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第二屆復旦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國際論壇”于2015年4月10日在復旦大學舉行。上圖為復旦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曦。
以下為演講實錄:
周曦:我代表學校簡單介紹一下學校在產業化過程中的積累和思考,首先我們認為在中國做創新,本身我們的思路或者模式上面也要有創新才行,在改革開放的這些年中,中國一直處于不斷的創新、不斷變革的過程中,但是經過30年的積累,我們的改革已經進入一個深水區,原先的一些模式可能不再適用,靠我們的人口紅利、靠我們不顧環境帶來的一些發展已經不能再使用。現在大家意識到要通過科技的創新,最成功的就是硅谷模式,它引領全球的創新浪潮。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包括中央政府也意識到這一定,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動力。
肯定是需要創新,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知道什么是創新,怎么去做?產業界可能是從盈利的角度去做一些微創新或者做一些產業方面的整合創新、模式創新,而國家把很多的基礎創新、科研創新的任務都交給了高校,或者一些科研院所,或者一些研究機構。但是中國這么多年大量科研經費的投入,對產業的促進和影響產生的效果又不是那么明顯。大家也在評估30年來,我們的創新到底產生了什么?肯定是不滿意的,所以我們要改進,要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中心。
因為中國是政府主導的,總是要以政府為主來建設某個東西,而不是讓它自發去產生的。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很多嘉賓說到的資源不能有效利用,資源錯配,最終達到的效果又不那么明顯。那么我們建議,高校肯定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但是光靠高校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我們只是產業創新的源頭或者一部分,后面需要很多資源去支持它,除了政府的立法政策,包括地方政府的政策和環境,包括資金、場地、土地、人才等等各方面的投入,還是需要社會資源共同的參與,才能真正建設一個創新中心。
前面很多專家談到了政策、資源等等,我想更加強調一下,一個是需要有一些Talents,的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勝任或者適合做這一塊,就需要我們從教育上把人才培養成不止是去打工,或者他不只是一個專才,而是要把他的本質和本能發揮出來,剛才有一位嘉賓談到了,為什么我們的基礎教育在國際上面的很多考試都很優秀,但是最終在全球有影響力的創新人才上面,中國人都很稀缺,把創新跟高校教育結合在一起是需要探討的。
還有一方面就是要加強合作,大家把各自的平臺都開放出來,高校有高校擅長的,產業有產業擅長的,政府有政府擅長的,要資源互補才能真正促動創新。這是我們這么多年做下來的深刻感受,在中國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沖突,我們的政策很好,我們的理念很好,但是這個過程中由于資源沒得到整合,最終的效果不那么明顯。
比如我們講創新應該是無所畏懼的,應該是不受規則限制的,跟我們所謂的規范管理可能就會有一些矛盾。但是高校或者很多國內資產的總值大量在國有資本上面,大家按照國資管理來說,它又不能夠承擔風險。高校很保守,最重要的是國有資產的管理體系只能保值增值,沒有任何經營行為是沒有風險的,是只賺不賠的,如果還是按照保值增值的方式去管理國有資產,只會讓所有的國有資產的管理人員成為一個代理人,而不是一個主人,他只能裹足不前,只要不虧就行了,少量賺就行了,所以他不會承擔風險去創新,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可悲的現象。我們看到一個統計數據,大概是2013、2014年,整個上海所有國資企業的體量是大的很,遠遠大過華為,但是所有國資對創新的投入不及華為一家公司的投入,造成了國有資本的很大浪費。
