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第十七屆科博會的重要論壇“中關村創新論壇”于5月14日在北京昆泰酒店舉辦。本次論壇主題:科技與文化融合。圖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在發言時表示,我們認為在京津冀區域,要推進協調發展,首先要把協調機構建立起來,建議國家建立京津冀協調發展委員會,由國家領導人出面擔任這個領導委員會的主任,來統籌協調這方面的工作。
以下是文字實錄:
趙弘:謝謝大家!非常高興來參加中關村創新論壇。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實現五個重大突破”,大家看到,2014年2月份總書記到北京來視察工作,把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這既是解決北京大城市病、解決現在我們整個區域霧霾問題比較嚴重這樣一個環境問題需要的,同時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世界級城市的戰略考量。
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是一個新問題,而是一個老問題。在1986年天津市就倡議建立“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機制,到現在30年了,中間有一個高峰,在2004年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京津冀都市圈的城市發展規劃,但是到現在為止,規劃也還沒有出臺。中間起起落落,應該說北京、河北、天津在推動區域發展中間都做了很多努力,也簽了不少協議,但是總的來看,進展不盡人意。所以總書記這一次在七個方面對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提出了要求。
我們認為,在這個區域的協同發展非同小可,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比較多,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我認為要解決下面幾個重大問題。
第一個,要在構建強有力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領導體制、協調機制上有重大突破。因為在我們這個地區有兩個直轄市、一個省,同時在北京這個行政區范圍內,因為我們的中央單位、國務院單位、中央軍委單位以及下屬的大學、醫院、科研機構,以及我們的央企,在這個多主體、規格又很高、利益訴求比較復雜、協調難度很大的區域,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協調機制,我們認為推進起來是會面臨很多的困難。
從協調方面,我們可以有一些借鑒,比如當年東京為了解決東京的城市病,在1956年發布了《首都圈整備法》,成立了“首都圈整備委員會”,1958年編制了第一次首都圈建設規劃,之后幾次提出規劃不斷推進。現在經過50年的治理,東京已經成為都心、副都心、郊區衛星城、臨縣中心多層次網絡化的城市體系。
我們認為在京津冀區域,要推進協調發展,首先要把協調機構建立起來,建議國家建立京津冀協調發展委員會,由國家領導人出面擔任這個領導委員會的主任,來統籌協調這方面的工作。同時,建議把委員會的辦公室設在國家發改委,具體負責跟進推進工作,而且發改委下面要有一個司具體負責。
在這個大的框架下面,應該構建若干個專業化的協調機制。比如說交通問題,建議由國家發改委參與、交通部主導,有三個省市一并參與多部門的協調,在我們區域構建一體化的交通體系。環境問題,應該由環保部參與,各個部門共同協調的這樣一個機構。
第二個,要加快以城際鐵路為核心的京津冀一體化建設方面有重大突破。根據國外大都市的研究,一般來講,在城市主中心的15公里范圍內,一般是以地鐵為主,交通載體主要是地鐵,15—30公里是以近郊區的快速鐵路為主,30公里以外到70公里之間往往是衛星城的空間區域,一般是以市郊鐵路或者叫城際鐵路為主要交通載體。
