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脹沖向亞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0日 09:34 《財經時報》 | |||||||||||
高油價下,東方國家央行的行長們,首先遇到了他們最大的敵人——通貨膨脹。但與通脹一起隨著高油價而被輸入的經濟減速壓力,使行長們空前感受到貨幣工具的沉重 □ 本報記者 鮑迪克 油價的混戰依舊在繼續,現在的局勢,是半年前未曾預料的。
在從8月8日至12日的四個交易日內,多方先后突破了每桶64、65、66和67美元四個“戰術價位”,而在此前的3個季度里,空方已經先后丟失了40、50、60美元的“戰略高地”。 場內的角色各懷心思。在亞洲各國,貨幣政策的決策者們眼下正面對亞州金融危機后最大的困惑,且就來自不斷爬高的油價——就像它曾經牽動西方國家的神經一樣。 通脹壓力加大 高油價下,東方國家央行的行長們,首先遇到了他們最大的敵人——通貨膨脹。 7月,泰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升5.3%,創下了7年來最高通貨膨脹率;印尼也在上半年超過了8.8%的兩年內高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也感受到了通脹加快的腳步聲,這些國家上半年或前7個月的通脹幅度,基本都上升了一到三個百分點,達到了最近6年的高點附近。 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以及結束了連續四個月CPI同比和環比回落趨勢的中國,絕大多數石油進口依存率較高的發展中國家,都明顯感受到了壓力。 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無疑是發展中國家這一輪通脹的罪魁禍首。今年前7個月,泰國柴油零售價格已累計翻了一番,也制造了本國CPI上漲量的大半。 路透社援引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亞太研究部主管朗布萊茨的話指出:“(亞洲)各央行長期以來第一次面臨這樣的抉擇:要不要跟隨美聯儲行動?要不要升息?” 如果是前幾年,亞洲的行長們很容易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升息是對付通脹最有效的手段,美聯儲的連續加息,也為亞洲各國升息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但這一次,亞洲6年來第一次感受到了手中貨幣工具的沉重。因為這些或貧或富的“貧油國”,在進口高價石油的同時,不僅輸入了通脹,也輸入了經濟的減速甚至衰退。 經濟動力受阻 按照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的估計,如果每桶原油的價格上升10美元并且持續1年,那么世界經濟的年增長率會減少0.5個百分點,其中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年增長率會減少0.75個百分點。亞洲開發銀行(ADB)則指出,油價每升10美元,美國和西歐的經濟增長率要減少0.2個百分點,日本的增長率要減少0.4個百分點,日本外的亞洲經濟增長會減少0.8個百分點。 這與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張巖貴教授的測算結果不謀而合,在油價突破60美元時他說:“油價上揚將使發展中國家的實際GDP增長至少減少兩個百分點,發達國家可能在一個百分點左右! 專家們的測算結果主要依據是:全世界接近40萬美元經濟總產出中,石油銷售額就約占3.5%。如果以50美元的為基準價,每10美元的漲幅(20%),就會帶動7‰的全球經濟成本的增加。今年的平均油價如果以60美元計算,已經比去年增長超過45%。 這個模式中,也清楚地解釋了“油價對發展中國家影響遠大于西方國家”的直接原因:本國經濟對石油依存率的不同。 滯脹風險增加 前兩次以油價暴漲為特征的石油危機(1973-1974;1979-1980)之后,西方國家把石油需求大的產業大部外包到海外,這些行業在其國內經濟中所占的比例正在縮小。 而接受了西方國際產業轉移,正處于“二次重化工”階段的亞洲國家,經濟對石油的依存率普遍超過西方國家兩倍以上。例如中國和泰國,這一指標分別是美國的2.5倍和3.8倍、日本的9倍和13倍、歐洲的5倍和8倍。 但這絕不等于說發展中國家消耗和浪費了數倍的能源。以具體產業比較,差距其實很小。比如公路交通和鋼鐵工業,中國單位產出的耗油量僅僅比美國高10%到15%。對石油的依賴,主要是因為產業結構的不同。 西方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耗能產業的同時,也轉移了由此帶來的高污染,F在人們知道,這也隨之轉移了高油價的風險。 30年多年前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在西方國家引發了“經濟滯脹”——低增長和高通脹并存。現在,這種滯脹也可能正在向亞洲國家“轉移”。 亞洲各國的央行,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后,已經不同程度地喪失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F在,“滯”與“脹”的兩難境地,將再次考驗他們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