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際財經 > 正文
 

日本靠新經濟復蘇 高枕無憂尚早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9日 18:35 國際先驅導報

  此番日本大選,小泉大打以郵政改革為代表的經濟改革牌。那么,經濟改革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作者】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 劉軍紅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9月26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做政策宣示時,用一個雙重否
定表達了他的經濟改革決心:“不改革就沒有發展。”小泉此語源自此次大選前后日本經濟的諸多利好:日本內閣上調4~6月的經濟增長率;央行宣稱經濟已經走出“漫步舞池”;日經股指接連攀升,呈現4年來最高行情。

  美國模式已見成效

  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呈現“新經濟”盛況,日本經濟則演繹了“十年衰退”的悲情。這種反差體現出冷戰后美日經濟模式的“時差”。在全球大競爭和資金大移動的背景下,美國經濟的新模式又成日本經濟改革的新樣板,日本經濟開始出現結構性變化。

  1997年,橋本政權拉響“日本版金融大爆炸”,到2001年,眾多名牌銀行消失,形成資產規模躍居世界前列的四大金融集團。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還通過修改商法,推動企業相互“減持”等措施,改變了戰后日本企業相互持股的股本結構,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式經營模式”。

  金融制度與結構的完善使日本的資本市場規模擴大、厚度加深。1999年2月,日本央行實施“零利率”,2001年后,又搞基礎貨幣總量放寬政策,使金融環境極度寬松,從而使擴張財政的做法淡出宏觀調控舞臺,為民間因素主導經濟增長,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提供了政策環境。

  2002年,為實現全國均衡發展,日本政府推行“地方特區試點”,允許地方政府根據各自特點搞特色改革。中央政府只給政策,不給財政援助,以“無財政投資型”特區,開啟被政策封存的內需,促進民間資本流入市場。

  在美國經濟衰退,迫使日本企業加速對亞洲投資,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騰出空間發展新型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實現產業升級。這不僅帶動了設備和零部件出口,加快國內研發等“軟產業”發展,也使日本企業通過亞洲生產基地,繞開貿易壁壘將產品輸入美國市場,通過“偽裝國際收支失衡”使日本獲利不少。

  復蘇帶有“新經濟”特征

  在改革背景下,此番日本經濟的擴張帶有“新經濟”特征。

  首先,此番擴張表現為以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為主導的自律性復蘇。第一季度內需占總增長因素的2/3,第二季度更高達75%,外需僅占25%。今年第一季度,日本個人消費增長1.2%,出現自1997年以來時隔8年的最高增長。

  其次,企業利潤率明顯提高。在這次擴張中,

股票市場呈現了積極的景氣風向標作用,先于景氣率先上揚,增強了市場信心,同時,也反過來刺激企業擴張投資。

  同時不可忽視的是,企業創新能力增強,新興產業群形成,產業競爭力增強。以無線網絡為主的IT產業及軟件產業,以及以電子預警、通信系統、戰機研發系統等為核心的現代軍工產業迅速上升;以石油開采及其設備生產等能源、環保產業強勁擴張;以三大汽車巨頭為代表的汽車產業競爭優勢突出;以面向亞洲市場的運輸、物流業蓬勃發展;以地方特區為特征的國內產業群,如教育、出版、信息服務、市場調研、醫療衛生等新興服務業成長迅速。

  高枕無憂尚早

  盡管當前日本經濟出現了驚人的增長態勢,但并非“一派鶯歌燕舞”,仍存在不可忽視的風險。日本經濟的第一大風險就是巨額財政赤字。迄今,日本政府負債約為GDP的1.5倍,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財政支出巨大。小泉上臺后雖然強力抑制新增赤字國債,但并未根本解決問題,龐大的政府機構每年蠶食巨額稅收。2006年以后,日本將進入人口絕對減少時代。

  此外,在石油等國際資源價格上漲背景下,日本經濟潛伏通脹風險,金融政策面臨嚴峻考驗。盡管,原材料價格上漲帶動企業間物價上漲,有利于緩解通貨緊縮困境,但在利率政策僵化、基礎資金總量不斷升高,騎虎難下的形勢下,一旦進口價格和國內服務價格下降的因素被吸收,原材料價格全面向下游產業以及最終消費轉嫁,潛在的通脹將可能浮出水面。特別是,近期,日本的主要城市地價、

房價開始回漲,而外資和不動產基金熱浪不減,一旦與世界性
房地產
泡沫相合流,其僵化的金融政策如何應對,已令日本政策當局備感危機,恐怕難以高枕無憂。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