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學習型中國-第七屆企業資本論壇”于2015年4月24日-26日在北京舉辦。上圖為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經濟學家左曉蕾[微博]。
不要用過去的思維方式分析新常態
我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是叫新常態經濟的創新驅動。我想講三個問題,第一,用新常態的邏輯來認識新常態經濟。第二,創新是新常態經濟的增長驅動力。第三,互聯網+的創新思路。
先講第一個問題,用新常態的邏輯來分析新常態經濟。近幾年很多聲音說中國經濟下滑,要硬著陸,我認為這個分析是沒有道理的。新常態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兩位數的增長變成了一位數的增長。從高速增長轉換成中高速增長,這是大家的共識。
所以一季度數據出現7%增長的時候,這很正常,很符合新常態特征的增速,而且跟兩會設定的增長率完全一致,但是我們看見輿論是怎么分析的呢?7%的增長是7年來的最低,7年來的最低跟誰比,你在跟過去的增長速度比,在跟過去的發展階段比,你的思想方法,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判斷完全不是新常態的邏輯,你沒有進入新常態。如果用新常態這樣一個發展階段來分析7%的增長,我覺得跟新常態的發展階段性的特征完全一致。
另外,老是在說穩增長,我覺得很不合適。既然你已經是中高速增長了,你還要穩什么?你要把它穩在一個什么水平上?要穩在更高的水平上?這還是沒有走出GDP增長或者過去高速增長階段那種基本的思路和思維模式。
另外,一季度工業增加值也是大家說的比較多的數據。一季度工業增加值是6.4%,當然過去最高的時候增長是百分之十幾、二十幾,近幾年進入新常態以后,基本都是在百分之八點幾和九點幾的水平上增長。但是你要注意,首先談的是增長,不是下降。更重要的是,我們說新常態是轉型經濟,最重要的結構問題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工業結構上,工業結構的調整,經濟轉型的重點和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在轉型過程中,一定會有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在調整的時候,對這些產業的投資一定是會下降的。同時,新的合理的產業結構正在形成,但是需要一個過程,可能不是同步的。對于合理的產業結構的投資增長,可能還不能很快去覆蓋不合理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投資的下降。所以才出現了所謂的三期疊加的問題,在轉型過程中間,我們會受到影響。
這中間最重要的就是工業結構,第二產業的結構,它的調整帶來的問題,所以這也應該是一個早就知道的事情。用不著拿著第一季度的數據,拿著每一季度的工業增加值的數據,單邊地去強調它對經濟下滑的影響,去強化這種影響。因為我們早就知道,如果你單邊去強調,你還是在過去的思維方式。
因為工業增加值非常重要,它下行了,我們投資就會下降,投資下降了,經濟就會下滑,所以我們現在需要去穩增長。產業結構還沒有調整,在這時候加大投資,一定是在固化過去的產業結構,會帶來更大的問題,因為你還在用過去發展階段的那種增長方式,所以帶來的就不是新常態的那種要強化轉型,要強化升級的做法。所以對于工業增加值的分析和判斷,一直以來都存在著非常大的誤導。因為它的下降,所以帶來恐慌式的經濟下行、崩潰,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誤導、誤區。投資增長一樣的道理。
還有一個對數據的問題。過去第二產業是所謂的支柱產業,所以我們非常關注第二產業的數據,而忽視第三產業的數據。但是新常態經濟不一樣,第三產業實際上是從前年開始超過了第二產業,它的增長速度和它占GDP的規模都持續在超過第二產業。但是我們的分析思路、對形勢判斷還在延續過去方式,忽略了第三產業的變化,而強化對第二產業調整的恐慌性的心理,對第三產業的忽略也不是新常態的分析。
另外是消費增長,現在消費增長非常平穩,為什么這個下降,那個下降的時候,消費還能平穩呢?這里頭要注意到在新常態階段,我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首先消費增長從生活必需品向高端消費品在轉變,比如汽車消費、信息化、智能化的消費,還有品牌消費。我們去年和前年在國外品牌的消費大約是1200億美元,差不多接近8000億人民幣,比我們2013年公布的軍費開支還超過了100多億人民幣,我們有這么大的海外品牌消費,所以消費的結構發生變化。