對于這樣的一些世界城市發展的格局,我們看到北京的差距大概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個就是在北京主城區范圍內我們的地鐵密度太低,大家看到東京大概有2000多公里的新干線、輕軌和地鐵構成的網絡化地鐵系統,承載了整個公共交通的80%以上。但是相比之下,大家看到北京的地鐵,一個是密度很小,第二個是總的長度也遠遠不夠。我們大概承載的交通在六環以內只占到38%,折算到全市范圍內不到20%,只有16.8%。由此可以看到北京地鐵的密度不夠,也使北京城市病過早的暴露出來,因為從經濟體量看,東京的經濟體量大概是北京的10倍,汽車比北京還要多出200萬輛,有800萬輛,但是我們為什么這么早的出現交通嚴重擁堵的城市病,就在于我們地鐵系統沒有給城市提供更強大的承載能力,我們在非常有限的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出現了嚴重的城市病。所以,第一個缺陷在于地鐵的密度。
第二個是我們的市郊鐵路。大家看到一些世界城市,地鐵是一個方面,更核心的是通過市郊鐵路把整個城市的功能放大,在一個大區域內進行布局。倫敦大概有400多公里的地鐵,有3650公里的市郊鐵路,紐約有368公里的地鐵,有3000公里的市郊鐵路。我們北京465公里的地別,在世界上的城市當中,我們的地鐵長度最長,但是第一我們密度很低,第二缺乏市郊鐵路,像延慶縣S2線開通算市郊鐵路的話,僅僅只有107公里,加起來也就只有不到500多公里的市郊鐵路。這就是我們整個北京為什么體量這么小,而城市病這么嚴重的原因。
同時,我們看到這是一把雙刃劍,北京一方面自己在攤大餅、攤厚餅,承載力沒有提高,另外就是周邊地區的發展也受到基本條件不具備的約束。
這個圖大家可以看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主中心如何帶動周邊的發展?我認為交通是第一重要的。大家看到近十年,北京新增了594萬人口,但是這594萬的分布絕對不均衡。朝陽區占了20.5%,昌平區占了17.7%,海淀區占了15.5%,三個區加起來超過50%。如果再加上豐臺、大興和通州,六個區加起來超過了80%。但是同樣在北京市,我們看到延慶只吸納新增人口的0.4%,平谷只有0.7%,密云只有0.9%,大家想想為什么?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建立起使得這些遠郊區縣快速到達中心城區的市郊鐵路。疏解城市功能、疏解產業、疏解人口都是非常困難的,我們歷史上曾經有教訓,過去在朝陽區CBD區域都是工業區,紡織業、機械工業、化工業,后來幾百家工業企業在搬遷過程中都失敗了,為什么?
我們看到計劃經濟時代,很多三線企業從省城搬到縣城搬到山溝,生老病死全由企業包了。但是80年代、90年代,在工業調整過程中,市場化程度慢慢提高,因此這些工業企業搬遷到外地,搬遷到郊區,這個過程就是企業高端人才跳槽的過程,企業搬出去了,要花費很大的資金購買土地建廠建設備,核心人才沒有,因此很多企業不搬死在原地,搬了以后,條件不具備,死在外地。這里面成功的是首鋼,首鋼的搬遷成功就在于首鋼把總部留在北京,研發能力、營銷渠道,使百年的品牌留下來了。首鋼的總產量3000多萬噸鋼鐵,在北京總產量最高的時候達到800萬噸,這800萬噸全部停下來。現在進入世界500強,而且排名在不斷提高。這說明方法路徑正確,結構調整、空間調整才能夠成功。
所以,未來的北京應該做兩個短板,第一個加快中心城的地鐵密度,來提高我們的承載能力,減少我們的城市病對老百姓的危害和困擾。第二個,要加快郊區市郊鐵路的建設,創造條件進行資源轉移。
第三個,是要在京津冀加快建設若干個衛星城。國際上的衛星城已經從第一代演變到第四代,第一代衛星城是失敗的,淪為了睡城,后來國外不斷探討,進入第四代衛星城,一個基本特點就是離中心城相對比較遠,自身基本上成為一個體系,有比較完善的公共服務、教育資源。我認為中國這些年建的很多衛星城基本是失敗的,為什么失敗?我認為衛星城有三個核心要素,我們缺一不可,但是我們在建的過程中都是抓其一,別的就忽略了。
第一個要素,距離不能太近,太近就成了臥城,同時不能太遠,太遠了就沒有吸引力,中間即使是有高鐵、城鐵也滿足不了半小時、一小時通勤圈的要求。按照國際經驗,30—70公里之間,不超過80公里。
第二個通道,衛星城和主城間一定是通過大容量、高速化、一站到達的城際鐵路,不論公路修多寬,即使是高速公路也會堵車。今天我們的天通苑、回龍觀上下班嚴重堵車。天津和北京空間距離大概二三十分鐘,但是我們彼此不能作為衛星城,因為從天津的居住地到天津站一小時出去了,從天津站到北京南站半小時,從北京南站到我們的工作地又得一小時,加起來兩個多小時,所以滿足不了一小時通勤圈的功能。我覺得我們今后可以考慮在周邊來建一些衛星城,南站、西站、北京站都滿足不了城市鐵路的通勤要求。
