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燕綜合報道
“卡特里娜”之后是“奧菲莉婭”,再后是“內特”和“瑪利亞”,大西洋上的颶風今年特別“關注”美國。據美國全國颶風中心說,從歷史記錄來看,平均每個熱帶風暴潮季節會迎來大約10個熱帶風暴的造訪,但今年的熱帶風暴數量已經明顯超過了歷史平均水平。
近日,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紐約舉行的“克林頓全球創意大會”上引述了最近的氣候變化研究成果之后表示,“卡特里娜”颶風的突然襲擊,是氣候變化的結果,未來數十年間,類似“卡特里娜”的颶風造成的毀滅性災難可能會再次上演,而且來勢可能更為兇猛。
戈爾還指出,最近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洋表面溫度升高,造成全球颶風和暴風雨強度加大。氣象學學者彼得·韋伯斯特(PeterWebster)亦表示:“海面溫度上升和颶風強度之間確實存在關系。”
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颶風活動相對活躍的時期。上一個高發期是從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此后進入相對平靜期。導致出現本輪颶風活動活躍周期的關鍵因素,據說是稱為“溫鹽傳送帶”的大西洋海洋系統,該海洋系統導致海水熱量和鹽分出現變化。其他因素,如高層大氣中的風,也影響了颶風的形成。
《科學》雜志近期刊登了“全球變暖和颶風兩者間可能存在聯系”的最新證據。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和“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CentreforAtmosphericResearch)的科學家發現,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颶風爆發的總數量下降,但35年來,世界范圍內4級和5級颶風(最強級別颶風)爆發的次數已翻了近一番。
此前,《自然》也于今年發表類似研究文章。該研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發現北大西洋地區暴風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有所增加,其主要作者認為這與全球變暖有關。然而,佛羅里達在去年數月間接連遭受四起颶風襲擊后,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科學家發表的一篇文章,卻否認“全球變暖和颶風爆發次數增多”存在任何聯系,并表示颶風爆發頻繁很可能與大西洋地區颶風的周期特性有關。
因美國一直不同意簽署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所以“把颶風與全球變暖聯系起來”提法在美國一直存在爭論,并且趨向于按政治界限劃分。
許多美國人認為氣候變化導致“卡特里娜”颶風的說法是錯誤的。在他們眼中,颶風是偶然事物,必須有一系列因素同時發生才能形成;不可以將“卡特里娜”颶風這一單獨事件,視作全球變暖效應的實例;科學家們只能說,氣候變化可能會影響天氣的宏觀趨勢。颶風會造成多大損害,取決于它是否以及在何處登陸,而這不過是一個偶然性問題。
對此爭論,地球之友節目部經理米歇爾·錢菲謝爾表示:“在那些確信我們正在經歷氣候變化的人看來,這是人類活動咎由自取的又一個消極跡象。但是,對那些不認為我們正在經歷氣候變化(或認為氣候變化并非人類活動導致)的懷疑論者而言,我不認為這次颶風(指‘卡特里娜’)就能使他們改變自己的觀點!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近日亦表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迅速作出反應,采取必要措施。11月,聯合國將召開關于氣候變化的《京都議定書》下一輪會談,討論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美國總統布什一直稱此“不成熟”,對《京都議定書》持反對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