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耶魯兩位投資天才的金錢角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1日 02:28 第一財經日報 | |||||||||
投資界傳奇人物耶魯的大衛·斯文森與哈佛的杰克·米亞創造了兩個令人側目的投資紀錄,哈佛捐贈基金十年來年平均收益為15.9%,排名第二,次于耶魯的17.4% 斯文森和米亞所取得的成就,已經使他們的影響力超越名校本身和學術界的范圍。甚至可以說,他們改變了整個捐助基金的投資方式
斯文森通過挑選聰明優秀的基金管理人,將耶魯的捐贈基金分派給100多個不同的經理人 特約記者 袁瑾 綜合報道 在美國常青藤盟校之中,耶魯大學與哈佛大學之間的較勁,由來已久,頗具戲劇性。這種棋逢對手的公平競爭體現在各個方面,無論是一年一度的全美高校排行榜,還是年度校際的橄欖球比賽,以及歷史悠久的耶魯、哈佛劃船比賽,都備受關注。如今,兩艘分別由耶魯的大衛·斯文森(David F.Swensen)與哈佛的杰克·米亞(Jack.Meyer)打造的校捐贈基金航母也駛入到聚光燈下,在資本市場上你追我趕,開拓疆土。 在美國,打造一流大學離不開強大的財力支持。美國高等教育界的開支巨大,若細看2004年度哈佛財報中第26頁,哈佛年度總收入約26億美元,超過一半的經費來自捐款、捐贈基金(endowment funds)的投資收入與各項營業收入。 一流的私立大學培養了大批成功的杰出校友。這些校友又對學校慷慨解囊,幫助學校累積了富可敵國的財富。這就是捐贈基金。哈佛、耶魯都有超過百億美元的基金,而且每年都有豐厚的盈利。至2005年哈佛的捐贈基金累計已達226億美元,排名全美捐贈基金總數第一。十年來年平均收益為15.9%,排名第二,次于耶魯的17.4%。 是投資界的傳奇人物耶魯的大衛·斯文森與哈佛的杰克·米亞創造了這兩個令人側目的投資紀錄。斯文森和米亞所取得的成就,已經使他們的影響力超越名校本身和學術界的范圍。甚至可以說,他們改變了整個捐助基金的投資方式。David Kabiller,AQR Capital Management的一位創始人評價道:“斯文森和米亞是非常有天賦的投資家,他們開拓了一個投資領域,其他的投資者在努力復制他們的成功。” 上個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牛市,當大多數捐贈基金還大量投資國內的股票、債券和現金時,斯文森和米亞是投資不與股市同步的其他資產項目的開拓者。這種投資戰略并不直接帶來巨大的利潤,而是通過降低市場的波動性實現盈利。這種戰略在金融危機甚至整個金融市場崩盤后顯現了它的戰略意義。從2000年至2003年,當標準普爾500下跌了33個百分點后,耶魯的捐贈基金同期增長20%,哈佛的捐贈基金同期增長9%。 斯文森將投資組合理論付諸實踐 現年51歲的斯文森掌管耶魯捐贈基金長達20年之久。他掌管的這部分捐贈基金保持了年均凈收益率16.1%的驕人業績。 斯文森處事低調,僅愿意與耶魯高層和投資專家分享自己的成就,然而投資界人士對斯文森的評價非常高。斯文森被譽為是”一個投資領袖”,“第一個認識到非流動性投資組合能帶來回報的人”。甚至連他在哈佛的對手兼好友杰克·米亞也這么稱贊他:“大衛是最棒的投資家。他具有獨特的挑選投資人才的眼光,他也不害怕背離常規。” 一直躲在媒體目光背后的斯文森終于走到了聚光燈下。幾個月來,斯文森輪番在各大媒體上宣傳他的新書:《個人投資非傳統成功法則》。斯文森還被《耶魯校友》雜志譽為“耶魯價值80億美元的人”,因為20年來他給耶魯捐贈基金創造的16.1%的利潤率(相對于其他大學平均11.6%的基金回報率)。斯文森曾在曼哈頓的一次校友聚會中被“質問”:“你怎么那么有能耐?”斯文森回答:“基因突變(Ageneticdefect)。”離異并且有三個孩子的斯文森出身于書香門第。從威斯康星州大學(Wisconsin University)畢業,獲經濟學學士學位之后,斯文森來到耶魯,師從詹姆士·托賓。斯文森開始接觸學習到托賓的投資組合原理。 1980年,27歲的斯文森,懷揣耶魯大學博士學位,來到了華爾街,并很快贏得了聲譽。就在斯文森在華爾街的事業欣欣向榮之時,耶魯捐贈基金的投資回報率卻陷入了低谷。1970年至1982年,耶魯捐贈基金的年均凈收益率僅為6.5%。1985年,在托賓和當時耶魯大學教務主任WilliamBrainard的大力舉薦下,斯文森被任命為耶魯捐贈基金的投資主管。 因為缺乏資產管理經驗,起初斯文森也不知該如何管理耶魯這筆巨大的捐贈基金。他雇用了耶魯老同學Dean Takahash為自己的戰略伙伴。兩人花了數年的時間評估各種投資組合,考慮不同的投資戰略。在與耶魯投資高層多次開會溝通之后,斯文森終于決定將投資組合理論付諸實踐。他將原本投在國內股票債券上的大約3/4的耶魯捐贈基金分散到一系列其他投資項目中,包括購買公司控股股權、基金和地產、木材、石油、汽油等硬資產。斯文森不強調對債券和現金的投資。他認為債券和現金只能帶來低于市場平均值的回報。盡管斯文森的一些投資項目本身具有很大的風險,但這些投資組合卻恰恰驗證了投資組合理論所預料的:投資組合降低了波動性,從而提高收益率。 