定的,因此存在著嚴重的失業。 愛爾蘭 愛爾蘭是歐洲勞動力市場普遍過度保護的一個例外。愛爾蘭長期以來一直是歐洲比較落后的國家,勞工運動相對不發達。為了防止企業生產成本的過快增長,從1987年起,愛爾蘭還實行了由社會主要各方訂立社會合作伙伴關系協議的措施。 由政府與雇主協會、雇員工會(以各行業工會為成員的全國總工會)等社會主要參與力量達成多方協議,規定社會總體工資調整幅度、稅收政策、社會福利等大的原則方案。這一持續的社會合作伙伴關系,有效地減少了勞資糾紛、增強了社會凝聚力與整體競爭力,為經濟健康發展創造了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愛爾蘭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經濟不景氣,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失業率年均15%左右。但自從90年代以來,愛爾蘭經濟高速發展,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失業人數大幅減少,失業率不斷下降。尤其是在1998至2001年間,在勞動力市場需求增大、供應緊張的情況下,愛爾蘭政府還采取引進海外人員、鼓勵婦女就業等措施,緩解勞動力市場緊張狀況。2001年第二季度,愛爾蘭的失業率為3.7%,達到歷史最低水平,在歐盟各國中也屬較低水平。2001年以來,尤其是9·11事件后,全球經濟減速,特別是美國經濟不景氣對愛爾蘭經濟沖擊很大。企業裁員重組增多,失業率呈緩慢上升趨勢,但這個數字比歐洲大陸許多國家還是要低很多。 分析阿根廷的衰落的原因,不能只看到她未能完成產業結構調整的表面原因,還要分析她為什么不能完成結構調整的制度原因。同樣,分析愛爾蘭近年來的成功,也不能只看她是英語國家、原來工資水平較低這些直接原因。 愛爾蘭一直講英語,為什么原來就不發達?還是她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的措施,給整個經濟和勞動力市場帶來了活力和競爭力。同樣,歐洲乃至世界上工資低的國家還有很多,為什么國際投資者就沒有興趣?相反,美國的工資那么高,各國,包括日本和中國的資本,還要向美國流動? 香港地區 記得撒切爾夫人在擔任英國首相期間,曾經多次強調,英國經濟發展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干預太多,英國應該多向香港學習。像失業保障、勞工立法以及政府對經濟的調控等等,香港都是做得最少的。 有人告訴我,香港有一段時期甚至不統計宏觀經濟的數據,為的就是讓政府缺乏干預經濟的數字依據,從而無法干預經濟。從20世紀60年代直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香港的經濟增長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都是相當領先的。 (作者為明尼蘇達大學教授,長江商學院訪問教授,清華大學特聘教授,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032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