第二個要改變的就是知識產權的管理,如果還把知識產權當做傳統的國有資本來管理,真的就費掉了,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都是逐利的,大部分的知識產權其實只是為了申報項目完成指標數量,真正有用的東西,很多人會把他留在自己的腦子里,或者以后自己到外面創業,我們的體制下面產生的知識產權有用性是不高的,由于國家投入產生的知識產權還是國有的,直到今年才剛剛解決了50%的收益權獎勵給個人,對比以前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跟國外比是落后很多,北歐是直接把所有的知識產權直接授權給個人,個人實現價值的最大化,社會只要稅收和就業。美國也有很多創新的做法,但是中國在這方面還很落后,我們還把它當做國有資本去管理,它只是一種虛擬資產,任何一種知識產生以后,你把管頭管腳的話,三五年之后它就沒有資產了,它就滅失了,知識產權一定要開放,最好的方法,我們也提了一些建議,包括去年人大來調研,我們就談到了,最好規定它的屬性還是國資,但是它跟普通的國資管理方法不一樣,或者限定一定的時間,比如說三年以內,如果國資的體系沒法把它轉化,你就應該無償授予這個專利發明人去轉化,只有他轉化了才能對社會產生價值,如果你老是把它當做國資在那兒供著,沒有任何價值。
第三個要改變的就是人才的流動,或者對人才屬性的松綁,剛才嘉賓談到的,我們要允許這些專業技術人員能夠自由流動,能夠在不同的身份下參與創新創業,能夠允許他有兼職的行為,只不過一方面要規范管理,但是一方面要鼓勵。
之前將近20多年,國家一直是鼓勵我們的老師或者學生去創辦企業的,但是今年慢慢開始有一些要管的趨勢,當然一方面促進了新的規范,但是在這方面,我感覺還是沒有完全放開,因為你只要一管,中國人的政治思維都很濃,他會看風向標,你雖然鼓勵他萬眾創新,但是這幫人又要規范他的所有行為,他就會選擇我不去做,因為中國的政策不連續,很多人都怕秋后算帳,你現在鼓勵他做了,但是過了一些年,當我的規則變化的時候,或者當政權更替的時候,出現新規則就會倒算,法律里面很多東西都是有時間年限的,說五年或者多少年以后就不追究了,但是中國的政治體系有很多東西是沒有時間限制的,造成很多人有心理壓力。
我講的主要就是這三點,才能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和文化的沖突,一定要讓國有體制跟社會接軌,而不是固步自封,還是按照國資的方式去管理,最重要的是通過共享、價值的方式才能夠把中國所有的創造力激發起來。上海建設國際創新有很多它的優勢,它的經濟、人才、教育、開放度、資金支持各方面都是很好的,但是它也有一些瓶頸,現在商務成本相對來說比較高,原先上海對于支持草根或者支持早期創業的權利,說實在話有些方面沒有北京和深圳那么好,我們更多看中的是大企業,高大上的東西,對于早期的創業者有的時候服務的不是很好。我們的一些校友和老師在創業的過程中,他們自己不同的體會,左邊是張江高科技園區,第二個是我們在復旦周邊,楊浦區最近要推動的江灣創新走廊,它是高校自發形成的,是政府引導的,但是張江是政府主導的,張江有點像硅谷的代表,它有很多政策和資源的集聚,主要是生物醫藥、IT、IC等等領域,但是它主要是產生一些高大上的企業,或者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也有不少創新企業產生,各種資源都有。那么在江灣這個地方,它相對來說分散一些,我們的老師各方面的感覺就是更自由一些,雖然沒那么多的關注,沒那么多資源,但是是人自然而然集聚在一起的,我們看一下旁邊的創智天地,聚集了整個上海校友和大學生創業40%的團隊,只有少部分人拿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是大部分人說就算沒有支持,沒有紫云,他們是憑著自己的熱情創業,這兩種感受是不一樣的,在張江大家是奔著政府的支持去的,而且那邊是看大企業。但是在楊浦就是更加草根一些,更加自由一些。
復旦的優勢,學校也是希望把一些學科整合在一起,復旦目前產生的企業也主要是它自己有優勢的領域,生命科學、醫療健康、IT、IC、環保材料等等領域。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也碰到一些問題,第一個是希望有專門針對知識產權的管理公式化的平臺,能夠把老師積累的知識產權更好地去轉化,而不是像現在是以科技部門的管理方式去服務。
