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營起火
僅僅在一年前,汽車業巨頭戴姆勒克萊斯勒(以下簡稱“戴-克”)的CEO施倫普(JuergenSchrempp)不顧來自各方的壓力,與公司簽訂合同,延長任期至2008年。那時,施倫普仍很自信,認為他的全球戰略雖然已經耗資數十億美元,但將以勝利告終。然而就在上周四,施倫普突然宣布將于今年12月31日退休,距離任職期滿還有3年。與這條消息同時宣布的還
有,公司最大的股東德意志銀行已開始大舉沽售戴姆勒克萊斯勒股票,計劃將持股比例從10.4%降至6.9%。另外,就在施倫普宣布退休當天,戴-克公司的股價急升8.7%,顯示股東們對老施當政早已不耐煩了。他的繼任人選是曾經成功扭轉了克萊斯勒子公司局面、現任該子公司總裁的迪特爾·澤金。這也表明公司眼下不愿打破旗下德美兩家子公司的聯姻,雖然有些股東一直在積極呼吁這樣做。奇怪的是,施倫普宣布退休是在戴-克旗下的克萊斯勒分公司業績報捷的背景下發生的。當天,公司宣布第二財政季度凈利潤增長28%,至7.37億歐元;銷售額增長3.6%,至384億歐元。利潤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克萊斯勒集團,雖然美國汽車市場價格戰已呈白熱化狀態,克萊斯勒的營運利潤仍然提高了4%。問題出在梅塞德斯子公司。就在美國分公司逐漸走出困境之際,該子公司卻頹勢不改,凈利潤暴跌98%。事實上,戴-克在德國的“大本營”早已暴露出成本過高和產量過剩的弱點,只是由于施倫普一直以來文過飾非,在很大程度上將實情掩蓋起來。戴-克在德國的一位熟悉內情的高級經理指出,該公司其實“早在水深火熱之中”,公司管理層早在1年前就商討讓施倫普“體面”地下臺。
德美“聯姻”留下笑柄
無論如何,在德國企業史上,“施倫普”是一個響亮的名字。施倫普現年60歲,16歲就進入公司,最初曾當過技工,已經在戴姆勒克萊斯勒度過了整整44年滄桑寒暑。在1998年,他推動戴姆勒與克萊斯勒合并,從而開始了他所認為的戴姆勒走向世界的偉大事業。施倫普當年的宏偉構想是將德國和美國的兩家知名汽車生產商融為一體,創建出全球最盈利的汽車生產企業。施倫普的邏輯十分完美:戴姆勒-奔馳的梅塞德斯是世界頂級豪華車生產商,而克萊斯勒當時在底特律雖然是三大車廠中最小的,但盈利能力卻最好。兩強結合產生規模效益,加上來自日本三菱的技術,還能不發?然而,施倫普實在是運氣不濟。自戴姆勒與克萊斯勒合并后,問題就一直不斷。要么是克萊斯勒業績不佳,要么是與三菱或現代的合作不成功,總之,總公司的財務狀況深受損害。用奧多證券(OddoSecurities)的分析師奧利弗·普托的話說,戴-克總是改革、改革,就是不能集中精力于核心業務上。“曾經是穩定的利潤增長動力的梅塞德斯,如今完蛋了。”在去年,施倫普與梅塞德斯的工會簽署了協議,保證該公司16萬名工人的就業直至2012年。這樣做的結果是:公司的生產能力過剩了約30%。戴-克的一位高級經理說,這令公司雪上加霜。梅塞德斯的失敗最終將施倫普拖下深淵。在2000年,梅塞德斯的豪華車品牌在美國市場上是“一哥”,但很快就被豐田的Lexus取代,如今,當年的“一哥”已經屈居第四。從全球范圍來看,今年上半年,梅塞德斯的豪華車已被寶馬所超越。為了扭轉劣勢,梅塞德斯不得不在其產品里加入更多的功能,而這是以犧牲質量和穩定性為代價的。由于質量問題,梅塞德斯今年發生了公司歷史上最嚴重的召回事件,加上Smart微型車巨額虧損等原因,梅塞德斯出現了10年來的第一次季度虧損。在4月6日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施倫普遭到機構股東的猛烈抨擊。進軍日本失利也給了施倫普沉重一擊。與三菱成立合資公司是施倫普全球戰略的一部分。然而,三菱早已經陷入困境,戴-克根本無法負擔起這個沉重的包袱,去年,戴-克決定不再向三菱注資,而且出售其擁有的37%股份。相比之下,雷諾注資的日產也曾一度不景氣,但雷諾通過派出杰出的經理人,終于使日產“死過翻生”。這不僅使人質疑施倫普的戰略,也質疑其管理能力。
銀企聯盟崩潰
業內人士指出,施倫普的夢想早就破碎了,此時宣布退休雖令人遺憾,但畢竟是在公司開始好轉的時候退出,好歹有人會記住他的名字,總好過被股東趕走———為了施倫普的夢想,股東付出慘重代價,自1998年以來,公司股價已被“腰斬”。在戴-克的興衰史中,不能不提及戴-克與德意志銀行的關系。德意志銀行減持股份之舉標志著德國銀行界和德國企業界密切融洽關系網的重要支柱之一轟然倒塌。這套被譽為“德國公司”的體系曾為德國各大公司提供了堅實的后盾,讓他們免受股市動蕩的壓力,讓公司的其他股東幾乎無法發揮影響力。這套體系運作之有效在施倫普身上表現得登峰造極。在德意志銀行前任首席執行官希爾瑪·科珀的大力支持下,施倫普于1998年主持完成了戴姆勒-奔馳和克萊斯勒兩大公司的驚世并購案。作為戴姆勒的大股東,德意志銀行時任首席執行官科珀兼任了戴姆勒克萊斯勒監事會主席一職(德國公司的監事會相當于美國公司的董事會)。當年,當克萊斯勒出現數百萬美元虧損后,公司市值一落千丈,為此很多股東紛紛反對施倫普。但科珀一如既往地給予堅定支持。兩年前,股東們仍然抓住公司市值暴跌的把柄不放,但科珀仍想方設法將施倫普的合約延長了3年,到2008年。科珀從德意志銀行離職后,施倫普失去了最有力的靠山。德意志銀行內部反對戴姆勒收購克萊斯勒的銀行家將矛頭指向施倫普。他們質疑,讓施倫普再干下去,風險是不是太大了?該行現任CEO約瑟夫·阿克曼不止一次地表示,該行將出售戴-克的股份。可以說,戴-克與德意志銀行的聯盟,是造成戴-克陷入困境,以至于施倫普黯然引退的根本原因。這種銀行與企業交叉持股的方式,令德國企業保持穩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利益沖突、損害股東利益,使管理層無法實施良好的公司治理。就拿施倫普來說,他極力打造心目中的全球汽車業霸主,卻忽視了股東的利益,最終成為他職業生涯的最大攔路石。張雋
(金陵/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