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共同體與大歐盟之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8日 14:57 《財經時報》 | |||||||||
姚望 2006年的新年里,烏克蘭人不開心,整個歐洲也有點緊張。 事情肇因于俄烏之間的天然氣之爭。從民族血緣的角度看,這似乎是兄弟鬩于墻。但是,對于事件中的強勢一方的俄羅斯,卻頗有一種可言之苦,難言之恨
非親兄弟 就明算賬 以往給烏克蘭“平價”氣,是看在兄弟民族和獨聯體兄弟國家的份上。在戰略角度上,又把烏克蘭看做是俄羅斯版圖的自然延伸。 但是,這位兄弟并不是很領老大哥的情。2005年12月,烏克蘭、格魯吉亞、摩爾達維亞等國家組建的“民主的選擇”集團,大有奪嫡不成便裂土分疆之勢。 這些國家已經儼然感覺不再是俄國的兄弟,倒是自以為應該是歐盟大家族的成員。既然如此,俄羅斯以歐盟國家的價位向它們供氣,似乎在情理之中。 數九寒天驟遇如此強勢姿態,急需天然氣的烏克蘭難免惶惶然。而那些以往悠然以市場方式與俄交易的歐盟國家,也開始坐不住了。 此次事件,使這些國家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能源安全,它們突然發現,除了關系生死存亡的核武威懾外,尚有關系民生的能源危機也是近在咫尺的威脅,而似曾相似的記憶也浮現眼前。 煤鋼之戰與煤鋼聯營 正如獨聯體內的俄烏爭霸,從19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中葉的西歐,是德法爭雄的歷史。只不過當時決定國力的資源是煤與鋼。于是你奪我的阿爾薩斯鐵礦,我割你的薩爾煤礦,德法的斗爭幾乎就是一部“煤鋼”爭奪史。 二戰結束后,如何締造歐洲中心的永久和平,成為擺在當時歐洲領導人面前的一大難題。 1950年5月9日,也就是歐戰結束五周年之際,法國外長舒曼向政府提交了對歐洲影響深遠的“舒曼計劃”:“煤鋼生產的聯營將保證歐洲共同基礎的建立和發展,還可以改變這一地區長期生產武器使它自己成為犧牲品的命運”,“這樣的聯合生產意味著法德間發生戰爭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質上也不可能”。 這一計劃的結果,是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的誕生。歐洲煤鋼共同體設有超國家的權力機構——高級管理局。該機構集中了成員國在煤鋼領域的管理權,包括制定最低價格和投資政策,規定生產限額以及征稅權等。 這樣,在國家讓度了部分經濟權力之后,歐洲的煤鋼生產與經營走上了互利共贏的局面。同時,由于鋼與煤是制造武器的基本原料與燃料,這也在源頭上增加了軍備透明度,限制了軍備競賽。 更深遠的意義在于,54年前誕生的歐洲煤鋼共同體,分別在40和14年前發展成為了后來的歐共體和如今的歐盟。 歐俄同“氣”連枝 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由“煤鋼時代”進入了“油氣時代”。 油氣資源成為了俄對外的戰略武器,同時也是維系獨聯體的重要紐帶。 這次的天然氣之戰,是俄對烏克蘭背判行徑的一次懲戒,只是油氣大棒的一次牛刀小試,卻引起了整個歐洲的震蕩。這力促歐盟反思自身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關系。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一直以向歐洲靠攏作為對外戰略主軸。但此路一直不是很順。 自19世紀初擊敗拿破侖、然后撲滅歐洲1848年革命后,俄國在歐洲有過主人公的輝煌。但1855年的克里木之戰后,俄國一直被冷落在歐洲主流社會視野的角落。 歐洲煤鋼聯營的經驗和本次天然氣之戰的教訓,似乎為歐洲和俄羅斯指出了一條道路,那就是以油氣及管道為紐帶,仿照歐洲煤鋼聯營的模式,歐盟各國聯合打造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油氣共同體,使俄國在歐洲事務上有更大的話語權,最終建立一個從大西洋到西伯利亞的大歐盟。 就在1月4日,也就是在歐盟召開會議討論調和天然氣爭端時,俄蘭簽署了協議,在這個協議中也出現了值得注意的現象:俄烏國的四家公司和奧地利的一家財團建立聯合公司——這也是某種形式的聯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