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豆豐收 中國榨油企業為何無豆可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1日 11:05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一面是國際市場低廉而充裕的大豆(資訊 論壇)供應,一面卻是國內榨油企業貨源緊缺。中國榨油企業遇到了國際供貨商的聯合抵制,被迫“品嘗”自釀苦酒。 “品嘗”自釀苦酒 “由于缺貨,榨油企業出現了全國范圍內的停產和限產。”一位榨油廠商介紹說。 據了解,在東北地區,除九三油脂部分開機外,眾多小油廠基本處于停機狀態,而沈陽及大連地區油廠貨源告急,被迫停機觀望。 北京匯福長期停機,已出現因缺貨無法執行前期與飼料企業所簽合同被迫違約的狀況。北京匯福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榨油企業之一,其日處理能力達1300噸左右。 華東地區大型油廠也以限產為主,而華南地區油廠也無法擺脫貨源緊缺的命運。 九三油脂集團總裁田仁禮估計,如此大范圍的貨源緊缺,中國油廠損失大約有40億元,民營油廠“死的死,傷的傷,關門的大約有幾十家”。 事實上,2004年初,美國政府就宣布增加2004年的大豆種植面積,從4月6日開始,大豆和豆粕(資訊 論壇)開始了漫漫的熊途之旅,時至今日,跌幅均超過了1000元/噸。 一面是低廉而充裕的大豆供應,一面卻是中國榨油企業的貨源緊缺。為什么? 據了解,一部分榨油企業是由于資金緊張,無力進貨,更多企業則是遇到了國際供貨商的聯合抵制。他們正在“品嘗”自釀的苦酒。 敗走芝加哥期貨市場 中小榨油廠商的困境緣于它們去年底在芝加哥期貨市場(CBOT)的失敗。 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進口大豆2073萬噸。而國際供應商的預測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將進口大豆2025萬噸,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頭號大豆進口國。為此,中國的榨油廠每年都要到芝加哥期貨市場購進大量的大豆。 而國際炒家也瞅準中國企業的這一需求,每年大豆上市時,都會趁機在芝加哥期貨市場大舉做多(買進),拉抬期價。 去年8月份,美國農業部對大豆月度供需報告做了重大調整,直接將庫存數據調整到20多年來的低點,導致中國榨油企業恐慌心理加劇,于是紛紛加大采購力度以防短缺。CBOT大豆價格也從去年8月時的最低點每蒲式耳(1噸等于36.7蒲式耳)540美分左右,一路上漲至今年4月初的高點1064美分,增加了整整一倍,達到了近16年來的最高點。這種漲幅相當于中國境內價格從每噸2300元人民幣漲至4400元。 缺乏國際市場經驗的中國榨油企業在年初期貨價格高位上簽訂了大量進口合同,僅在美國就采購了822.9萬噸,平均成本在4300元/噸左右。2004年初,大豆現貨市場價格陰跌,此時國內禽流感肆虐,飼料市場低迷,豆粕價格也大幅下跌。6月份開始,南美大豆紛紛到港,中國企業必須按照合同買下已經虧本的高價大豆,而這時中國政府開始宏觀緊縮,銀行資金收緊,拒絕為油廠開信用證,榨油廠商四面楚歌。 而當中國部分大豆買盤到美國詢價時,供貨商要求他們必須先履行原來價位上的合約,并提供相當數量的保證金,方可再簽協議。如果按照原來的價格履行合同,中國企業將無法承受;但如果不履行,他們將面臨買不到貨的窘境。 今年5月,國內的十余家主要榨油廠曾經聯合行動,要求將價格降低50%,但遭到了國外炒家的一致抵制。等到目前榨油季節,國內企業只能自食苦果了。 期貨市場缺位拱手相讓價格話語權 “我一直想不明白,中國作為全球基礎性原材料商品的主要買家,在商品價格方面卻是人家說了算,中國自身在商品價格的影響力上卻微乎其微。”面對著國內榨油企業在大豆價格暴漲暴跌面前的束手無措,國家信息中心一位研究人員向記者感嘆。 據來自大豆商會的數據,從1996年中國大豆年進口量110萬噸開始,短短數年間就達到了2003年的2073萬噸。世界上主要的大豆生產國巴西,其1/3的大豆出口量都銷往中國市場。 然而,中國作為世界大豆主要的購買者,卻對大豆國際交易價格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其價格的決定權被牢牢地控制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手中。 冠通期貨甘正在分析說,美國的期貨市場對于中國在什么時間要進多少大豆,什么時間在芝加哥結價,掌握得非常準確,這給芝加哥的投機者提供了炒作大豆價格的機會,往往使我國在掌握進口大豆價格方面處于被動局面。 由于在國際貿易中,商品交易的價格形成,往往先是以世界權威的期貨交易所的期貨價格為基礎,然后確定一定的“升貼水”幅度,最后確定雙方的交易價格。 此前,我國大連商品交易所曾經推出非轉基因大豆期貨品種,即黃大豆1號品種,但這種期貨品種對世界市場的主要交易品種轉基因大豆的價格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仍沒有改變中國作為世界大豆價格追隨者的角色。