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處變不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5日 19:30 《財經時報》 | |||||||||
擁有全球最精良工業制造技術的德國,或許是世界上與中國產業結構互補性最強,而競爭性最弱的經濟大國。推動自由貿易是德國既定和傳統的國策,不會受政治走向的影響 □本報記者 鮑迪克 在仔細分析了各黨的競選綱領后,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認為,無論大選最后的結果如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德國各政黨的主要分歧在于內政,即對德國正在實施的改革持不同意見;二是對外交政策的主要分歧在于對美政策和對歐政策上,是親美還是疏美,是支持還是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在對華政策上則分歧不大。 軍售拒絕“自由貿易” 但分歧不大,不代表就沒有分歧,最大的分歧便是中歐間最敏感的問題——軍售。施羅德所在的社民黨表示,如果他們繼續執政的話,會延續支持對華軍售解禁。事實上,德國和施羅德本身就是歐盟內部最積極推動對華軍售解禁者。而根據德國媒體的說法,默克爾在這個問題上有些時候比英國還“過火”。另一方面,和社民黨結盟的的綠黨和決不可能參加組閣的左翼黨仍堅持維持對華武器禁運。 對華軍售的另一個概念便是對臺軍售問題,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施羅德曾表示:只要在位一天,就不會賣潛艇給臺灣。聯想到在“一戰”中,德國軍火商克盧伯公司仍向敵國(英國)出售新型炸彈引信,在與日本法西斯結盟前的最后一刻,希特勒仍突擊向中國出售槍炮彈藥,讓極端的自由貿易主義國德國作出這樣的承諾,確實不易。 不敢拒絕“中國制造” 不過德國的極端貿易自由主義給中國更多帶來的是好處。比如這次中歐貿易紡織品爭端,德國就一直旗幟鮮明地站在中國一方。原因很簡單,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擁有全球最精良工業制造技術的德國,或許是世界上與中國產業結構互補性最強,而競爭性最弱的經濟大國。同時,這個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像老牌殖民主義國家法國那樣,有那么多的海外窮兄弟需要照顧。因此,發展中德貿易,推動自由貿易是德國既定和傳統的國策,不會受政治走向的影響。 默克爾目前甚至更不敢輕易對華揮動貿易大棒,其大選得票率之所以比選前的民意支持率暴跌了十幾個百分點,一個關鍵原因是在競選最后關頭起用激進的改革派人士基;舴驗橛白觾乳w中的財政部長;;舴蛑鲝堃越y一稅率取代現有的復雜稅制。這被認為是一種富人受益、窮人遭殃的政策,從而招致平民階層的不滿。而限制進口中國的廉價產品,利益受損害最大的仍然是窮人。 對華援助 逆勢增長 真正有可能受到政治走向影響的是對華援助。由于施羅德在任內一直致力于加強中德關系,中國成為了德國最大受援國,同時德國也成為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援華國。更為難得的是,德國每年的對華無償援助仍在持續增長,而這種增長是在一些經濟大國紛紛減少對華援助,而德國本身在預算緊張、對外發展援助額度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取得的,因此不能不說這與施羅德本人對中國的深厚感情有關。 在任內每年都至少來一次中國的施羅德,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迷”,曾明確表示要“激活與美國的跨大西洋合作”,與布什私交密切的默克爾,則是個“美國迷”。因此如果她上任,確實存在削減對華援助的可能,不過德國每年的援華數額也只有兩到三億歐元,僅相當于中國東部一個中等縣的財政收入或者一個富裕鄉鎮的GDP。 因此,有可能發生的德國削減援華,雙方失去的僅僅是友誼;對于幾乎肯定的繼續推遲對華軍售,中國失去的只是時間,歐洲和德國失去卻是時機;對于基本不可能受影響的雙邊貿易和投資,兩國只可能從中不斷地獲得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