河北11個地市、172個縣市區,再加上天津緊鄰北京的6個區縣,河北省還有11個國家級高新區,111個省級開發區,接近300個主體都在紛紛和北京加強對接。但是我認為我們合作不可能大面全部鋪開。所以,我們建議應該遵循城市梯度發展規模,即使建設衛星城,也不可能跨越30—70公里之外,一下子跑到100公里以外。我認為點面結合,以點為主,因為河北省省域面積很大,建設幾個衛星城,形成重點打造的區域,形成一個創新環境,生態環境最優、生活環境最優,吸引北京的一些產業轉移。
第四個重大突破,就是要在京津冀公共服務政策創新均等化發展方面做文章。北京為什么聚集這么多人口?就是北京公共服務比別的省份都要好得多,甚至有兩句話,沒錢到北京來淘金,第二句話有錢到北京來享受。所以說,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問題,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要做好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問題。
第五個重大突破,要在深化體制改革,探索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利益共享機制方面有重大突破。因為我們在區域內,我們行政區有三個,原來說我們把三個省市合并就解決問題了,我認為解決不了問題。我們看到即使在北京這么一個行政區范圍內,剛才我們也談到為什么人口、產業都聚集在中心城,而沒有聚集在平谷、懷柔,我們條件不具備。北京市也下很大決心,采取結對子的辦法,試圖把中心城的資源吸引到郊區,通過行政力量來推動。但是,經過了幾年成效很微弱,這就說明政府可為的空間有限,我們只能創造條件讓市場發揮作用。
我認為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能不能解決首都財政,現在北京沒有財力沒辦法運行和服務,發展經濟必然帶來人口集聚,這種城市病難以避免,因此我認為要給北京減壓。同時,我認為要解決我們周邊的一些貧困地區,滿足生態維護利益補償問題。比如說河北圍繞北京有22個貧困縣230多萬貧困人口,他們為北京的生態做了很大的貢獻,要靠政府轉移支付不太現實,中央政府連通北京市可以一并組建專業化基金來推動這一工作。
總結一下我的觀點,第一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我們今天的空間結構調整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個大的背景就是市場經濟。我們必須遵循兩個規律,第一是市場經濟的規律,第二是城市發展的規律。我們考慮任何問題不能再延用計劃經濟的手段和思維,通過下命令的辦法說哪些大學、醫院遷移,哪些總部遷移,政府的命令要么不管用,要么對企業生產造成了很大的損害。
同時,我們要考慮今年的市場主體是政府、企業和個人,企業選擇必須考慮個人,如果很多人跳槽,離開這個企業,這個企業的搬遷也是困難的。所以政府要做的有兩個條件,第一,做硬條件,把我們的市郊鐵路建起來,把衛星城公共服務做起來。第二是軟條件,要創造政策,使得各種障礙消除。第一冰糕效應,因為條件不具備的時候,強行命令就會出現冰糕到這個地方去,最后我沒有吃掉,你也沒吃掉,最后冰糕化掉了,人才自己流動,到那時候我們的搬遷很難說成功。
第二個避免城市病演變為區域病,現在我們周圍都在炒作,把地價炒的很高。根據我們對國外的研究,小城市的吸引力有三個,第一是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現在我們的各方面條件都不具備,如果我們把地價炒起來,城市病就演變為區域病,到時候再去處理就要麻煩得多、困難得多。
總之,我認為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處理好我們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疏解的關系,處理好我們存量的優化和共同做大的關系,處理好近期遠期發展的問題。京津冀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戰略,我們要理性思考,頂層設計,科學規劃,有效實施,持續推進,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因為這一區域不可能在三五年就取得實質性或者重大的根本性的改變,這是一個比較持續的過程,我們要做好努力積極推進。
謝謝大家!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