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銀行總裁樸昇:2040年亞洲經濟將唱主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2日 11:3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樸昇 亞洲停滯之謎 為何在前代社會中國在科學和技術上遙遙領先于其他文明?為何在現代中國不再領先?
著名的李約瑟之謎,切實的反映了中國乃至亞洲經濟給世界帶來的疑惑。古代亞洲曾是四大文明中三大文明的發祥地,曾經最大的經濟個體,曾有燦爛的古代文明,曾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廣泛萌芽。但為何直到半個世紀前,亞洲大部分地區還陷于貧困的泥潭中,發展趨于停滯?而相反,歷史發展進程上曾長期處于落后的歐美國家,如今卻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諷刺性的歷史逆轉呢?為何亞洲的工業化進程會大大落后? 我認為,原因在于亞洲國家與西方國家相比沒有很好地適應新文明所帶來的變化和挑戰。面對經濟、社會環境的諸多變化,亞洲國家長期以來都沒有找到適當的應對之道。 在人口方面,亞洲過于密集,由此產生的小農經濟勢必為農業剩余的積累以及市場的擴大造成困難。在這種背景下,工業化難以取得成功。 在宗教方面,曾在亞洲大部分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佛教和儒教也是加大工業化難度的因素之一。眾所周知,佛教和儒教所倡導的是讓人們安于現狀或逃避現實的靜態思想,輕現實而重精神,反對合理選擇而宣揚中庸思想;儒教對于士農工商的劃分以及印度的身份等級制度等,這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和傳統表現出自我鞏固的特點,成為適應環境變化的阻力,就如同新城的建設遠比舊城改造要快速和容易。 開放帶來奇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曾經處于停滯狀態的亞洲經濟,出現了強勁的增長。 這是因為世界經濟日趨開放,可以通過進口來彌補以往制約經濟發展的資本和技術的不足。亞洲豐富的勞動力通過與發達國家資本和技術相結合,從阻礙發展的桎梏變為推動工業化的動力。 阿瑟·劉易斯(Arthur Lewis)教授主張通過把過剩人口轉化為生產力來實現工業化,他在1954年發表的論文中寫道,人口過剩的經濟體只要通過引進外資等手段,把國內的廉價勞動力與資本相結合,就能夠打造低薪—高利潤的經濟環境,從而實現快速增長。 亞洲地區的勞動力資源近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良好教育和宗教影響使他們表現出了較高的素質和嚴格的守紀性。隨著21世紀知識時代的到來,亞洲國家之所以能表現出良好的適應能力,其原因也在于此。 而且,亞洲地區的工業化與歐美相比晚了約一個世紀,因此通過模仿借鑒現成的經驗也大大節約了經濟發展的時間。歐美國家100-150年完成的工業化,在亞洲國家只需要不到50年的時間。格申克龍(Alexander Gerschenkron)教授所提出的“后發優勢理論”能夠很好地說明這一點:與發達國家相比,越是落后、工業化起步越晚的國家,一旦開始工業化,其發展速度將更快。 所以說,今天的亞洲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最符合劉易斯教授和格申克龍教授理論的典型案例。 走出亞洲 在一個開放的經濟中,廉價勞動力是亞洲最重要的資源,也可以說是它的比較優勢所在。利用廉價的勞動力是亞洲經濟迅速增長的特點之一。 另一方面,這些經濟體是通過進口,引進國內所缺少的資金和技術,并通過吸取發達國家在技術和制度方面的經驗從而縮短了發展所需要的時間。而且,重要的一點是,亞洲主要國家將引進的資本及技術與國內勞動力相結合,所生產出的產品以出口為主,而不是內銷。 最后,在經濟開發方面,政府制定戰略發展計劃、實施扶持政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不是放任自流。 亞洲經濟正是在這樣的發展戰略下能夠后來居上,相繼出現了日本、韓國等四小龍,以及中國、印度等亮點。 如被稱為“東方睡獅”的中國在1970年代末開始引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理,正式進入了工業化階段。從以廉價勞動力作為推動力、引進所需資本和技術、政府主導性的、采取出口導向性的戰略來看,中國與韓國等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模式基本相同。現在,中國已經穩居“世界工廠”地位,經濟總量居世界第7位。而且,中國還是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外匯儲備國,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也在日益擴大。 下一站:主角 雖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在此后的10多年內經濟停留在年均1%的低增長水平。韓國等的經濟增長相對放慢,中國政府也在控制經濟過熱現象。另外,中國或印度的工業化盡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因為未來仍受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可以把他們看作是“經濟發展的大實驗”。畢竟,中國和印度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3,在近代歷史上還沒有如此規模的國家成功實現工業化的先例。 