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際財經 > 正文
 

(環宇漫筆)中印“入伙”地球降溫大業出現新氣象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1日 12:59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進入7月以來,從中國到美國,高溫天氣一浪高過一浪,大有全球同此涼熱之勢。有關溫室效應的討論成為全球政治、經濟界的熱門話題。此時,美、澳和亞太六國新氣候公約的出爐,可說為這一“熱點”再添一把柴。7月28日,中、美和亞太地區的其它四國———印度、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在老撾聯手簽署《亞太清潔能源發展與氣候新伙伴計劃》(以下簡稱“《亞太氣候計劃》”),表示將致力于開發清潔的能源,以求在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的同時,還能減少溫室效應以及大氣污染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這項計劃除了為美、澳及亞
太地區的能源合作揭開新的一頁,似乎也標志布什政府對解決氣候變暖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

  中印被拉“入伙”

  新協議的最大亮點是中印兩大國被拉“入伙”。中國是能源消耗大國,而且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國。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甚至宣稱,中國是僅在美國之后的第二大排放大國。這與事實有一定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耗國,根據中國政府的估計,自2000年到2020年這段時間,中國的煤炭用量將增加一倍。中印等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一直在迅速增加。中印兩國都是《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國,但由于《京都議定書》并不對發展中國家設定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限制,而兩國過去也沒有自我設限,僅強調讓發展中國家為發達國家所犯的錯而付出代價并不公平。這次,中印加入亞太氣候計劃,無疑令西方國家大受鼓舞。喬治敦大學的環境問題專家納森·赫爾特曼博士在接受《華盛頓周刊》的采訪時說:“我認為將中國和印度納入這個新協議,是件好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外交學院兼職教授布魯斯·艾弗瑞特博士則表示,中國、印度以及印尼等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快速,在加上能源使用多以煤礦為主,又缺乏先進的清潔煤礦技術,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空氣污染的挑戰,再來才是溫室效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負面影響。而美國已經有效地使用清潔煤炭很長一段時間了。雙方在清潔能源的開發上進一步合作,自然是好事。

  美、歐、中三方角力平衡

  此前,為了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美國、歐盟和發展中國家三方曾經產生過激烈的矛盾。身為全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的美國和全球第一大煤炭出口國的澳大利亞,都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國,兩國也成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拒絕簽約的“唯二逃兵”,其背后原因主要是《京都議定書》規定簽署國于2012年以前減少它們在1992年時溫室氣體排放量的5.2%,美澳認為這不僅難以實行,更會使能源價格上漲。而發展中國家則認為,連美國這一頭號排放大國都不愿簽署《京都議定書》,憑什么要它們負起為地球降溫的現任?在7月初舉行西方八大工業國(G8)峰會時,以法國為首的歐洲發達國家要求美國加入到減排的陣營,對美國的態度越來越強硬。而美國政府則試圖弱化峰會公報,避免發表一份堅決支持研究氣候變化科學的公報,同時避免提及任何減少溫室氣體的目標或時間表。美歐雙方在角力的同時,都希望拉中國加入自己一方的陣營。而《亞太氣候計劃》的簽署,一方面使中國成為美國的伙伴,另一方面又迫使美國在減排問題上有所退讓,這使美、歐、中三方的平衡顯得更加微妙。

  布什政府作出讓步

  “這個新協議的出爐,代表布什政府放棄自上任以來對溫室效應的模糊政策,嘗試提出明確的解決方針來探討這個議題,”赫爾特曼說。赫爾特曼強調,布什上任近5年來,對環境污染和氣候暖化的問題態度,從最初聲明兩者毫無關系,到后來承諾將在未來10年投入資金研究兩者的因果關系,到現在的有所作為,一路走來有顯著轉變。但不變的是,布什堅持不加入《京都議定書》的決心。“多做些科學研究,增加我們的所知,當然是個好主意。但是我們對氣候暖化原因的研究已是十分進步了,”赫爾特曼說。赫爾特曼的說法也得到美國國家科學院甫上任的院長拉爾夫·塞瑟隆的附和。身為氣象學家的塞瑟隆于7月27日在一場關于全球氣候變暖的參議院聽證會上作證時指出:“今日,‘幾乎所有的氣候科學家’都相信,地球現在的變暖狀況主要是由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增加所造成,而這些氣體大多是因燃燒燃料所產生。”當日僅有3名參議員出席了這場聽證會。“我們應該謹記的一點是,一個國家分擔它應有的責任并不足夠,但如果全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不愿分擔它應有的責任,一定成不了事,”赫爾特曼總結道,“最好的方法還是回歸到聯合國的架構上來談,才能找到一個大多數國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張雋)

  (金陵/編制)(來源:金羊網)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愛問 iAsk.com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