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引起中國財經傳媒關注和討論、也被本刊11月5日的“國際傳媒看板”記錄下了最后一期封面報道的《遠東經濟評論》周刊近日如期出版了月刊第一期。改版之后的月刊共發表了十五篇關于亞洲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的署名文章,名符其實地成為了道瓊斯負責海外業務的高級副總裁凱倫豪斯(KarenE.House)事前所言的“由亞洲輿論領袖撰寫”的學術性刊物。 《遠東經濟評論》創刊于1947年,與《華爾街日報》和《亞洲華爾街日報》并列為道瓊斯旗下三家主要平面媒體。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鼎盛時期,《遠東經濟評論》曾被公認為亞洲最有影響、最權威的國際性新聞期刊之一。著名亞洲事務作家大衛波納維亞和依恩布魯瑪、《亞洲周刊》創始人T.J.S喬治、現任里昂證券新興市場董事長的顧家利(GaryCoull)、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東南亞旅館業巨頭、悅榕控股(BanyanTreeHoldings)主席何光平,當年都曾是《評論》旗下的記者或編輯。可以說,《評論》對亞洲的影響已遠遠超過了新聞本身。
擁有58年歷史、幾乎恰好見證了二戰后日本、新加坡等國經濟的長足發展的《遠東經濟評論》,在中國、印度等遠東國家全面進步、世界經濟重心逐步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的時代里黯然退場,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盡管有各種各樣的關于《評論》周刊改版的分析,但在“內容為王”的媒體世界里,后期處于“精英路線”和“大眾路線”之爭的《評論》確實是一個怪胎:她既想延續前期她賴以取得成功的尖銳批評的路線,又想讓文章粗淺、簡單易懂。結果就是厚重的題材既無深刻的分析和縝密的邏輯,也無細致而獨到的調查采訪。于是,《評論》尚未取悅大眾,便已失寵于亞洲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官僚和財經體制的高端成員們。
2004年10月份剛上任的《評論》月刊主編休果·萊斯托曾任《華爾街日報》的編委會成員和《亞洲華爾街日報》的社論版編輯。他于1994年4月以社論作者的身份加入《亞洲華爾街日報》,1998年成為社論版副編輯,1999年成為社論版編輯。2001年度和2003年度,萊斯托普獲得過“亞洲出版人學會獎”。早年畢業于達特茅斯大學亞洲研究專業,曾在云南大學學習過普通話。據稱,萊斯托和他的副手有可能把辦公室設在北京。“中國的發展與變革是亞洲最令人感興趣的故事之一,我們的讀者也一致要求對中國更深度的報道。”道瓊斯發言人艾米沃爾夫凱爾說。(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