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貨幣制度面臨結構性調整 中國是催化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2日 03:52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禹剛 發自北京 高盛昨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亞洲國家正在進行著一場深遠且宏大的外匯制度結構性調整,在日本和中國兩個最大經濟體的帶領下,其他國家貨幣將紛紛與美元脫鉤,轉而盯住一籃子貨幣,而在這個籃子中,亞洲貨幣自身將占據重要地位。
這份報告題為《亞洲匯率制度調整》,由高盛亞太經濟研究部主管Sun-BaeKim主筆,在報告中他認為,日本和中國這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將繼續采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在此影響下,由于亞洲國家間愈加緊密的貿易和投資聯系,其他國家貨幣無法繼續掛鉤美元,于是將紛紛與亞洲貨幣占重要地位的一籃子貨幣掛鉤,“亞洲地區的匯率政策將更趨靈活,而中國在其間則是‘催化劑’。”他強調。 “更靈活的匯率制度,對區域和世界經濟都有益處”,該報告指出,“一方面能熨平經濟周期波動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也能更好拉動內需作為經濟增長新的動力”,“以及為全球失衡提供更具建設性的平臺”。 Kim在報告中認為,有兩方面原因促使亞洲國家不得不進行這場貨幣制度調整。從外部而言,亞洲國家此前傾向于采取匯率低估,從而帶來了大量貿易盈余,其結果就是導致全球失衡加劇且無法持續,“如果說美國的巨額經常項目逆差是無法持續的,那亞洲國家的巨額貿易盈余又何嘗不是如此?” 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全球再度面臨嚴重的失衡問題,美國作為問題的核心,其經常項目赤字已經超過GDP的6%,但該報告也提醒,作為問題的另一面,亞洲國家的貿易順差也高達美國貿易赤字的60%,“沒有亞洲的參與,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只能是空談。” 而從內部原因來看,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普遍面臨著壓力,近幾年一個奇怪的困惑就是,強勁的出口增長失去了對國內需求的“溢出效應”,也就是說,以出口為中心的發展策略卻無法保證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也難以產生更大的潛能。 報告認為,亞洲國家歷史上一直采取“中心-外圍”(centerperiphery)的匯率管理模式,并以此作為經濟發展策略的重要基石。這個模式的表現就是,作為“外圍”的亞洲各國貨幣,程度不一地牢牢盯住發達的“中心”貨幣美元,且多采取幣值低估的方式。 “一個必然的副產品就是,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只能通過固定匯率所盯住的美元來傳達,而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副產品則是,過度依賴出口驅動的增長方式,”Kim強調,“雖然從該區域高速工業化進程來看,這種模式具有一定效果。” 但這份報告同時指出,這種模式對非貿易領域有著持續的“擠出”(crowd-out)效應,國內需求因此受到壓抑,常常表現為非貿易領域的投資率大幅下挫。 該報告還認為,幣值低估會給中國帶來投資過熱以及非貿易領域(如房地產)價格持續的上漲壓力,因此,更靈活的浮動匯率政策有助于避免周期性經濟大起大落,“7月份的匯改措施,可說是中國匯率制度結構性調整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