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媒體觀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5日 18:1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法國《費加羅報》(9月22日) 法國大企業面臨“根”的問題 法股CAC40的大型企業該季度總收益超過400億歐元,平均收益上漲32%。這些輝煌的結果表明了這樣的事實:大企業令人羨慕的財政狀況與法國本土遲緩的增長率之間的鴻溝。
但這條鴻溝并不會長期存在。2005年的世界經濟將不可避免的受到石油危機的影響。為保持競爭力,企業將冒風險,對更有活力的地區追加投資。因為他們并不確定法國本土是否可以幫助他們迎接挑戰。然而,將生產轉移到國外之后,企業們面臨著“根”的問題,因此,大部分企業仍保留在法國的本部,以維持原有的企業之本。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9月22日) 全球金融系統正處于虛假的平靜 眾多的財政官員和銀行董事齊聚華盛頓,參加由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舉辦的年會。許多專業人士認為,目前全球金融系統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穩定之中,實則未必。 過去三四年里,全球相互協調是加強金融系統和阻止危機偶發的重要因素。其它原因還包括低通貨膨脹、降低稅率以及世界經濟的強勁增長。但是,良好的發展勢頭背后是隱憂:信貸過程變得繁冗,這導致監督機構無法有效進行評估和監督;長期低稅引發人們瘋狂追逐高利潤率,將錢投資到高回報但高風險的領域,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美國經濟總量中的巨額赤字也是經濟危機可能發生的因素之一。 要阻止危機的發生少不了靈活的反應。投資者必須警惕,現在并不是一個投資國外的好時機,因為高額利益背后很可能就是大風險。 法國《世界報》(9月22日) 美國不會重走舊路 有關伊朗核計劃的危機是令人不安的,目前的情況與美國軍隊之前侵入伊拉克時是相似的。相同的原因將可能產生相同的效果。自2004年11月,伊朗與德、法、英簽訂協約以來對監察員非常配合。這種配合足以維持談判的繼續,但不足以撤銷對其配備核武器的懷疑。由于會談進展緩慢,伊朗單方面重啟了核濃縮試驗。 在目前的階段,布什重拾伊拉克戰爭的舊路不是太可信。原因有三:一、美國專家用于證明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被曝不真實;二、對伊拉克戰爭是場血腥的困境;三、布什可能難以取得國民的支持去進行新一輪的軍事活動。他的支持率正處于最低點。并且,這可能會刺激伊朗動用石油作為武器。 日本《讀賣新聞》(9月22日) 憲法與安保問題:已達成共識 決定一個國家性質的關鍵是憲法,一個國家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政策是安全保障政策。目前這兩個問題已進入波瀾壯闊的改革推進階段,執政黨與在野黨為此努力合作,創造著有利的客觀環境。 或許朝核問題使日本存在一些未知的安全隱患中,但第三任小泉內閣組織以壓倒性的執政黨勢力為基盤,并已開始運轉。另一方面,民主黨的代表表示在憲法修正與安全保障政策上不會與政府持相反觀點。 颶風VS經濟 《華爾街日報》(9月22日) 美國經濟不會因颶風而衰退 卡特里娜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但我們應研究它對GDP的實際影響。在很短的時期內美國工業的產出會下降,發生于8月29日的颶風使8月的產量輕微下降0.3%,9月數據還未公布,但較此將會更高。 9月預計將會出現從2003年5月以來美國第一次工作崗位凈減少的情況,但隨之進行的重建將恢復工作數量。8月的失業率是4.9%,預計9月將會升高,但仍保持在歷史上的低位。雖然卡特里娜對第三季度經濟表現發生消極影響,但重建工作將在第四季度為GDP做出重大貢獻。屆時失業率會降低到4.9%之下。 下半年美國經濟增勢仍會保持在3.5%-4%之間,不會出現衰退。所以卡特里娜對美國經濟長期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但人們不能因此忽視美國經濟結構的一些問題,聯邦稅、財政開支和監管制度上的結構改革是保證長期增長所必需的。 《金融時報》(9月22日) 颶風麗塔逼近 油價再次面臨考驗 隨著颶風麗塔的威脅加大,美國石油工業的心臟休斯敦昨天開始撤離該市的低洼和易被洪水淹沒地區的人員,一些休斯敦居民昨天開始離開這座美國人口第四大的城市。據預測,颶風麗塔將于周五登陸。專家們指出休斯敦的準備工作值得推崇。 原油期貨再次大幅上漲,直指上月卡特里娜颶風過后創下的高點。紐約市場早盤交易中,石油期貨價格升至每桶68.27美元。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和康菲石油公司已要求員工撤離墨西哥灣地區的石油平臺。這些石油平臺的產量占美國總產量近1/3。約有5%的美國煉油產能仍不能開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昨天表示,高油價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并不大。這份報告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僅僅下調了非常小的幅度,但它指出了前景有“向下降趨勢傾斜”的風險。 關注德國大選 德國《商報》(9月22日) 德美關系的空間 德國人正仔細地分析著這一場折磨人的大選。它可能又一次影響德美兩國的關系。 毫無疑問,布什政府希望兩國關系可以更進一步。但就目前德國大選的情況來看,還是不要寄望太高。因為施羅德固然不是兩國關系不佳的根源,默克爾也不會是燦爛光明的標志。施羅德執政時期,德美關系跌至冷戰時代以來從未有的低谷。但如果默克爾當政,這一切就會重新恢復正常嗎?不可能。原因乃是德國潛伏著反美主義:施羅德雖然沒有發明反美主義,但卻很好地利用了它。 顯然,美國更希望由默克爾政府來消除雙邊關系上的分歧。但是這也只是模糊的猜測。相較之下,默克爾是比施羅德親美,因而在伊朗問題、對巴黎及華盛頓的態度問題上可能會改善處理。但是她在土耳其加入歐盟和歐盟農業改革問題上都不會退步。 此外,任何德國政府都不會派兵前往伊拉克。德美兩國的伙伴關系遠沒有達到預期的緊密,但仍是跨大西洋雙邊關系的重點,德國人得學會接受這一矛盾。 英國《衛報》(9月22日) 德國經濟的迷局 大選之后的僵局給本已低迷的德國經濟又蒙上了一層陰影。分析家一致認為,政治上的動蕩會使德國政府更無力應對德國經濟的一些結構僵化,如勞動力市場和社會基礎設施,從而在短期加劇已經11%的失業率。 所謂的“德國經濟奇跡”現在只存在于出口領域,出口總量和人均值都高于包括美日在內的其他國家。出口旺勢和進口與國內消費的低下,使得德國的貿易盈余達到2000億美元。 目前的關鍵問題是失業率上升和政治不穩導致人們不愿消費。7月的零售總量下降了3%。歐洲央行和IMF已經建議德國降息和放松財政政策。 如果像IMF預測的德國經濟今年和明天分別增長0.8%和1.2%,出口就將依然旺盛,外包將增加,失業狀況將惡化。從降息開刀進行結構改革將是正確的,但這僅僅只能是個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