但是盡管存在眾多不確定的因素,我仍然認為,到本世紀中期,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實力將會和美國相媲美的可能性非常大。第一,因為,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劉易斯教授和格申克龍教授所提出的發展模式仍將適用于中國和印度。中國和印度還存在大量沒有投入到經濟發展中的閑置勞動力。 第二,與過去不同,這次亞洲對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表現出很強的適應能力。隨著IT革命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秩序被重新構建。做不到世界一流就很難在競爭中生存,信息技術(IT)、生物技術(BT)、納米技術(NT)等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對傳統產業形成威脅。但與近代的工業化時期不同,在某些新技術領域,亞洲國家并沒有落后于發達國家。日本和韓國已在IT產業的前沿與國際知名廠商展開競爭。日本已在NT、BT、航空航天等領域擁有最先進的技術,并在努力追趕美國。韓國也在全力以赴進行新技術的研發,例如最近漢城大學黃禹錫教授關于干細胞技術的研究成果就震驚了世界。 憑借豐富、優秀的人力資源,中國和印度在IT等新技術領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硬件生產國,載人宇宙飛船發射成功也證明中國具有非常大的科技潛力。2003年,亞洲人口(不包括俄羅斯和中東地區)占世界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而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僅有23%。相反,占世界人口數13% 的北美和歐洲,創造了世界2/3的GDP。 但正如前說,隨著亞洲地區的持續發展,世界經濟的格局也在發生巨大變化。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亞洲國家的平均增長率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從而帶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 我預計今后這一趨勢仍將持續。據韓國銀行目前的研究,亞洲經濟在2010年代后期將達到歐洲15個國家的經濟規模;2020年代初期將達到北美洲的經濟規模。展望2040年左右的世界經濟格局,預計亞洲將占有世界GDP的42%。在人均GDP方面,2040年亞洲的人均GDP將達到北美和歐洲的1/4,遠高于2003年的1/10左右。 從國家角度看,預計中國經濟會在2020年左右超過日本,2040年左右趕上美國,占全球GDP的1/5左右。印度2050年左右占全球GDP的比重將達12%,韓國約從1.7%升至2%,日本因增長速度相對較緩,所占比重會從現在的12%下降至一半左右。我個人認為,中國在2040年時的人均GDP將達到15,000美元(2003年美元價值為準),占美國的1/4,韓國的1/3。 這樣強勢的亞洲經濟崛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我想,首先,通過資本勞動率的下降可提高資本收益率,并創造巨大的消費市場。作為“全球制造工廠”的中國和“世界服務基地”的印度可向世界市場提供價格低廉的商品和服務,新的低物價時代即將來臨。從全球角度看,經濟會變得更有活力,投資會進一步增長。 其次,全世界人民的平均福利將得到提高。中國和印度經濟的高速增長將使得占全世界人口1/3的本國國民的收入得到提高,生活水平也會隨之上升。而隨著價格低廉的商品和服務進入全球市場,可以提高世界范圍內的可支配收入。 還有我想強調一點,雖然亞洲經濟對世界經濟已有并將有極重要的影響,但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中國等亞洲國家,需要與其他地區和國家建立和深化互補性的合作關系,這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收入分配結構可能惡化 當然,在看到亞洲經濟樂觀未來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一些消極影響,即收入分配結構惡化的可能性。受中國和印度廉價勞動力的影響,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專業、熟練工人與從事簡單勞動、非熟練工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可能加大。2000年,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基尼(Gini)系數為29.1%,在過去的10多年間上升了約2個百分點,這表明收入分配結構正在惡化,而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廉價勞動力則被認為是造成這種結果的因素之一。 但我想,如果是在整體收入水平增加的前提下,由于高收入層的增長較快而加劇了收入不均衡,就不必為這種暫時的失衡擔心,因為這是大規模經濟體在融入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過渡現象,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消失。 (本文為韓國銀行總裁樸昇先生于10月14日在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的演講,本報實習記者徐丹整理,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