“如果大連商品交易所推出了BOTC期貨交易品種,情況自然會好一些,因為其反映出來的期貨價格可能有利于國內廠商鎖定成本。”中國國際期貨分析師李磊認為。 正是中國期貨市場缺位,導致了我國作為全球基礎性原材料商品的主要買家,在商品價格方面卻是人家說了算的被動局面。 過熱投資種下“惡果” 中國的年榨油能力高達5000萬噸,而國內年產量不足2000萬噸,因此大豆進口量將超過每年3000萬噸,但這一數量幾乎是世界市場所無法承受的。 實際上,中國進口大豆的增幅已經讓世界目瞪口呆了。大豆商會的數據指出,從1996年的110萬噸開始,短短數年間,中國的大豆年進口量就達到了2003年的2073萬噸。這種火山爆發式的增長,是源于整個榨油行業的突飛猛進。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的榨油行業,前幾年是暴利行業,大量的投資涌入,“說(這個行業)是投資過熱是沒有什么異議的”。 在這種環境之下,對于原料的需要當然就只能表現出一種渴望。只要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大量采購,就必然促進大豆國際價格的上升。5月20日,CBOT的7月份大豆價格大幅下跌。路透社分析指出,下跌的原因除了美國下了大雨有利于大豆的生長之外,中國可能縮減進口從而引發大量投資基金的大量拋售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然而,正如大豆商會所說,盡管中國的消費需求巨大,但在豆價的決定上沒有發言權。相對于CBOT來說,大連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量雖然毫不遜色,但是影響力絕難以望其項背,中國只是一個大豆價格的跟隨者。因此,格林期貨研究部人士指出,中國榨油企業的過度投資,使大豆的供給與需求嚴重失衡,造成對外需求猛增,而這種需求又不能在國內期貨市場上得到有效的保護,形成目前的困境也就是一種必然了。 信息不對稱悲情還要演繹? “中國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整個商品的信息化程度太低、不透明,也是導致大多數企業盲目跟風并出現今天尷尬局面的重要原因,”甘正在認為。 甘正在對記者說,目前,包括大豆在內的許多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其庫存、單產、種植面積等數據,由于保密的需要,國內沒有權威部門進行公布,因此國內眾多廠商只有“曲線救國”,參考美國農業部等國外機構提供的中國國內市場數據。“由于缺乏來自國內公共部門權威的公共服務,顯然容易造成國內商品供求信息的不對稱,因此使國內廠商對國內市場的真正需求無法作出精準的甚至大概的判斷。” 甘正在說,由于很多商品實際上國內市場緊缺,大都要依賴國際市場。因此,在市場信息不對稱的作用下,經過一系列市場鏈條的連環作用,商品供求信號便被眾多企業無限地放大了。 在這種經濟運行模式下,下面的市場反應便成為一種常態:當價格下跌的時候,企業不敢買,因此使商品價格繼續探底;當價格上升時,企業便紛紛購買,因此有造成商品價格繼續人為的走高。“問題是8元的時候不做,偏偏在價格最高的十幾元時候做,不被動才怪呢?”中紡糧油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因此,眾多期貨業資深人士幾乎異口同聲地表示,增加市場透明度、盡量改善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應該是國內期貨市場體系發達的當然前提! 全球商品定價權的缺失,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不可承受之輕。 由此,暴露出中國經濟的一個致命弱點是,在我們大幅度開放市場的同時,來自流通領域的改革一直進展不大,開發市場沒能與開放市場與時俱進。主要表現在,建立了十分發達的現貨市場體系,然而期貨市場體系的建設一直蹣跚前行,而缺乏披露市場信息的公共服務進一步加劇了市場體系不對稱的風險。此外,進出口體制、市場準入制度、市場監管制度等改革的滯后,都成為中國構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保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瓶頸。 融入全球定價體系乃至成為全球定價中心,早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當前,中國經濟正日益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之中,參與其中游戲規則的制定,并以爭奪全球商品定價體系的主導權為契機,將開發市場列入議事日程,也不枉國內眾多油廠這次的悲情演出。(施家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