另外也從物質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在轉變,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旅游度假,我們出國人次去年超過了1個億。
另外消費的方式、購物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電商模式,線上購物,創造了很多新的消費,這個非常重要。我們有一個數據顯示,阿里巴巴[微博]增長的很快的消費,這中間有60%可能是把線下的消費變成了線上消費,有40%是創造了新的消費。因為它可能價格比較便宜,所以創造了一些新的消費。
在投資下滑的,出口下降的過程中,消費平穩增長,跟這個有非常大的關系,另外也跟我們居民的收入在不斷增長有關系,這是支付能力。消費的平穩增長,包括未來在這樣的變化下,推動它更平穩的增長,這是非常重要的,不是簡單的顯示經濟三駕馬車中間的一個,它是對穩增長起了消費部分的作用。
經濟是一個總需求的概念,當你的消費在穩定增長的時候,一定會拉動有效投資需求增長。因為消費總要有產品,無論商品還是服務,都需要再投資,都需要重新在經濟中間產生循環效應,所以它會拉動投資,服務消費增長會拉動服務業,有不同層次的消費增長,有不同層次的產品再投資,不同層次的服務投資再發展,這個是很重要的。我們要看到這一點,這個循環的經濟規律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對出口來說,大家也要用新常態的邏輯來分析。我們過去高速增加的出口跟勞動力比較優勢有關系。在新常態下,一個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勞動力的比較優勢正在減弱,這么多年我們一直在跟蹤,加工貿易正在轉到勞動力更有比較優勢的地方去了。如果這些企業走了,帶來出口增長變化完全是新常態帶來的影響之一,我們為什么不能接受這種變化呢?當年人家轉移到我們這里來的時候,是經濟規律,今天從我們這里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也是規律性的變化。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沒有改革開放之前,我們出口很少。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大規模的出口,在2013年已經超過美國,貿易總量超過了四萬億,在全球貿易總量占比達到了11%到12%。你不能都是出口,因為一定得有人進口。如果都變成你自己出口了,你不可能所有的東西都有比較優勢,如果都是你出口的話,這個貿易一定是沒有效率的,一定是做不起來的。我們不能再用過去一些傳統的方式去推動出口,那你又在固化產業結構。所以用新常態的思路來接受這樣一個變化,最應該做的就是出口新的、更高端的、附加值更高的產品,來推動增長。
這是我們最關注的一些數據分析,我想說的是,我們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思想方法上,一定要用新常態的思想方法,你才能比較正確的去認識新常態,然后才能夠去適應新常態,最后才能去把握新常態。否則的話,你可能會誤導。
不應把央行[微博]降準理解為貨幣寬松 僅是正常貨幣增加
我再稍微簡單說一下,怎么樣用新常態的邏輯來分析判斷短期的政策,其實新常態是常態,不是危機,所謂常態是區別于危機的,我們早就確定了新常態經濟所謂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基本原則,第一宏觀政策穩定,微觀政策要活,長短結合,市場為主,民生改善,它不是危機的狀態,大家討論寬松政策,這是危機思維方式,這是不對的,對政策的判斷是不準確的。
比如剛剛第一季度,我們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平均我算了一下,大概是1.5個百分點,對銀行來說。放出基礎貨幣是1.2萬億,很多人認為是貨幣寬松,我不太同意這樣一個說法。為什么呢?我認為這次存款準備金率的下降,是正常的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它為什么要動用存款準備金這樣一個工具呢?因為我們一季度的資本賬戶是逆差,逆差是什么意思呢?外匯賬占款是負增長,沒有資本凈流出的狀況,也就是中央銀行沒有通過外匯儲備的增加去釋放人民幣,不但沒有,還是減少的。但是經濟正常運行是有貨幣增長需求的,正常的時候都是要增長的,而過去2007年到2013年,平均每年的外匯儲備增長是四千億到五千億,用當時的匯率,每年人民銀行[微博]所放出去的貨幣,外匯占款平均是3萬億左右。
去年這個情況改變了,去年外匯儲備增加了1080個億,各種各樣的原因,資本流向在改變。放出基礎貨幣是六千億,跟過去3萬億相距很遠,過去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一般就是邊際上的調整,公開市場操作,它沒有大規模啟動這樣的數量工具,因為它的外匯占款很多,外匯占款足以去滿足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滿足經濟運行貨幣需求的增長。
