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永剛
世界銀行今天在全球同時公布的《2006年世界發展報告》說,在國家內部和國與國之間財富和機會不平等的巨大鴻溝,造成了極度貧困的持續存在。這種現象不但浪費了人的潛力,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會減緩持續經濟增長的速度。
這份主題為“公平和發展”的報告認為,公平性應成為所有發展中國家成功減貧戰略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世界銀行將公平性定義為人人機會均等。報告說,公平性不僅本身是目的,而且公平性往往刺激更多和更具成效的投資,從而導致更快的經濟增長。
但公平與平等是有區別的。報告作者指出,公平不等于收入的平等,不等于健康狀況的平等,也不等于任何其他具體結果的平等,而是對一種機會均等的狀況的探求。在這種狀況下,個人的努力、偏好和主動性,而不是家庭背景、種姓、種族或社會性別,成為導致人與人之間經濟成就不同的主要原因。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弗朗索瓦·布吉尼翁說:“公平性與追求長期繁榮是相輔相成的。提高公平性有利于持續的全面發展,同時為社會里的最貧困群體帶來更多的機會。”布吉尼翁指導了報告編寫小組的工作。
報告同時舉例說明,高度的經濟和政治不平等導致了在經濟體制和社會安排上系統地偏袒更有權勢的群體的利益。這樣的體制安排會破壞國家的經濟增長和減貧潛力。
報告的一位主要作者弗朗西斯科·費雷拉說:“不公平的體制會造成經濟代價。不公平的體制傾向于保護政治上有權有勢者和富人的利益,而往往損害到大多數人的利益,從而降低了整個社會的效率。如果中間和較貧困的群體不能發揮他們的才能,社會就喪失了創新和投資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