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29日發布的消息,北京時間29日零時9分,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8.5級地震,為什么距去年12月印度洋大地震時隔不久又會發生如此強烈的地震?地震后為何沒有發生大海嘯?近幾個月來有關國家的海嘯預警有何改進?就這些問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的研究員劉杰一一進行了解答。
劉杰對記者說,去年年底蘇門答臘附近海域發生的8.7級地震,是全球近40年來最大的地震,最新發生的這次大地震是這種高活動狀態的持續。去年的地震發生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一個名為“安達曼弧”的構造帶上,地震使“安達曼弧”構造帶承擔的部分強大應力分配到了附近地區,從而在較短時間內引發了附近地區的地震活動。這樣的地震活動需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方能逐漸趨向回弱。
此次地震之所以未引發大海嘯,是因為該地震的震源位于東經97.0度、北緯2.2度的海底地表以下約30公里處。地震引起海嘯的條件是地震導致深海海底地表上下劇烈錯動,去年12月的地震雖然與此次地震的震級差不多,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比上一次深了大約20公里,因此引起的海底地表上下錯動幅度可能比上一次小。據外電報道,澳大利亞方面在這次地震發生后,測到了浪高約25厘米的“微型海嘯”。據此推斷,此次地震確有可能只引起了較小的海底地表錯動,沒有引發大海嘯。此外,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去年印度洋大地震震源以南約200公里,距離我國更加遙遠,且震級更小,因此不會對我國產生影響。
劉杰還指出,從地震海嘯預警技術上來說,通?筛鶕䴗y到的地震類型、震源位置等情況在地震發生后30分鐘內發布海嘯預警,這項技術是成熟的。最新的這次地震與上一次大地震震級接近,都可能引起地表上下錯動,造成海嘯。上一次大地震時有些國家對地震可能造成的海嘯不太重視,而這次有關國家從獲悉地震到發布海嘯預警的時間比較正常。此外以日本為例,當測到該國境內或周邊發生較大的地震后,如果有關部門經分析認為這樣的地震可能會引發海嘯,便會發出海嘯預警,提醒沿岸居民注意,但并不一定真的會有海嘯。
劉杰認為,去年印度洋大地震后先后發生了7.5級和7.0級余震,震區斷層呈現向北破裂的趨勢。此次地震后發生了5、6級的余震,當地的斷層有向南破裂之勢。由此可見,今后這一地區還存在發生較強余震的可能性。是否還會發生海嘯,還要看這些可能發生的地震引起的海底地表錯動情況如何來判定。
作者::欒海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