第二個是科研環境不夠,原先像復旦這樣背景的學校是以研究為主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的老師是工科類型的老師或者學科,當你把一個工科的團隊和一個理科的團隊放在一塊,他們很難共同協調生產,因為國家和學校給他的考核指標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現在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在學校的周邊建立產業研究院,把偏工科或者偏產業化的老師外移出來,讓他們在學校周邊形成一些適合工科發展的,把做論文的老師放在學校里,學校已經在做這一塊了,包括院系的二級管理,包括人員分流,包括把產業化的東西移到校外來。當然復旦的特點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開放的,我們希望有資源或者感興趣的校友們參加到這個過程中。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資本方面應該是不沖突的,我們原先是單方向主要靠國家科研,但是到產學研這塊更多的是需要社會資本的支持,我們需要更加國際化,這個圖就是表達一個思路,肯定是開放的,不僅是復旦的,也是希望其他高校或者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這是我們參與創新創業方面做的一些嘗試,我們做了無錫研究院,后面又做了寧波研究院,都是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跟當地產業發展相關的,無錫主要是物聯網相關的,寧波是生物醫藥或者IT相關的,當地政府給了資金的支持,我們科研團隊就出去。現在我們主要是幫助這些教授找到一些有經驗的創業者幫助他管理企業,老師做好他擅長的就行了,不是像以前一樣,老師既下海又要做學問。
這個是復旦張江生物醫藥公司,它在香港上市,純粹做研發的公司,規模不是很大,但是經過十多年各種資源的支持下面,在2010年左右,成立了將近10年才進入了盈利狀態,主要是做技術研發賣專利,現在的狀態也很好,就是典型的科技創新的公司,而不是模式創新的公司。接下來我們還想做什么事情呢?把研究院的模式再拓展一下,在上海或者學校周邊吸取更多的資源,目前跟虹口、寶山、浦東都在談,在學校周邊搭這樣的平臺,讓想創業的老師按照合規的方式在學校周邊創新創業。另外我們也想把復旦在北美以及海外的一些校友資源利用起來,能夠參考這種模式在海外設立復旦的創新中心,把兩邊的資源互動起來。
最后簡單介紹一下我們這個公司的基本情況,它是代表學校來管理學校的資產,也就是前面的20、30年老的校辦工廠,到后面我們的老師創立的公司,應該是100多家公司,其中3家上市公司,還有幾十家在發展的公司,還有幾十家問題很多的公司,我們主要是做這方面的資產管理,同時還會促進更多的老師去做這樣的企業。目前我們不同的科技園區,在上海和周邊,自建和管理的園區里面有60萬平方米,有孵化器,也有苗圃,我們的科技園區會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以及一些免費的資源。
最后簡單地講一下復旦這些年在大學生創業方面的積累,復旦是全國比較早做大學生創業的,我們2005年就得到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以公益的形態來支持學生的創業,將近1400個學生接受了我們創業課程的輔導,主要是校外的導師來講創業路上應該具備什么能力,應該怎么樣去解決問題,最終有474個團隊申報了這個基金,120個獲得了基金的支持,他們就變成了公司。剩下的300多個團隊并不是不去創業了,即使他們沒有得到支持,他們也會去創業。這100多個公司最早成立的時候,員工統計下來不到1000個,現在已經將近1萬個其中10多家公司拿到了投資,差不多有2家在新三板,在穩步發展的過程中,但是也有很多人在創業的過程中一次兩次三次失敗,但是他們依然走在這個路上。我們就覺得要把創業變成一個體系,做成一個平臺,從最早的創業教育開始,希望把校內資源整合,把教務處、團委、校友會以及相關學院,把復旦的創業教育或者創業學院的模式搭建起來,讓學生在學校的時候就能夠接觸到創業的理念。
第二個就是在校內創建創業苗圃,你在校內有一個場地,有一個開放的團隊,讓你先去實現一個創業的種子,再到外面去成立公司。第三個有是我們依然做公益的,擴大大學生創業基金,支持更多想創業的人在剛剛起步的時候得到學校或者政府的支持。前面這三步都是學校和政府應該做的,純粹是出于公益的角度,培養人的角度做的。再到后面我們就希望把培養出來的創業種子交給社會,讓社會的投資基金去使他們發展壯大。歡迎社會上的各種資源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跟我們共同把這個創新創業問題做好,學校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只能把我們的平臺開放出來。謝謝!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