去年什么降準了?因為外匯占款投放大幅度下降,今年情況更是這樣,他負增長了,所以它全部的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都必須靠其他的工具,不能靠外匯占款,所以1.2萬億跟我們過去幾年的外匯占款投放規模完全一致。大家如果把它判斷為寬松的貨幣,可能是種誤導,寬不寬松,跟它制定的政策目標來比較。第一季度增長11.6%,貨幣政策目標是12%,所以跟貨幣政策目標相比較,它怎么會是寬松呢?它是按照既定的目標來進行。
至于未來貨幣政策會怎么變化,我覺得還是要看資本的流向。如果外匯賬款還是縮小的態勢,它再降存款準備金率是有可能的。如果按照舊常態或者危機思維的方式,認為是因為經濟下滑,所以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我覺得這個判斷是不對的。我認為它就是一個新常態的增長速度,它有正常的貨幣發行量,因為資本流向的改變,過去一些數量化的工具,外匯占款最大的數量化的工具不能再繼續使用,它就啟動其他的數量工具。
中國和美國的數量工具很不一樣,美國啟動量化寬松就是危機政策,就是危機拯救,因為他是靠利率來調整的,正常情況下靠利率來調整的。但是因為在危機的時候,利率調整根本不能起到作用的時候,他就量化寬松,他是危機拯救。但是中國從來都是數量工具在調整貨幣政策,因為貨幣供應量是一個貨幣政策的目標,不是靠利率調整的,從來都是貨幣供應量的調整。外匯占款也是數量工具,公開市場操作的也是數量工具,存款準備金率也是數量工具,所以這個跟美國不太一樣。如果這樣判斷,危機思維,或者過去的思維方式的判斷,你對貨幣政策的理解和判斷是不對的。
對于2015年的經濟形勢,我認為它會呈現新常態的平穩增長。我不是很擔心,如果我們都已經真正進入新常態的話,我們的決策,我們的政策,我們的改革,我們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會跟著新常態的特征去運行,所以我認為2015年經濟呈現新常態的平穩增長,中高速的增長,如果沒有黑天鵝事件,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對企業來說,重要的是應該主動去認識新常態,這樣你才能符合新常態,要主動求變。企業感覺很不好,為什么呢?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就是按照過去的思維方式,他不知道該做什么了。因為各種各樣的變化,過去就是加工貿易,人家一個訂單,我加大投入,勞動力匹配就生產,生產了就出口了,或者別的產品也都是一個簡單的擴張的方式。但是現在不是了,我該怎么做呢?如果沒有新常態的分析思路,沒有認識到新常態中間各種各樣的變化,就不知道該做什么。
第二,過去盲目擴張,盲目擴張以后,現在產能過剩,像這樣的東西一時半會也調整不過來,也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去調整,有這樣一些恐慌。
第三,前幾年通過一些資本運作賺快錢,包括理財,包括房地產,現在希望賺更快的錢,與這種心態也有關系,很少去注重實業的發展。對企業家來說,應該下更多功夫去思考轉型,應對挑戰,適應新常態。未來中國經濟如果要持續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一定要有持續的一些發展,而且企業一定是發展主體,這是最重要的。
如果企業不能適應這種變化,我們的企業沒有跟上未來,問題非常大,這是最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在這里呼吁學習型的企業家們一定要主動求變,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就快一點,把后面一些思路跟大家講一講。
第二個想要說的就是創新驅動是新常態經濟的新動力,要求變,要進入新常態。新常態為什么不是要素驅動,為什么是創新驅動呢?因為新常態是轉型經濟,要從依靠外需轉向更多的依靠內需,還有從高投資轉向投資和消費合理的比例的增長。要從二產為主轉向二三產并進,要從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要從勞動密集向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轉型。
