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想當全球獨立董事 不愿再做經濟被動參與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8日 10:01 《財經時報》 | |||||||||
相對龐大的多邊機制,八個國家更容易深入的交流意見,達成一致意見。八國集團控制了世界經濟的70%的權重,其影響力更大于自身的經濟能量 □ 姚望(莫斯科) 2006年,俄羅斯首次成為八國集團的主席國,這首先是在形式上的一大進步,那就是
對于八國集團來說,其實這也意味著一個機會,那就是進一步具有了全球董事會的地位。 1975年,法國總統召集了美英日德意元首,在法國小城埃維昂聚會,商討全球經濟形勢,次年加拿大被美國拉入團伙。資本主義世界的七大國的會商制度由此被固定下來。與會國的要求有兩大條,一是具有與主流西方國家類似的政治經濟體制,其次就是實力。長期以來,這七個國家一直都是“地球叢林”最強悍的七匹狼。 1997年,俄羅斯成為了這個集團中的一員,不過不是全權成員。“七老”看中的是俄羅斯的核武庫為積淀的政治話語權。后者孱弱的經濟則被他的七個同事所忽略,因而一直不能參加八國的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當他的七個同事高談闊論世界經濟大勢的時候,俄羅斯只能默默地坐在門外的走廊上等待。 2006年,俄羅斯的財長不但參加了會議,而且還主持了會議。這個表象,無疑是對俄國身份的再確認。 第一次會議的主題是世界能源安全問題,這進一步讓人相信,一月初俄烏的“斗氣”,是俄羅斯向七強放的信號:我不希望在經濟上被你們看不起,我要成為這個俱樂部的全權成員;我希望我的主席國職責實至名歸;在經濟領域,我不再是被動的參與者,我也有發揮強大作用的杠桿。 八國集團與全球其他多邊機制相比,具有不同的運作模式。 聯合國是冷戰后國際多邊機制的核心。自建立以來,長期就是為了實現兩大平衡,其一是實現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集團,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集團之間的平衡,隨著冷戰的結束,聯合國向另一個平衡傾斜,即大小國之間的平衡。 在聯合國大會中聚集著大量的中小國家,這就使得它雖然得尊重大國的主導地位,但同時也要傾聽許多中小國家的聲音。同時,經濟實力并不是決定在聯合國中地位的充分因素,如日本雖然交的會費較多,但是他想獲得更多的政治話語權,則不為許多中小國家所接受。 同樣,在經濟聯合國——世貿組織的規則中,雖然體現了主流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也十分強調中小國家利益的保護。這一點在多哈回合的扯皮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八國集團則不一樣,由于這個俱樂部的門票是實力,就如公司的董事會,由股東組成,以實力(股份)說話。日本就是因為自身的經濟實力,堂而皇之地成為這一集團的成員,以亞洲之身,號稱西方國家。如果沒有這個實力(股份),不給說話的機會,挾龐大的核武庫俄羅斯,在經濟問題上卻若干年沒有話語權。 與股東大會不同的是,董事會把決策權集中在幾個主要的大股東手里,便于深入的討論與管理公司的發展。而八個國家,相對更龐大的多邊機制,更容易深入的交流意見,更容易達成一致意見。八國集團目前控制了世界經濟的70%的權重,達到絕對控股的地位。因而這八個國家的影響力更大于自身的經濟能量。 俄羅斯通過天然氣事件,告訴大家的是,雖然俄的經濟總量不是很大,但是其影響力還是挺大的,就像壟斷某行業上游資源的法人,在該行業的任何一家公司中謀個獨立董事都不是難事。 在蘇聯解體前的年代,七國集團只能說是影響了這個世界的半壁河山。而俄羅斯的加入,進而在經濟運作理念上與七國越走越近,在形式上結束了這個集團的半壁局面。 最近,美國就已經在俄羅斯加入世貿有所松口。俄國入世后,八國集團通過協商,以及輻射影響力基本上可以承擔起全球董事會的責任。 鏈接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歷了二戰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為共同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協調各國政策,在法國的倡議下,法、美、德、日、英、意六國領導人于1975年11月在法國埃維昂舉行了第一次首腦會議。 1991年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2年和1993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都應邀同與會的七國首腦在會后舉行會晤。1994年第20次會議時,葉利欽正式參加政治問題討論,形成了“7+1”機制。 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七國首腦會議時,克林頓總統作為東道主邀請葉利欽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并首次與七國集團首腦以“八國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后公報”,但不參加有關全球具體經濟問題的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