然而,斯文森的成功并不僅僅歸功于科學的投資戰略,斯文森某些天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斯文森很有挑選基金人才的眼光。2003年哈佛經濟學家JoshLerner的研究表明:耶魯捐贈基金在過去五年中一大半的優異表現都得歸功于所挑選的基金人才。 斯文森是如何做的呢?他通過挑選聰明優秀的基金管理人,將耶魯的捐贈基金分派給100多個不同的經理人,包括幾十只對沖基金。斯文森本人坦陳,他對任何有才能的人都感興趣。他喜歡有激情的人,對自己從事的行業狂熱的人。例如,斯文森偏愛那些把自己的錢大量投入到自己管理的基金中的經理人。他在評估基金經理人上也是出了名的固執。多年前,他對一名叫GlennGreenberg的基金管理人產生興趣。當時,Glenn Greenberg管理著5家公司大約40億美元的基金。斯文森于是和他的工作小組致電各家公司的高層詢問“誰是貴公司基金最佳的投資者”。不約而同,每個CEO 都提及GlennGreenberg。這時,斯文森才真正決定開始聯絡Glenn Greenberg。 耶魯大學的名聲給斯文森挑選一流的人才提供了便利。耶魯經濟學教授Robert Shiller 思考過耶魯捐贈基金成功是否有“耶魯效應”的作用:耶魯大學有大批忠誠的校友,斯文森在華爾街不會缺乏愿意出力的耶魯優秀畢業生。同時,斯文森在金融界的影響力也有助于他在談判桌上獲得其他投資者無法取得的優越條款。 斯文森還具備躲避風險的天賦。斯文森偶爾會要求把耶魯捐贈基金放入不同的賬戶,以減少其受到熱錢的沖擊概率。斯文森也經常要求限定某些資產的數額,尤其是私人股本。據透露,斯文森有時會拒絕投錢給一些看似完美的基金經理人,盡管他資歷頗深,能帶來一流的投資回報,但幾年時間后卻能證明斯文森的決定是正確的。 斯文森還強調基金管理的透明度。斯文森曾經接洽過EddieLamper,一位非常成功的投資者和耶魯畢業生。然而由于EddieLamper拒絕透露其投資組合中的一些問題,兩人不歡而散。 米亞采用內部對沖基金打理捐贈基金 斯文森用一個精簡的團隊創造了奇跡,捐贈基金的運作也和校園生活很接近。然而,米亞采用的卻是與斯文森不同的投資方式。他采用內部的(in-house)對沖基金來打理哈佛的捐贈基金。 管理哈佛捐贈基金的哈佛經營公司坐落于波士頓離開哈佛社區的一幢大樓,室內有數排監視器,調到CNBC的小電視機,120名短線交易專家在室內每年完成大約25萬筆交易。他們監視市場行情,在國際股票和債券市場上套利。這種華爾街式的管理方式,很難被外人理解,也不容易被模仿。 與斯文森一樣,米亞通常也被描述為低調、溫和卻具有強烈的競爭力。瘦而結實的米亞也有類似斯文森的謙遜特質。他通常不系領帶,乘地鐵上班。1998年牛市中,米亞擔心無法留住自己辛苦招募并培養起來的基金人才,向監管哈佛捐贈基金的哈佛經營公司(H arvard Corp.)建議允許哈佛管理公司(HMC)經營其他院校的捐贈基金,使米亞及其員工可以獲得額外的收入。經營公司委員會擔心其中可能存在矛盾,斷然拒絕了HMC的提議。這引起了人才的大量外流。在過去7年中,離開哈佛的基金經理人開創了至少5只對沖基金。而米亞本人也正準備離職后發行一只名為 Convexity Capital的對沖基金,同時帶走4名HMC執行人員。 離開HMC的基金經理人并非兩手空空。一旦他們建立了自己的基金,他們通常會得到很大一部分哈佛基金。Highfiedls基金至少得到了5億美元。另一方面,與前基金經理人的親密關系也使哈佛從中獲益匪淺。哈佛至少擁有4只這類對沖基金的股權。有關文件還表明,哈佛會分享這些基金公司管理其他機構基金的一部分收入。有時,HMC從這些交易中的所得可以在交納了自己的基金管理費后還有盈余。 哈佛捐贈基金開始越來越依賴外部專業人才,尤其是基金經理人。1997年底,只有15%哈佛捐贈基金分派給外部的基金經理人,目前這個數字已經竄升到50%,而等米亞離職時,這個比例預期將達到80%。換句話說,目前耶魯和哈佛捐贈基金的投資方式非常相似。 然而,哈佛卻還沒有培養起挑選基金人的眼光。與此同時,尋找米亞的接班人也進展緩慢。在過去兩年中,熟悉情況的人稱,米亞不得不應付來自哈佛校長拉里·薩莫斯(Larry Summers)強有力的批評。薩莫斯偏愛運用景況分析(根據市場方向調整股票和債券的比重),而這一點卻正是米亞所回避的。 米亞高額薪金的問題也遭到了非議。2004年米亞的收入達到700萬美元。盡管以華爾街的標準,700萬美元的年薪合情合理,然而作為非營利性的大學機構卻對發放給米亞及其基金經理人的巨額薪金持有異議。盡管薩莫斯知道外聘基金經理人也許要花費更高的代價,但是對于哈佛,一個非營利性機構來說,形象更重要。 展望未來,哈佛和耶魯都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他們所引導的對沖基金潮流似乎已經到達了頂峰。耶魯金融教授WilliamGoetzmann領導的一只對沖基金研究小組研究表明:“隨著越來越多的對沖基金都開始運用相同的投資組合戰略,那么市場反常現象(anomalies)就會相應減少,導致基金經理人越來越難以獲得他們所期待的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