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報稱亞洲應警覺無就業經濟增長 中國尤其突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7日 09:11 新華網 | |||||||||
2005年12月3日,在鄭州舉行的“2006年河南大學生就業雙向選擇洽談會”現場,擠滿了等待入場的高校畢業生。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據新華社《參考消息》報道:無就業的經濟復蘇,這一概念在美國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曾廣為辯論。但是現在,這個問題似乎具有了全球化的意義。 國際勞工組織的最新統計數字表明:去年全球經濟以4.3%的速度穩固增長。可是,世界失業率仍保持在6.3%。
技術進步正在減少制造過程所需要的人數 數十年來一直關注這些數字的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認為,這是一種令人擔心的趨勢,即經濟增長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大大低于從前。問題之一在于:技術進步正在減少大多數制造過程所需要的人數。 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指出,10年來全球在職的就業適齡人口比例下降了1.4個百分點。如果不把全球有數十億勞動人口的因素考慮在內,也不去考慮這期間經濟年均增長率為3.8%的話,這個數字聽起來似乎并不算大。 要對涉及到如此之多的不同文化與環境背景的如此之多的統計數字作出解釋,的確很困難。就業人數之所以下降,也許部分原因在于年輕人在校學習的時間延長了,或是因為上大學的年輕人增加了。 但是,在統計學家看來,統計結果就是:創造就業機會的速度未能與進入勞動力隊伍的人口增長速度保持一致。在失業問題始終引人注目的地區(比如歐洲),情況確實如此。 令人困惑的是,在失業問題并非多大新聞的地區,情況也一樣,比如經濟迅速增長的亞洲國家或地區。其中很多地方的人口出生率如此之高,以致就業增長無法跟上人口增長。印度的人口年增長率約為1.6%,馬來西亞大約為2%。 新增就業崗位減少的趨勢在中國也有表現 國際勞工組織從事就業趨勢分析的杰夫·約翰遜說:“我們在亞洲許多國家看到的情形是:經濟增長過去一直與就業增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現在再也不是了。” 新增就業崗位減少的趨勢在中國尤為突出。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20世紀80年代,中國每增加1%的就業崗位需要經濟增長3%。到了90年代,達到同樣效果(即就業崗位每增加1%),經濟則需增長7.8%。 亞洲各國這方面的統計數字有所不同。 但是,基本問題似乎是:如果亞洲這個世界上處于升勢的制造業源泉及最具活力的經濟體都無法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那么誰能? 亞洲開發銀行調研部資深經濟學家吉澤斯·費利佩說:“我們一直在說亞洲是一個取得了圓滿成功的地區。我們現在說的是,在圓滿成功的背后還有另一個現實。有一批勞動者,他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是,還有一批人實際上沒有受益。” 亞洲新增勞動力人數相當于法國人口的4倍 費利佩去年與拉納·哈桑聯合撰寫了一份關于亞洲勞動力市場的報告。費利佩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菲律賓2004年的經濟增長率為6.1%,被譽為至少15年來的最高增長率。但是,同年菲律賓的失業人口卻增加了31.3萬人。 在亞洲勞動力市場迅速擴大的同時,新增就業機會卻在減少。亞洲開發銀行估計,今后10年亞洲的勞動力將增加2.45億人,達到19億。新增加的勞動力人數相當于法國人口的4倍。 費利佩和哈桑在報告中指出,除非決策者能像對待經濟增長問題一樣認真對待創造就業機會問題,否則“可以想象,從現在起再過25年,盡管經濟將持續增長,世界窮人大多仍將在這個地區”。 關于這個道理,國際勞工組織的約翰遜則更進一步。他指出:今天的世界失業人數大約為1.9億,即使只增加百分之幾,那也可能是非常危險的。 轉自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