轉型要有動力,動力在什么地方呢?是增長環境和條件變化。過去我們也提了很多年的轉型,為什么轉不動呢?很重要的原因是跟改革不到位有關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素驅動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但是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很大的瓶頸時期,要素驅動不斷減弱,增長的規模效應遞減。還有PPI老是負增長,說明上游產業不賺錢,也說明勞動密集、要素投入為主的經濟走到了轉折的關鍵地方。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重要戰略
如果不是要素驅動,我們是什么驅動呢?經濟學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全要素增長,什么是全要素增長呢?除了投資和勞動力以外,所有的那些能夠帶來經濟推動的因素,他們的改善推動了經濟增長,這里面包括了科技創新,技術進步,更復雜的勞動分工,包括更高的人才素質的匹配,還有制度的改革,最終它是提高勞動生產力,重新來優化配置資源,所以在這里頭最核心的不管是科技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還是制度的改革,都是要創新發展。全要素的增長就是創新驅動,當新常態的經濟遭遇要素下降的瓶頸,新的驅動力一定要全要素推動,一定是創新驅動。所以新常態經濟是創新驅動型經濟,這就是簡單的邏輯。
我這里想說一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這個戰略跟我們創新驅動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具體實施措施,是想借助大眾創新,共同探索新的產業變革。過去搞新興產業是領導驅動型,出了很多問題,比如光伏。
我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用大眾的智慧,共同探索新的產業變革的趨勢,摸索它的規律,然后發掘,培育新的增長點,有利于滿足分散化精細化的市場化需求。我們處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處在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前期,第三次產業革命就是互聯網、信息化、智能化加上3D打印機為特征的這樣一個變化,未來的市場可能是個性化需求、個性化的生產方式,是這樣一個變化的態勢。
新的供給創造新的市場,創新可能是在這樣一些前沿的領域里頭的發展,也有利于我們傳統行業的產業升級,這個我不細說了。
還有推動生產組織方式的深刻調整,過去技術創新、技術轉讓都是大企業進行的,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在信息時代,很可能這種技術轉化,新產品開發這個模式,就是所謂的生產組織形式,可能由小企業來承擔,所以非常重要,有利于推動體制改變。這是我想強調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創新驅動為什么是新常態經濟的驅動力,為什么轉型經濟是創新經濟。
最后一個問題,所謂新常態經濟的互聯網+思維,是我們企業可以操作的,而且一定要以企業為主,才能進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互聯網思維創新增長。
為什么是互聯網思維,因為互聯網的滲透非常厲害,現在中國有6.5億的網民,有5億的智能手機,別的國家真的沒有我們這么大的基礎。互聯網的思維,互聯網的創新,確實是讓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打破了很多行政的物理上的障礙,壟斷也好,行政制度性的障礙也好。比如阿里巴巴,在貴州,在青海,在西藏,你都可以買東西,當地不讓你進去,你管得了嗎?我就買了。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當這個市場變成一體化的時候,這個消費市場的擴大是不得了的。互聯網+的思維走進各行各業,最后就是滿足個性化需求
后面更重要的是互聯網+中國高端制。我們勞動力比較優勢雖然消失了,但指的是低端制造,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高端制造附加值就很高了。原始創新可能企業做不了,但是我們的大學,工科院校,科學院有專門的高端人才,他們可以做研究,最后我們讓他跟企業合作轉化,我覺得是革命性的變化,這里頭有很多很多的機會。制造業可以走出去還要引進來,還可以跟很多開放式的戰略合作起來,協調發展,合作發展。制造業的技術轉化、開發、制造,可以進入各個制造業的領域,因為它都是零部件組成的,我們可以在各個領域發展,只要有豐富的想象空間。
創新發展,一定是企業為主的,如果企業家能夠真正的在這中間實現轉變,把握機會,中國夢一定會實現,中國走出低收入陷阱,全面小康,我覺得都不是夢想,而是必將成為現實。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