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持續攀升 高油價對各國震動到底有多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5日 13:56 環球時報 | |||||||||
有經濟學家認為,2005年可能引發經濟衰退 也有經濟學家認為,高油價固然令人不安,但情況在掌控之中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唐勇
國際油價持續攀升,目前已突破每桶53美元,比年初上漲了50%以上。不少西方媒體警告說,高油價使得“世界政治和經濟的神經為之震顫”,世界“即將面臨新的石油危機”。高油價到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什么?記者為此請教了美國的一些能源問題專家。 高油價可能引發經濟衰退 高油價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使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個百分點。有經濟學家甚至認為,如果油價維持在目前的高位,“2005年可能引發經濟衰退”。 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沖擊。低收入階層不得不節衣縮食,減少消費開支。中產階級也感到了壓力,因為能源支出占家庭預算的比重很大。今年上半年,美國家庭的汽油開支額外增加了440億美元,占全部消費支出增長量的26%。今年冬天利用燃油或天然氣取暖的每個美國家庭將多付500美元的費用。能源開支大幅增加,美國居民在別的方面就得省著花錢。六七月份,美國零售業的銷售額遭遇重創,一些吸引中低收入人群的折扣店更是損失慘重。一家零售店的老板無奈地表示:“消費者把多余的美元都給了石油公司。” 高油價對就業市場也產生了影響。在公司總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如果能源價格持續上揚,公司的盈利空間就會減少,公司被迫尋找提高效率的新方法,最簡單的一招就是裁員。美國陶氏化學公司首席財務官萊恩哈德日前指出,陶氏希望產品價格能與成本開支保持同步上漲,因此準備繼去年解雇3500名員工后,今年再裁減3000人。 航空、航運、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最難過。由于油價大幅上漲,耗油大戶日本航空公司和全日空公司本財政年度的利潤將分別比當初預計的減少300億日元(1美元約合109日元)和130億日元。為此,日本航空公司已經將歐洲航線的票價提高了5%。三井、川崎等日本海運公司決定從10月開始將運費提高4%到6%。主要從事公路運輸的日本通運公司,今年因石油漲價至少要增加100億日元的開支。汽油價格的上漲,一些日本人已考慮盡量減少汽車的使用。 高油價導致亞洲通貨膨脹 分析人士認為,受打擊最大的,是那些進口石油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工業化國家。由于西方國家已經擺脫了制造業的沉重負擔,它們主要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這些國家對高油價早已具備了一定的免疫能力。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情況剛好相反:它們接納了從西方國家轉移來的大量制造產業,同時由于節能措施不足,導致對石油的需求猛增。最近20年里,印度的石油消費量增長了240%。 分析家們認為,本次高油價風暴對亞洲經濟的沖擊要比對美國、日本和歐元區經濟的影響更嚴重。國際能源機構估計,如果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并保持下去,一年內,美國、日本和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將分別下降0.3、0.4和0.5個百分點,亞洲經濟增長率將下降0.8個百分點。 到目前為止,高油價還沒有使亞洲經濟增長明顯放慢,但導致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據最新統計,8月份,韓國的通脹率達到4.8%,為3年多來的最高紀錄;斯里蘭卡的通脹率高達10.5%,印度的通脹率已升至8.17%。一些分析家擔心,如果油價長期居高不下,亞洲經濟有陷入“滯脹”的危險,即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加劇并存。 西方國家承受高油價的能力大大增強 不過,這次“石油風暴”再次降臨,沒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那么大的“政治殺傷力”。第一次石油危機是1973年中東戰爭,歐佩克國家為制裁西方,聯手削減石油出口量,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上漲到每桶12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是1979年,伊朗為報復美國支持伊朗前國王,宣布石油禁運,油價從每桶15美元上漲至35美元,引起全球經濟衰退。 專家們認為,西方各國除了抵御通貨膨脹的能力大大增強外,其他幾大因素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產業結構調整卓有成效。從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主要西方國家便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減少經濟增長對石油的直接依賴。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起,美國便制定了信息技術發展戰略,并不斷增加其在經濟中的比例。據統計,2000年信息產業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上升至30%。美國還通過節能和把高耗能傳統產業轉移到海外,大大降低了傳統工業部門在該國能源消耗中的 比例。日本和歐盟近30年來也調整了各自的產業結構,在節能方面甚至比美國做得還好。經歷第一次石油危機后,日本一方面將制造業向海外轉移,一方面大力推行節能政策,努力提高能源利用率。日本政府于1979年專門制定了《節約能源法》,要求企業在保證同等產出的情況下,每年必須以1%的速度遞減能源消耗。現在,核能、天然氣等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在日本能源結構中已占到1/3以上。 石油來源轉向多元化。美國制定了面向全球的能源新戰略,把石油進口來源從中東轉向拉美和非洲;日本也逐步減少了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歐盟則加緊向里海地區進行石油投資。 戰略石油儲備顯示威力。美國政府從1977年正式開始儲備戰略石油,截至2004年3月,儲備量已升至6.59億桶,居世界各國之首,預計以后將逐步增加到10億桶。目前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量約相當于美國目前60天的石油凈進口量。加上商業石油儲備,可以替代160天的進口量。日本政府擁有的戰略石油儲備量可供全國使用92天,民間儲備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領域的庫存,日本的石油儲備量足夠全國使用半年以上。 美國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能源問題專家杰里.泰勒就認為,如果將通貨膨脹因素考慮在內,今天的油價還不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高。1972年的實際油價是每桶1.28美元,今天的實際油價是每桶1.73美元。考慮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情況就不同了。1972年,美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2萬美元,現在為3.6萬多美元。這說明,1972年以來,美國居民的實際收入幾乎翻了一番,實際油價卻只上漲了35%。專家甚至建議,美國政府不必對目前的高油價感到驚慌失措。 經濟學家認為,全球對石油價格波動的預警能力普遍增強了,全球經濟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脆弱,無需擔心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引起的滯脹會重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副主任羅賓森也認為,“高油價固然令人不安,但情況在掌控之中。” 亞洲國家如何有效應對高油價 各國政府為了應對高油價時代的到來,目前已經紛紛從安全和發展兩個方面制定了國家能源戰略,將石油保障納入國家安全戰略。 最近,亞洲國家紛紛采取措施減輕高油價帶來的影響。印度日前降低了石油產品的進口稅以減輕油價上漲的壓力。泰國政府今年拿出了4.8億美元作為汽油和柴油價格的補貼,最近又采取了強制節能措施,要求商店和加油站縮短營業時間。菲律賓也采取了限制私人小汽車使用等節能措施。此外,在日本,豐田等汽車公司正大力研究開發使用汽油和電能的混合動力車,高效利用能源成為政府和民間共同的目標。 從長期看,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只有采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發展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內的新能源、加強節能等多管齊下的措施,降低經濟對石油的依賴程度,才能更有效地應對油價波動的沖擊。 《環球時報》 (2004年10月13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