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于1月10出版的最新一期《時代》周刊發表封面文章稱,海嘯沒有淹沒亞洲的經濟增長引擎,但波浪沖走了無數的工作機會,重建工作需要許多年才能完成。
文章稱,海嘯恰好是在2004年——亞洲的經濟增長有了相對強勁的表現,但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由于油價的上漲、美元的下跌和中國、日本、美國經濟增長的回落而趨緩的形勢下發生的。盡管海嘯造成了可怕的死亡人數,但經濟學家認為,海嘯對南亞和東南亞經濟的整體影響不大。花旗銀行新加坡公司亞洲經濟研究所的所長克里夫·譚稱,“災難將僅僅使經濟增長的回落比我們預計的要相對嚴重一點而已。”原因在于,受災難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對地區經濟的增長貢獻有限,而且受災難影響最嚴重的人大部分是漁民和農民,驅動亞洲經濟增長的工廠、高科技研發中心和港口只有一部分受到損害。
經濟學家認為,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海嘯不會像2003年的非典一樣產生那么多的經濟上的混亂,盡管非典期間全亞洲總共才死了729人。亞洲商業經濟學中心的主席范·潘弗爾說,“這都是一個持續時間的問題。海嘯是一次性攻擊,但非典花了很長時間才消退。”根據經濟學家的看法,海嘯造成的任何影響都僅局限于2005年的頭幾個月,之后的救援資金、重建資金和越來越多的政府補貼就會給幸存的地方商業以強有力的促進和推動。泰國是最早開始重建工作的國家,目前它已經撥款7.70億美元用于受破壞的企業的重建。
其他國家卻面臨著更不確定的未來。由于2002年泰米爾猛虎組織和政府的和解,斯里蘭卡在經過幾十年的內戰之后才慢慢開始復蘇。然而海嘯讓“斯里蘭卡的旅游業至少倒退了三年”,“海嘯嚴重地影響了經濟發展”。(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